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美国最著名的恐龙明星,居然没有脑袋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如果你有机会前往美国纽约旅行,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蜥脚类恐龙展厅,你将会看到一位来自侏罗纪的史前巨人——一只编号为AMNH 460的秀丽雷龙(Brontosaurus excelsus)。它昂起高耸的头颅,舒展着鞭子似的长尾,仿佛睥睨着所有进馆参观的游客。然而在它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长达一百多年的“改名风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秀丽雷龙化石 | ScottRobertAnselmo / Wikimedia Commons

“走路如雷响的恐龙”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古生物学界的一对老冤家,奥塞内尔•马什和爱德华•柯普之间的“化石战争”激战正酣,双方“打”得不可开交。马什和柯普本是在欧洲留学的同窗,柯普自幼聪慧天赋过人,而比柯普大9岁的马什则大器晚成,凭着大富豪舅舅乔治•皮博迪的慷慨资助后来居上。由于种种原因,本是同学兼同行的马什和柯普起了不少矛盾,他们俩在美国全境搜罗化石,誓要在化石数量和种类上超越对方。

1879年,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的马什,得到手下的消息,听说在怀俄明州科莫崖的莫里森组化石点发现了一些巨大的恐龙化石。莫里森组是侏罗纪北美恐龙的化石圣地,更是马柯二人争夺的“战略要地”。看到运至实验室的一块块硕大骨头,马什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心想可以用这个大家伙杀一杀柯普的威风。经过研究鉴定,马什将这种恐龙归入蜥脚类,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Brontosaurus。其中Bronto指雷鸣,saurus指蜥蜴(常用的恐龙学名后缀)。马什给新恐龙起的这个名字,暗示这种庞大的恐龙,走起路来都会震天动地,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Hans Friedrich Gadow根据马什发现的秀丽雷龙,绘制的骨骼图 | Wikimedia Commons

可可爱爱,没有脑袋

雷龙这样霸气的名字很快吸引来民众的注意,马什很快发挥出他吹牛的本领,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恐龙,一旦它用脚后跟站立起来,那真是高耸入云……当一大群雷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雷龙的名气逐渐传播开来,而凭借着这只庞然大物,马什也赚足了面子,一时间让竞争对手柯普抬不起头。

在随后的几年里,马什团队又在怀俄明州发现了多具雷龙的化石。马什手下的得力干将沃尔特•格兰杰于1898年又发现了一大批蜥脚类恐龙化石,经马什鉴定属于雷龙和之前发现过的迷惑龙(Apatosaurus)。这一批化石最终运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一具较完整的雷龙化石以AMNH 460的编号收编入库。

圆顶龙(Camarasaurus)头骨 | Quadell /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材料很丰富,但雷龙的头骨化石却迟迟没有发现。雷龙AMNH 460是美国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首只蜥脚类恐龙化石,馆方上下对此高度重视。然而当工作人员准备复原并组装化石装架时,头骨的造型却让大家犯了难。无奈的格兰杰立即请教了马什,然而已经通过宣传攻势赚得盆满钵满的马什似乎并不太在乎,大手一挥说:“那就给它安上一个圆顶龙的脑袋吧。”于是缺少头颅的雷龙标本上,就十分草率地装上了圆顶龙的头骨。

消失的名字

雷龙化石组装的过程漫长而细致,美国自然博物馆花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完成。不仅如此,这具标本的脚、小腿、肩胛骨和尾椎骨化石都已缺失,馆方分别调用了其他雷龙化石标本上的材料才组装成功。

美国自然博物馆展出雷龙的照片,1870年拍摄 |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到了1903年,古生物学家埃尔默•里格斯的研究却让雷龙之名一度消失。里格斯在观察对比了雷龙和迷惑龙的化石后,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足以划分为两个物种,雷龙其实就是迷惑龙。于是里格斯在其著作中将雷龙废除,沿用发现时间更早的迷惑龙之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马什已去世3年,关于他生前学术不端的批评声又涌上风口浪尖。“化石战争”期间,马什和柯普明争暗斗,贿赂、诽谤、谩骂和斗殴屡见不鲜,为了发表更多物种,而将已发现的物种另立新种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这场大战已经让马柯二人的人品受到质疑,雷龙属无效已经“板上钉钉”。怎奈雷龙的名气太大,名字又朗朗上口,许多叫惯了的民众也懒得改口。就连1989年美国邮政管理局发行的一套恐龙邮票,也沿用雷龙这个名字。

1922年的恐龙新年贺卡,可可爱爱!|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负责展览雷龙化石的美国自然博物馆馆长——亨利•奥斯本(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本也是霸王龙的命名者)对马什十分厌恶,但他仍是顶住压力,坚持用雷龙的名字策展。但馆方也顶不住学界的改名浪潮,随后将展牌上的雷龙改为迷惑龙,并替换下了圆顶龙脑袋,换上了迷惑龙脑袋。

雷龙之名真要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吗?2015年,以伊曼纽尔•乔普为首的葡萄牙和英国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尘封百年的雷龙之名再次响彻人间。专家们花费5年的时间,走访了欧美各大博物馆,分析了上百具化石,发现雷龙和迷惑龙之间存在着许多处决定性差异,因此认为雷龙和迷惑龙并不是同一种动物,而是两个独立的物种。虽然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但许多古生物学家对乔普团队的研究表示了肯定。

早期的雷龙复原形象,人们曾认为它生活在水中|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 Flickr

侏罗纪的大胃王

雷龙生活在1.5-1.4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北美西部,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都有分布。雷龙长约22米,高约4.5米,体重接近15吨。尽管雷龙的脖子拥有15块颈椎骨,但和当地的腕龙、梁龙比起来,它们的脖子短得多也宽得多。雷龙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由82块尾椎骨连接而成,长度可达12米,占去了体长的一半以上。

现代的雷龙复原形象 | Nobu Tamura /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发现之初并没有头骨出土,后来人们发现的雷龙脑袋显示,雷龙的头部狭长,嘴里有钉状的牙齿。这些牙齿可以帮助它扯下坚硬的树枝。它们的牙齿很简陋,不适合磨碎植物纤维,因此雷龙进食时会直接将枝叶囫囵吞下,再交给强大的胃来慢慢消化。

雷龙的身边活跃着像异特龙这样的大型掠食者,长尾巴则是雷龙的迎敌利器。1997年内森•梅尔沃德教授曾用计算机模拟出雷龙舞动尾巴时产生的效果,当雷龙全力挥动它的尾巴时,可发出超过200分贝的音爆。如果这条鞭子似的尾巴抽打在肉食恐龙身上,能打得它们皮开肉绽。

修长的尾巴末梢 | Tom Parker / Wikimedia Commons

雷龙可谓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其发现、命名、改名乃至重新归来都带着传奇色彩。横跨亿万年的人类围绕着史前巨怪的不断探索,或许就是古生物学最有魅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