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季宏增
北京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研究生
炎热的夏日里,一杯冰冰凉凉的饮料,尤其是带冰块的冷饮是很多人快乐的源泉。
一杯冷饮看似简单,但这其中的冰块却大有玄机。很多人觉得制作冰块非常简单,但是真的简单吗?你制作的冰块真的“合格”吗?
来源丨360图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我们所见的冰块晶莹剔透,非常漂亮;有时候见到的冰块却是白色的,透明度极低,细看还有不少小气泡。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1
古代制冰技术 VS 现代制冰技术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在夏天吃冰(冷饮)了,一般通过窖冰或制冰这两种方式获得。
窖冰古人在掌握制冰技术以前,一般采用窖冰作为夏天冷饮解暑的原料。窖冰也是一种旧时传统风俗,也称“藏冰”。我国北方地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水易结冰,故有冬季在冰窖中藏纳冰块以供夏日解暑的风俗。该习俗起源甚早,《诗经》中亦有记载,多见于宫廷、官府。来源丨网络
>>>>制冰
到了唐代,极具智慧的古人已经在火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硝石这个神奇的东西。硝石遇到水会大量吸热,然后使水降温至结冰。在唐代,硝石制冰的方法已经很成熟了,也有很多有头脑的商贩用这样的方法制作出了很多关于冰的周边产品。包括在冰里面加糖,加果汁、蜂蜜、牛奶等。所以,唐朝的人们已经能吃到正儿八经的冷饮了。
硝石 来源丨百度
而站在古人肩膀上的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更加高效、成熟的制冰技术!现代制冰机有很多种制冷方法,如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半导体制冷、吸附式制冷、喷射式制冷等方式,以最常见的压缩制冷为例,其制冷原理如下图所示: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气化,此过程需要大量吸热,从而实现快速降低蒸发器温度的目的,达到制冰效果;
压缩机对吸入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得制冷剂压力温度升高,制冷剂进入冷凝器放热,气态制冷剂液化,此过程大量放热,这也是一般冰箱后面一般比较热的原因,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循环从而实现持续制冷。来源丨某品牌官网
2
无色冰块 VS 白色冰块
如果我们想要使用冰块,有自己通过冰箱冷冻制冰或直接购买两种获取方式。但是,我们更建议大家自己在家里冻冰块。为什么呢?
其实自己冻的冰块和外边买的冰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都是由食用水在零度以下(家用冰箱约零下18度)的环境下冷冻而成。但是通常商用的制冰机每天都要长时间运转,如果清洗消毒不彻底,就会导致冰块菌落超标,食用的话就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至于为什么饮品店、酒吧的冰块晶莹剔透,而我们自己冻的冰块却发白,这仅仅是空气的缘故。来源丨Pexels
如果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白色的部分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气泡颗粒,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平时冻的冰块是从四周由内而外逐渐凝固的,这样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就“跑”到冰块中心,最后被冰封在中间了。如果细小的气泡太多,冰块最终就会呈现出白色。
气泡多和气泡较少的冰块 来源丨Pexels
那么,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冻出晶莹剔透的漂亮冰块呢?
3
冻出晶莹剔透的冰块的关键
想要冻出晶莹剔透的冰块的关键在于,让水从一个方向定向结冰。
首先,建议用开水制冰。因为将水烧开后冷却可以尽可能减少水中的空气量。当气泡数量减少时,冰块里的白色就会减少。气泡越少,冰就越透明,杂质也越少。如果用纯净水烧开的水或者用蒸馏水,效果会比自来水烧开更好。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定向冻结。简单说就是让水朝着一个方向定向结冰,气泡都“跑”到了冰的一侧,这样就得到只有一侧发白,其他部分是透明的冰块,然后切掉白色部分。
来源丨360图片
4
如何自制晶莹剔透的冰块?
知道了冰块变为白色的原因,冻出透明冰块就变得简单多了。
可以购买定向冻结模具,但价格偏高。作为“抠搜达人”的小编教大家一个简单又省钱的办法:首先把冻冰块的模具清洗干净,控干水分。然后,直接把水倒在模具中,给模具四周和底下包上毛巾,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彻底凝固后,把底层发白部分切掉,就得到一个透明的冰块啦~来源丨360图片
如果没有模具或者想要雕冰,可以将水倒入敞口的泡沫箱/保温箱里冷冻,但是加水不要太满,到开口1cm-2cm即可。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整块冰,接着用刀或大锤将底部有气泡的白色部分除掉,然后切割成小冰块或制作冰雕。
这两种方法原理都是一样的,即给器皿其它的面做好隔热,只让上面接触冷气,让水从上面向底部结冰。
5
保存冰块的注意事项
为了方便,很多人在买冰块时候会一次性买很多,多到甚至可以用一年,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食用冰一般只能保存6~10个月,而且食用冰一旦从厂家销售,保质期就和运输冷链以及下游商家的贮存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来源丨360图片
如果是自己做的冰块,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放,但是存储时要注意其他食物的摆放位置,避免细菌交叉感染。一定要记住冰块不要反复冻融,要尽快用完。
炎炎夏日,吃些加了冰块的食物、饮品确实很不错,但是还是要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千万要注意身体,不要贪嘴哦!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