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指出,未来医学的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合力呵护人体“自然力”。
7月27日下午,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创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家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搭建跨界交流平台,聚焦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共商高成长性企业开放信任合作之举,共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策,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樊代明以“疫后医学发展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
樊代明强调,要用整体整合医学理念,统领医学发展全局,使之成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医学难题的重要武器。
演讲专家: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以下为樊院士演讲内容:
医学为人类作出了极大贡献,但如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冠疫情让世界停摆,给我们什么样的教育?小小一个病毒,让全世界这么多的研究单位,花了那么多的钱,可是病毒现在还在。全世界推出几千种药品,没有一个有特效。
未来医学不能“单打独斗”
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难道人类缺知识吗?不缺。最近20年,生物医学知识的进展,相当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医学知识在18世纪翻一番需要50年,19世纪需要15年,现在5年就翻一番。
为什么知识越多,我们越“搞不定”呢?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只有整合起来、团结起来,才可能成为力量。碎片化的知识不仅不是力量,有时候可能是阻碍发展的力量,将正确引向错误的力量。
现代医学的专业过度细化、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已不利于人类疾病的防治。海量的论文并不一定是知识,它们只是数据。数据只有整合起来才能成为信息,信息只有整合起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只有升华了才能成为智慧,智慧才是力量。
(图片来源:pixabay)
目前很多急性传染病,病因还是清楚的。但一些慢性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因,比如肿瘤。虽然目前肿瘤的五年死亡率在下降,五年生存率在提高,但是相关死亡的绝对数变化不大。又比如单细胞测序,《科学》杂志曾发表一篇论文,研究者测了50个细胞,各个细胞不一样;《自然》的另一篇论文查了5000个细胞,还是各个不一样。如果用“细胞打靶”打死一个(肿瘤)细胞,不就是给其他肿瘤细胞带来生存的空间?
又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科学家在一百年里找到两个蛋白(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为此研究了很多药,患者每年服药要“吃下”两千亿美金,可是现在科学家发现,这些药可能是不对的。
相比于过去的时代,人类的健康问题出现了大的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传染病,面对病因都搞不清楚的各种慢性病,如果我们延续原来的应对办法,估计要遇到极大困难——单个国家和地区的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单个专业或专家的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单个药品或技术的单打独斗将力不从心;甚至单是医生或者医学的单打独斗,也将力不从心。
创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
我们必须创建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医学科研要整合,医学教育要整合,医疗服务要整合,医学预防要整合,医学管理要整合。只有有了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
每个月,我都要主持一次全国的病例大讨论,给大家举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位19岁的小女孩,因为便秘接受治疗,到35岁一共做了12次大的手术。结果到我们这里,发现此前治疗是错的,她得的其实是心因性的疾病。现在这个病人已经治好,回到沈阳跟丈夫一起开了心理学学校,但她的大肠全部被切掉,小肠被切了1/2。
这个女孩用微弱的身体和坚强意志告诉我们,现代医学“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做法要进行反思了。曾为她做手术的都是中国排名前十名的医院,专家也是非常出名的专家,用的也是国内外最新的手段。每一次手术医生的做法都是对的,但是病人不对。前一个医生做的手术,会引起后一个并发症。
我再讲讲自己的例子。由于新冠疫情,去年我们全待在家里。我吃多了、走少了,于是体重增加了20斤,出现了“四高”。亲友们叫我去体检,一共查出来11个疾病,更为残酷的是,讨论我疾病的时候还叫我参加。我们书记不学医,他坐在我旁边说,“樊院士,好像你不行了”。医生一共开了15种药,每一种药都是对的,我说:“你们要把我吃死吗?”
我太太是皮肤科教授,她说:“我们少煮点饭,少放点油,你天天吃了饭,晚上就去跑一万步,等血压血糖正常再减步”。半年以后,我所有的指标完全正常了。我的学生看见我说:“老师你好了?是不是吃我的药?”
(图片来源:pixabay)
整合十分重要。虽然每种医术、每个药品都是对的,但病人是各式各样的。我们只有有机整合,才是好的医生。可是,整合非一般人能所为。这就像两队拔河,两个队伍各派一个人出来拔的结果,相当于整个队伍的结果吗?不是。每个人都拔了,最后加在一起的结果是对的吗?也不是。队员各自发力方向不一样,时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的结果。又如广东人熬汤,七八种成分,哪一种先加,哪一种后加,哪种多加、少加,产生出的结果是不同的。把每一种成分熬一勺加在一起,那能是一样的浓汤吗?
中国提出整合医学以后,很快得到了全国乃至于世界的认可。世界最好的医院之一梅奥诊所提出:“疾病的整合诊治将是未来医学的方向,不是之一,也没有之一。”
从人体中寻找“手术刀和药品”
医学走到现在,要转向。在科学没有进入医学之前,人们说“正气邪气”,医学以呵护“正气”为主,但我们不知道“邪气”是什么。而科学被引入医学以后,我们看见了病毒、细菌和癌细胞,以它们为敌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最后遇到瓶颈了。这时候,我们能不能回到人体,从人体中寻找“手术刀和药品”呢?
人类在没有医学的时代是怎么过来的?靠自然力;动物没有医生怎么活下来?靠自然力;1.8亿人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98%没有死,靠的不是特效药,而是人体的自然力;得了同样的病,有的活得长、活得好,靠的是自然力。人体的自然力与生俱来,随生命的消长而消长,医学要以呵护和保护这些自然力来达到目的。
第一,自主生成力。一个受精卵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最终形成40万亿-50万亿细胞,自组织成为人体;一个植物细胞也可形成参天大树,树树成林。肉眼都看不见的小小细胞,有如此大的威力,人类为什么不用这个威力来呵护健康,治疗疾病?我们可能是忘记了根本。
第二,自相耦合力。细胞和细胞、器官和器官之间相互耦合形成合力。比如跑马拉松时,心跳、呼吸等都得同步加快、自相耦合,心脏跳不快就会猝死,呼吸跟不上也会猝死。所以人体器官之间是有相互耦合的。
第三,自发修复力。物体坏了是不会自我修复的,但动植物、人体会长起来,“长满”就不长了——如果还长叫疤痕,再长就叫肿瘤。
事实上,肿瘤是自发修复力过头,不能遏制的结果。(自发修复力)同时也是抗击衰老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我深信,科学家未来一定会从肿瘤组织中找到抗衰老的东西,不要把它看成绝对的坏,绝对的不好。
▲樊院士在高峰论坛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科协)
第四,自由代谢力。人每天在翻新,每天都是全新的自我。今天我见到了你,和昨天见到的你,和去年见到的你,绝对是不一样的。有人说自己“历尽沧桑,痴心不改”,躺在棺材里才不改呢。有人说自己是“老骨头”,但骨骼中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是不断变化的,不然骨折之后怎么长得起来?下一次见到十年没见到的人,说“你没变”那是在骂别人。
第五,自控平衡力。什么是生命?平衡就是生命。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自我平衡调节的功能减弱甚至缺乏。其治疗有两种思路,一是通过相关方法手段,恢复人体自我分泌相关物质、自动平衡的功能;二是人为服用各种药物,人为降压降糖。后一种方法,属于外部介入干预,并未有效恢复人的“自控平衡力”,长此以往就造成终身服药。
第六,自我保护力。许多疾病的症状,都是人体自然力的发挥,都是在保护自己。比如咳嗽咳痰,呕吐腹泻,厉害了确实要遏制一点,但强求正常是在遏制人体的自然力。
此外,我们要和病毒、细菌共生共赢。每个人肚子里都有两斤多重的细菌,离开它们谁也活不好。人体一共三万个基因,其中的8%(2400个基因)是病毒给我们的,它们在人体中发挥重要的功能,谁也离不开它们。每个细胞中都有供能的线粒体,也是从微生物来的。
最后,精神统控力。我们人类“眼不如鹰,鼻不如狗,耳朵不如蝙蝠,双腿不如猿猴”,但我们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可以搞创造。更重要的是,大脑可以创造精神,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统控所有力量的“总力量”。
现在有很多破坏人体自然力的现象存在,将来我们应该以研究自然力、监测自然力、增强自然力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主攻方向。
总之,未来医学的发展,一是要整合,知识要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二是要转向,过去医学针对“敌人”,现在要“改邪归正”增强自己的抵抗力。
(本文整理自樊代明院士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创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家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有删节)
整理/记者 丁林 编辑/丁林
新媒体编辑/吕冰心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