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画家卡尔•施皮茨韦格(Carl Spitzweg,1808-1885)有一幅名为“蝴蝶猎人”的画作,画中主角全副武装地在热带丛林中跋涉,为远处忽然出现的两只蓝色蝴蝶而目瞪口呆,镜片上都反射出渴求的光,但手中过小的捕网和与蝴蝶过远的距离都起到了嘲讽效果,暗示着他的“捕猎”很可能落空。
“猎人”贪婪地望着蝴蝶 | Carl Spitzweg / Wikimedia Commons
女神般美丽的蝴蝶
自大航海时代起,欧洲兴起了博物收藏之风,热衷于收集来自亚洲、美洲的奇特生物、矿石和其他稀有物品(虽然其中不乏想象力丰富的赝品),并出现了专门用于陈列收藏的“珍奇柜”,美丽的蝴蝶也是重要的收藏品之一。
令这位“蝴蝶猎人”可望不可即的蓝色蝴蝶,很可能是蛱蝶科(Nymphalidae)闪蝶亚科(Morphinae)的某一种。闪蝶亚科分布在中南美洲从墨西哥到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一带的森林中,这一家族中相当多的蝴蝶都具有彩虹色泽的华丽蓝色翅膀,成为它们的显著特征。“Morphinae”源自希腊语μορφώ,指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也可见这种蝴蝶的美是何等的动人心魄。
部分闪蝶亚科成员 | Anaxibia / Wikimedia Commons
施皮茨韦格在蝴蝶的蓝色翅膀上画出了用于拟态的眼斑。尽管所有闪蝶都有眼斑,但实际上闪蝶翅膀的眼斑存在于翅膀的另一面,在双翅合拢时才能看见。展开翅膀飞翔时,反射出的蓝光让它们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外互相注意到同类,有助于划分活动领域。翅膀合拢时,全身呈现为棕褐色,又和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另外,在闪蝶飞行时,随着翅膀的拍打,虹彩蓝色和褐色交替闪烁,在掠食者的视线里忽隐忽现,使它们难以准确追踪闪蝶的位置。
翅膀背面的眼斑 | anncapictures / pixabay
闪蝶家族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明和英雄命名,“光明女神闪蝶”(Morpho helena)也是其中之一。一些流传甚广的文章往往会说,光明女神闪蝶“这类蝴蝶全世界只有不到20只”、“单只蝴蝶的价格达数百万美元”等等。
和美丽结缘的名字
虽然中文名为“光明女神”,但熟悉希腊神话的人会知道,象征曙光的女神名为厄俄斯(Eos),同一位神在罗马神话里叫欧若拉(Aurora)。实际上有一类闪蝶M. aurora已经以曙光女神命名,它的翅膀蓝色较淡,远看像是珠母贝的颜色。
M. aurora,可以直译为“曙光女神闪蝶” | Notafly / Wikimedia Commons
用来命名种闪蝶的Helena是Helen的拉丁语形式。结合其他闪蝶的命名规则来看,它的名称很可能来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绝代美人海伦,“为了她,特洛伊人和胫甲坚固的阿开亚人经年奋战,含辛茹苦”。
关于Helen的词义来源,有人认为源自“火炬”,但并不是普通的手持火炬,而是指在雷雨中由于电势差过大而出现电晕放电现象,海上船只桅杆顶端因此会产生刺眼的强光,也叫“圣艾尔摩之火”。古希腊人对这种单一的放电强光现象称为海伦,成对出现的强光现象以海伦的兄弟命名,称为卡斯托耳(Castor)与波吕丢刻斯(Pollux)。也有人认为这个词源自原始印欧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或许这就是翻译时将它定名为“光明女神”的原因。
翼展可达15厘米的M. didius,中文名叫“欢乐女神闪蝶”,但它的名称来源应该是曾有多人担任古罗马执政官的迪迪乌斯家族,这个译名也是很欢乐了 | 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Commons
在闪蝶亚科下属的物种里还可以看到特洛伊战争中的知名人物阿喀琉斯,以及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以他命名的闪蝶M. menelaus中文名为“大蓝闪蝶”,似乎过于朴实。
翅膀的蓝色秘密
雄性光明女神闪蝶的翼展约为7.5至10厘米,双翼的色彩极为耀目,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蓝色上点缀的“V”型白色条纹,如同天然生成的一道绶带,贯穿双翅中央并延展到翅膀顶端。随着光线的变化,雄性光明女神闪蝶翅膀上的蓝色,会闪现出偏绿或是偏紫的光泽。雌性的翅膀颜色则较为暗淡。
闪蝶标本,最下方一排左数第二个是光明女神闪蝶 | Kurt Andreas / Flickr
光明女神闪蝶 | GG001213 / Wikimedia Commons
闪蝶翅膀的鲜艳蓝色并不是蓝色素的作用,而是翅膀鳞片的纳米结构在光的散射、衍射、干涉下产生的结构色。闪蝶翅膀的微观结构类似于光栅,每个单元呈松树枝状,由纳米级的小薄片均匀叠加而成,薄片层和空气介质层交替分布,也叫多层膜结构。当光线入射翅膀结构时,松树枝状结构使蓝色波长区域的光得到干涉加强。闪蝶翅膀结构可以让光线向不同方向弯曲和散射,所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翅膀鳞片时,颜色也是千变万化。在货币防伪、特制涂料和纳米材料中,模仿蝴蝶翅膀的仿生学技术已经得到应用。
闪蝶翅膀鳞片微观结构 | Materialscientist / Wikimedia Commons
光明女神闪蝶习惯在白天活动,从虫卵到死亡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10-130天左右。和通常人们想象的“蝶恋花”不同,闪蝶亚科的蝴蝶叫“逐臭之夫”更合适,它们爱好吸食腐烂的动植物的液体,或是含有丰富细菌的泥浆。捕猎闪蝶的一个方法就是用腐烂发酵的水果引诱。闪蝶从在幼虫阶段食用的豆科植物叶子中分离出毒素,并积累在体内作为自我保护,捕食者一般不敢去食用闪蝶幼虫和成虫。
因人类爱美之心失去生命
尽管闪蝶进化出了一系列生存策略,但因为华美、引人注目,无法逃脱人类的诱捕。它们至今仍然被作为商品售卖,过去是取下翅膀将其镶嵌在首饰或其他工艺品中,现在主要是做成相对完整的标本出售。说“相对完整”是因为制成标本的闪蝶都要去掉腹部,免得体内渗出的油脂将翅膀弄脏。
镶嵌闪蝶翅膀的托盘 | Kencf0618 / Wikimedia Commons
光明女神闪蝶虽然数量较少,但没有到“全球仅剩几十只”的极危境地,中南美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闪蝶商业养殖,一些购物网站上也能看到出售的由养殖闪蝶制成的标本。
由于生存环境屡遭破坏,野外捕捉并未终止(圈养闪蝶很容易因为飞行时相互碰撞而翅膀受损),光明女神闪蝶和其他闪蝶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蛱蝶情多元凤子”,其实对于蝴蝶短暂的生命来说,自由自在地飞翔要胜于被钉入冰冷的标本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