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说法:不管是怀孕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还是怀孕后才出现糖尿病,都有必要进行科学的饮食管理,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较真鉴定: 真 确实如此
查证要点:
1比起需要终身服药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顾名思义,仅发生于妊娠阶段,大多在分娩后能自行康复,即使在孕期,也未必都需要药物治疗,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就有可能让血糖达标。
2孕妈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每位孕妇身体状况、孕周的不同,计算每日总热量,并合理分配营养物比例。既要为孕妇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也要防止体重过快增长和高血糖危害,更要避免过度限食而引发的饥饿性酮症和低血糖。
得了糖尿病,需要适度限制饮食。
怀孕期间,需要增加营养摄入。
以上两点,都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如果孕妇遭遇糖尿病,又该怎么办呢?
吃得多,担心血糖升高危害健康;吃得少,担心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多又不行,少又不行,这样的「饮食悖论」让众多糖尿病孕妇及家属大伤脑筋,如何才能抓住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无论是怀孕前就已经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妊娠),还是怀孕后才出现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都有必要把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高血糖不仅会增加流产、早产、感染、产后出血等妊娠相关风险,也容易造成胎儿体重过大、提高分娩难度、诱发新生儿低血糖,甚至还会增加胎儿致畸率。
虽然有这么多危害,但妊娠糖尿病也有「善良」的一面:
比起需要终身服药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顾名思义,仅发生于妊娠阶段,大多在分娩后能自行康复,即使在孕期,也未必都需要药物治疗,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就有可能让血糖达标。
把握饮食总量
孕妇怎样能快速判断自己究竟吃得多、还是少了呢?
监测体重是个简单方便、行之有效的方法。
随着胎儿成长,孕妇腹部日渐膨隆,体重不断增加。每天的饮食摄入总量要和孕前、以及孕期体重增长速度相适应。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孕妇小A,怀孕前身高1.60m,体重50kg,体重指数BMI=19.5,属于标准体重(18.5~23.9)。
如图所示,当小A到了怀孕中后期(13~40周),平均每周体重应增加0.42kg。如果超出上限0.5kg,提示总体摄食偏多,应适度减少;如果低于下限0.35kg,说明摄入不足,需要适量增加。
通过体重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对孕妇营养摄入总量是否合适,做出大致判断。
当然,想要制定更加精确、细致的营养计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还需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每位孕妇身体状况、孕周的不同,计算每日总热量,并合理分配营养物比例。
既要为孕妇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也要防止体重过快增长和高血糖危害,更要避免过度限食而引发的饥饿性酮症和低血糖。
孕期食物选择
确定了食物总量,接下来还要学会如何为糖尿病孕妇选择合适的食物。
诊断妊娠糖尿病,绝不意味着要和美食绝缘,只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孕期食谱依然可以丰富多彩。
为了避免血糖迅速上升,食物选择要遵循「低血糖生成指数原则」。
血糖生成指数(GI)反映了食物升高血糖的能力。例如,主食中大米饭(88)、面条(81.6)、土豆泥(79)等GI值较高,建议适度增加荞麦、黑米、豆类等低GI食物。
大多蔬菜(除根茎类蔬菜外)、水果都是低GI食物,还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樱桃(22)、柚子(25)、桃(28)、苹果(36)、梨子(36)、柑橘(43)、香蕉(52)、猕猴桃(52)等,都是常见又好吃的低GI水果,可不能放过它们,但建议选择新鲜水果而非果汁。
蔗糖等精制糖是妊娠糖尿病的大忌,如果无甜不欢,可以使用非营养性甜味剂来代替,如阿斯巴糖、三氯蔗糖等。
瘦肉、家禽、鱼虾、低脂/脱脂奶制品等食物是蛋白质的基本来源。油脂方面,推荐糖尿病孕妇使用橄榄油、山茶油、玉米油等作为调味油,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油脂、全脂奶,避免食用反式脂肪酸,如人造奶油、植脂末、奶精等。
优化进餐习惯
确定了饮食总量、合理选择了食物,糖尿病孕妇还需要在进餐习惯上做点小文章。
例如,每餐不宜过饱,应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将全天的总食物分配到3次主餐+2~4次加餐,两餐之间和睡前就是进食点心、水果的好时机。
运动同样重要
说到饮食,就不能不说运动。对于妊娠糖尿病,运动和饮食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虽然妊娠制约了孕妇的活动,但为了自己的健康、也为了宝宝的正常发育,还是建议挺着大肚皮的妈妈们不畏辛苦,保证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低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瑜伽、有氧舞蹈等。
注意运动应选择在餐后30分钟以后进行,运动前还要有5~10分钟的热身。
有些运动是要避免的,如篮球、体操等会增加有力接触或下坠风险的运动形式;在妊娠中后期要避免做仰卧位锻炼,以防阻碍下腔静脉的流动。
结语
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能够帮助孕妇远离妊娠糖尿病。但如果这些方法无效,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安全的药物,千万不要盲目拒绝用药。
在违背医学原则的前提下,以「爱」和「保护」为由所做出的选择,往往会给自己、给宝宝带来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