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一般来说,奥运会跳水比赛现场的转播画面,无非就是来回切换比赛中面无波澜但确实紧张的运动员、情绪外放且各有悲欢的教练、好像没有感情但好像又充满感情鼓着掌的队友,以及被镜头草草滑过的观众席。
等等!观众席有个人在织毛衣!
专心织毛衣的戴利。来源/央视频
他是前几天刚拿了金牌的英国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
戴利因为织毛衣这件事,成了奥运赛场上别树一帜的焦点。在男子10米跳台预赛中,任他身边选手来来回回、比赛成绩起起伏伏,戴利还是坐在后场认真织毛衣。后来,提起戴利,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奥运冠军,而是织毛衣。
戴利仿佛看到自己被发现了。来源/央视频
令人没想到的是,织毛衣这项看似古早的活动,至今一直很有人气。2006年,作家兼针织博主斯蒂芬妮·珀尔·麦克菲向全球广大针织爱好者发起挑战,接受挑战的人需在都灵冬奥会开幕式开始编织,并在16天后奥运圣火熄灭时完成作品。当年,4000多人参与了这个活动,有人完成了织给自己的第一件毛衣,有人为慈善义卖织出各种玩偶,也有人挑战失败但乐在其中。
而且,一脸淡定织毛衣的男性在英美也并不少见,比如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也是其中一员。
卷福也在织毛衣。来源/英剧《神探夏洛克》截图
戴利说,织毛衣一方面是为了给脑肿瘤慈善机构筹款,另一方面也可以帮他缓解比赛紧张情绪。
践行解压养生这种理念的也不只戴利,历史上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演说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是织毛衣的拥趸。
泰然织毛衣的丘吉尔
俗话说,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甘道夫;织毛衣的不一定是戴利,也可能是丘吉尔。
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为了尽快征服英国,希特勒在打败法国后,亲自拟定了“海狮计划”,英国继而遭到连续不断的疯狂轰炸。
当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面对如此紧张的战争进程,每天只能休息3、4个小时。窗外炮火连天,每个人的神经都高度紧绷着。一天,将军们来到丘吉尔所在的地下室作汇报,却看到首相坐在那里一本正经地织毛衣,个个都忍俊不禁。
影视剧中的丘吉尔。来源/电影《至暗时刻》截图
丘吉尔捏着两根细长的毛衣针,粗大的手指缠绕着毛线,腕部灵活地扭动。他不紧不慢地织着毛衣、听着汇报,并做出新的指示。他看起来云淡风轻,气定神闲,完全不像战火纷飞之下的领导者。
下属们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非常好奇地问丘吉尔,为什么他一定要在如此紧急的关头操起针织大业,这难道不耽误事吗?士兵的疑惑也在丘吉尔的预料之中,他说:“正是在紧张的关头,我的大脑才需要时刻保持冷静与清醒。织毛衣可以让我松弛下来,抛弃那些不必要的紧张情绪,避免做出错误指令。”
1940年9月15日中午,德军的200架轰炸机在600架战斗机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准备对英国发动最后攻击。300多架英军战机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分6个波次升空实施拦截,突然发动攻击。对此毫无准备的德军措手不及,庞大的机群很快乱作一团,20分钟后就损失了183架战机。德军眼看战机已逝,胜利机会渺茫,只得撤退。2天后,希特勒宣布推迟“海狮计划”。
丘吉尔。来源/网络
在丘吉尔那里,织毛衣无疑是最好的减压方式;而在英国人民那里,织毛衣的首相带领他们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结束后,丘吉尔一直致力于撰写关于这场世界大战的回忆录。此时已日渐年迈的他,在写作之余还是会拿起毛衣针,在来回穿梭的针线中放松神经、谋篇布局。
有一个问题:可以放松神经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丘吉尔偏偏选中了织毛衣呢?说明织毛衣在那时候至少是一件很普遍、很日常的事情。
织毛衣又何以在二战时期成为普遍日常的事情呢?
毛衣的命运转折点
若论针织的起源,大多数历史都发源于中东某处,后来这些手艺随着地中海贸易的展开逐渐传至欧洲,又由欧洲殖民者带去美洲。
画家伯特伦所绘“Madonna Knitting”,1400-1410。来源/维基百科
目前的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14世纪时,针织类商品就开始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今天的伦敦、纽卡斯尔、阿姆斯特丹等地传播。中世纪的欧洲曾非常流行针织羊毛袜,手工编织业也一度是英国、西班牙等地的热门行业。17、18世纪时,生活在苏格兰岛屿地区的人们全情投入毛衣制作,因为渔民们非常需要羊毛服饰来抵御外出捕鱼时的恶劣天气。所以,毛衣一度与特定职业联系在一起。
但是毛衣真正成为人人必备的服装,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
“我们的军队开进战场,鲜艳的旗帜随风飘扬,士兵们身上穿着的都是家乡妇女们一针一线织出来的毛衣。”这是1914年10月,战地记者在杂志《女士的世界》中叙写的。战场上,士兵们对保暖衣物的渴求强烈,毛衣成为了极佳装备,“他们将长袖套头毛衣、羊毛衫、保暖护膝、保暖马甲一股脑地穿在身上”。
一战时的无袖毛衣款式。来源/网络
而由于战时物资短缺,廉价羊毛衫大受欢迎,快递员、工人、火车司机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将毛衣作为日常服装。那时,杂志也常刊载毛衣编织教程。那么,是谁在织毛衣呢?
1914年9月,面对后方供应不足的局面,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号召全民为前线士兵织毛衣,计划用2个月时间织出30万双毛线袜与30万条毛线腰带。英国政府也顺势开展了“为胜利而织”的活动,引起热烈反响,连学校的班级活动都在举行如“谁织得最快”“谁的毛线针编得最大声”之类的比赛。
大洋彼岸的美国红十字会也在进行织毛衣动员。来源/网络
所以,当时的英国男女老少都在织毛衣,善良的民众想要以这种方式为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织毛衣也因之被赋予了爱国意味。那时,人们坐在家里织毛衣,坐在蒸汽火车和公共汽车上织毛衣;人们在开会时织毛衣,满屋子都是织毛衣的声音,发言人的声音都被淹没了。准备演出的交响乐团甚至还贴出告示,禁止市民们在音乐会上织毛衣。
这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织毛衣运动,使得英国在一战后被冠以“针织王国”的称号。也是在这期间,一名热爱针织的女士设立了第一家女性针织衫专卖店,并且在当时新出版的《Vogue》杂志上刊登了广告。这名女士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她引领的女装革命也一直影响至今,她就是可可·香奈儿。
二战再掀织毛衣热潮
织毛衣毕竟费时费力,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编织更是一步步取代着人工劳动。但是战时物资短缺的现实与群众的爱国热情,将手工织毛衣的热潮再次在多个国家掀起。
二战时期,“修修补补一辈子”运动演变成了全民针织活动。人们对旧毛衣进行二次加工,有人织入新纱线让毛衣更耐穿,有人以熟练的绣花技巧遮盖毛衣蛀洞。另外的那些无法继续穿着的旧毛衣,则被改造成了锅柄防烫布、创意地毯以及抹布等。
《为防卫而针织》一书中两位穿着毛衣的男士,1941。来源/网络
当时在上寄宿学校的克林顿·卓布里奇回忆说:“当时几乎人人都在织毛衣,校长、老师、整个足球队。”不光女孩织毛衣,男孩们也在疯狂织毛衣,甚至一度上瘾。在学校规定的熄灯时间,还有人摸黑织毛衣,甚至有人在教堂做礼拜时也忍不住拿起毛衣针。后来,校长也不得不对织毛衣的活动加以限制。
某部关于二战的书籍中,“为空军、海军和陆军服务的羊毛衫”中的各种款式毛衣。来源/网络
不过,后方的针织产业也时常遭到纳粹德军的破坏。有一位家住英国赫尔的女士想织一件漂亮的粉色毛衣,于是专门跑去位于市中心的哈蒙德百货买了粉色毛线,当天晚上回家后就开始认真织毛衣。深夜了,她发现毛线不太够,于是第二天一早又走向哈蒙德百货。到达目的地后,她难过地发现这里已被德军炸成了废墟。
最终,这位女士想象中的亮丽粉红羊毛衫不幸变成了过分时髦的针织短袖。
一战时,坊间流传人们在织毛衣时,会用毛衣中的各个绳结之间的距离与字母表对照,生成密码,借此将情报织成毛衣中的密信。二战时,坊间传言再次出现,据说那些住在铁路附近的姑娘会将火车班次与运行情况编成密码,织在袜筒里,然后传递给情报单位。
织毛衣的神奇作用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织毛衣大火了一把。也是在这一风潮中,人们发现了织毛衣的多种功用。
一战时,数百名出游美国的欧洲旅客被困在纽约附近的爱丽丝岛上。为帮助他们渡过困难,美国红十字会组织了一些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其中就包括织毛衣。那些原本精神失落、无所事事的漂泊之人,就在织毛衣活动中找到了快乐。
世界大战期间,士兵们将织毛衣作为放松心情的方式。来源/网络
而对于俘虏,织毛衣为有效的管理提供了良好途径。在英国《每日邮报》刊登的一则报道中,一名被德军俘虏的英国士兵说:“闲得慌的双手只有拿起毛线针才有事可做……不少人都觉得熟练织毛衣是女性化的表现,但他们(俘虏们)要是看到自己的衣服破了,马上就兴高采烈地拿起针线缝补。”织毛衣确实能让士兵们老老实实地待在战俘营里。
同理,监狱管理也可发扬织毛衣的好处。美国著名监狱改革家托马斯·莫特·奥斯本曾在一战期间,对美国两所监狱展开编织课试点。平日里没事干的犯人们就被组织着坐在桌前,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学习织毛衣,这也算学了门不让自己挨冻的手艺。
除了安抚情绪和激发乐趣,织毛衣似乎还能激发大脑潜能。在美国新泽西迪克斯营的外科医生的建议下,美军开始培训士兵们织毛衣。在战后的康复治疗中,受伤的战士们也在疗伤期间躺在病床上织毛衣,因为有专家认为,织毛衣不仅能够以温暖的作品抚慰心灵,还能在编织过程中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有助于缓解疼痛,是一种很好的康复治疗方法。
60年代,下了班的英国士兵在织毛衣。来源/网络
此外,织毛衣还成为了表达思想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在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中,手工织毛衣的热潮曾有过短暂复兴,毛衣的样式与颜色也在特定的时尚潮流中走向了鲜亮与个性。当时,朋克粉丝喜欢穿着自己织的毛衣来标榜对传统和同质化的反抗,他们会在毛衣上加上破洞、裂口和未收口的碎线,以此传递自己的态度与思想。
被毛衣温暖的往事
机器解放了编织者的双手,却无法覆盖穿梭在毛衣针之间的情怀与乐趣。虽然织毛衣有很多作用,但是作为一件御寒的衣物,毛衣最大的作用当然是给予温暖。
每个千禧年前出生的小孩,应该都是穿着妈妈织的毛衣长大的。每年的冬天到来之前,妈妈都会提前很久就买好各种毛线,粗一点的为最冷的12月做准备,细一点的则成为宝贝们的春节新衣。毛衣给心灵带来的暖意与慰藉,是可以和家人的温度画等号的。
逼到一定程度,爸爸也得织毛衣。可见毛衣有多重要。来源/电影《钢的琴》片段
英国作家露西·阿德灵顿在作品《历史的针脚》中写到了两段感人的往事。1943年,北英格兰巴洛镇的主妇内拉收到了一件由快递员送来的旧毛衣,是他儿子的。这件毛衣上绣着许多儿子在外游历时所作的纪念标记和文字,只是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内拉在日记中写道:“我将毛衣抱在怀里,觉得它就是克里夫的化身。在一针一线上,我都能感受到克里夫的梦想、悔恨和难过。这件衣服是有生命的。”
还有一位叫玛德琳的女士,她已年近花甲,回忆起自己穿过的毛衣,她说:“我的奶奶曾经为我织过很多毛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件浅黄色的安哥拉毛衣。我常常将手臂抬起来,用嘴唇摩擦这件毛衣的袖子,这件衣服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
在那个满街都是文艺青年的七、八十年代,属于我们的织毛衣热潮也写下了许多故事。那时候,妈妈给孩子织毛衣,姐姐给妹妹织毛衣,女孩给未来的男朋友织毛衣,好朋友之间也相互织毛衣。在后来的2010年,流行过一首叫《织毛衣》的歌,它大俗又大雅的魔性歌词就是八十年代的市井小调。
织毛衣能瞬间火遍全网,大概是由于与赛事的紧张刺激形成了强烈反差。
世界一直在一张一弛中前进着。人类是聪明的,无论环境如何,总能找到自己的治愈“法宝”。
古有采菊东篱下,今有赛场织毛衣,找不到世外桃源,就找一件喜欢的小事,为自己疲惫的灵魂找一个依靠吧。
死里逃生的尹天仇,戴着柳飘飘织的毛围巾。来源/电影《喜剧之王》片段
参考资料:
[1]【英】露西·阿德灵顿著,熊佳树译.历史的针脚——我们的衣着故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
[2]彭训厚编著.二战秘闻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3]生活月刊编.珍物·中国文艺百人物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4]李阳.英美国家的男人为什么要织毛衣.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1551
[5]Wikipedia.history ofknitting.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knitting
[6]HANDMADE WWI AND WWIIREPRODUCTION KNITS.https://www.worldwarknits.com/
[7]OFF DUTY BRITISHSOLDIER KNITTING - from our story 'The Joy Of People Knitting In The 20thCentury'.https://flashbak.com/the-joy-of-people-knitting-in-the-20th-century-365789/various-43/
[8]SHERRY VANARSDALL.Elkhart County inmates crochet items for theneedy.https://elkhartcountyjailministry.org/
END
作者丨北辰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王用鑫
排版 | 薛梦缘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