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的夜班,一直都让人担心。即使没有病人,也时刻有种不祥的预感。因此,直到半夜一点,我还在刷手机。
一段时间,由于急诊科两个女同事怀孕,导致急诊科人手严重不足。因此,院里决定让比较全能的麻醉科紧急补强。毕竟,麻醉科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以及抢救用药技术也都是抢救的基本技术。
刚开始,我还有点不愿意。不过,随着在急诊科见到很多危重症后,我的思想逐渐变化了。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在这里,我有机会第一时间接触到刚刚受伤或者发生意外的伤者。前置的抢救技术,更有利于我们麻醉科与之衔接,接过生命的接力棒。
就是这个夜班,120同事送来一个让我难忘的病例。这个病人倒不是大出血那样的惊心动魄,而是我觉得不该发生。假设他或者他的家属稍稍懂一点医学常识,都会避免这样不良的后果。
正因为此,我决定分享一下当时的经过,以警示大家:
这是一个车祸伤的患者,来的时候人已经昏迷了。
看到他的呼吸不畅,我几乎分秒之间就为他建立了人工气道、为他进行了气管插管。很显然,这种呼吸不畅和脑外伤有着密切联系。鼓鼓的眼珠和肿胀的脸部提醒我们,当时的颅内压应该很高了。
在我插管管之后,我们火速将他推向CT室。尽管我们已经猜测可能是颅脑损伤,但是没有影像依据,就没办法进行下一步的诊疗。
很快,CT结果出来了:巨大硬膜外血肿,伴一定程度硬膜下脑挫伤。极度的脑水肿,已经看不清脑室了。
临床中,中线移位的多少以及脑室的受压程度,可以让我们轻易判断出患者的颅内压大小情况。像这样严重移位以及双层脑室受压的情况,说明颅内压已经很高了。
令人可惜的是,这样的高颅压,已经让他失去了最佳的开颅机会。从外科角度看,打开这个高颅压的颅骨,意味着脑组织可能急速扩张至颅腔以外。总不至于把鼓出来的脑组织都切掉吧?如果都切掉,大脑会严重受损,非死即残,手术变得毫无意义;从麻醉科角度看,严重飙高的血压,意味着打开硬脊膜可能血压就崩溃了。到那时,即使手术勉强做完了,人也凉了。那种血压的骤降,不是一般的凶险。即便是再高明的麻醉医师,也有非常好的抢救设备、抢救药品,也只能是尽力而为。
另外一个原因是,家属自始至终认为事情没那么严重,完全不接受医生手术的建议,更别说手术风险了。
没办法的情况,脑科医生只能选择先钻孔引流。如果情况得以缓解,有了手术机会,再立即手术。
为了严密监测他的生命体征,他被送往ICU进一步监测治疗。
所幸的是,两小时后ICU同事稳定住了生命体征,脑水肿迹象有所缓解。
看到着千载难逢的一线生机,凌晨5点我们把他推进了手术室。虽然家属仍然没那么坚决,但是从我们急切的心情以及中间的种种,也大概发现事态的严重了。
最终,经过去骨瓣减压以及牺牲一部分脑子的代价,他的生命被挽回了。
而这一切,本不应该发生。
据了解,当天下午的时候,他骑电瓶车和汽车发生了剐蹭。虽然摔到了头,但很快就清醒了。一向好强的他,以为这是一个小擦碰。于是,不顾众人劝说就回家了。
回到家,为了压压惊,他特地喝了三两白酒。谁知道,可能就是因为这几两白酒才出的问题。
事后,这种猜想也得到了我们一致的认同:
首先,喝酒可以掩盖他头部创伤发展的表现。这种颅脑损伤,车祸第一时间大概率会发生脑震荡而昏迷几秒钟或者更长时间。之后,会有长达几个小时的“中间清醒期”。一旦硬膜外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会再次出现昏迷。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有头痛、视物模糊或者恶心呕吐等情况。假设他不喝酒,自己或者家人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异常。因此,一旦摔到头部,千万不能喝酒。
其次,喝酒可能是罪魁祸首。也就是说,不喝酒,可能没有这么危险,甚至不需要住进ICU,只需要住院观察,最多是钻孔引流。然而,喝酒让他的血液加速了,血压升高了,血液变得不凝了。种种变化,让这个血肿迅速变大,而且比不喝酒的更大。
最后,我们再次提醒大家:骑电瓶车一定戴头盔!如果摔到头部,一定要及时就医拍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