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史前猛犸象一生的活动轨迹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科学》杂志昨天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们追踪一头17100年前史前猛犸象的一生足迹后,发现它28岁的短暂一生可谓命运多舛,颠沛流离漫游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近两圈,最后饥饿而死。

等等,什么?你可能已睁大了眼睛,17100万年前的猛犸象,饥饿而死,勉强还可相信,但没有GPS,没有摄像机,科学家是如何追踪它一生足迹的,又怎么知道它漫游的距离接近绕地球两圈的?难道科学家时间旅行了?

打死我也不信!

别急,这项研究来自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阿拉斯加稳定同位素设施的研究人员,科学家们祭出终极大招,想出了一个异常复杂而又绝顶聪明的办法,不用GPS,不用摄像机,也没通过时间旅行去到17100年前,就对一头史前猛犸象的一生进行了详细回顾,包括它在什么年龄段到了什么地方,最后死在什么地方,死之前又发生了什么,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如此详尽地追踪一个史前生命个体的生活轨迹。

科学家们使用的最关键物件,就是这头猛犸象1.7米长的象牙。就像一棵树的年轮,猛犸象的年龄每天都在生长,增加新的层次。科学家们沿纵向切开了这根象牙,发现了这些像冰淇淋一样堆叠起来的生长带,利用激光和其他技术生成了大约40000个微观数据点,分析了这个猛犸象生命周期不同时间点的锶、氧、氮等同位素特征。

之后科学家们找到了博物馆中数百只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分析了它们的同位素特征。由于这些啮齿动物来自阿拉斯加不同的地区,而它们一生之中的活动范围又很狭小,因而它们的同位素特征代表的是该地区的信号。

这是因为不同地区土壤中的锶87和锶86比率不同,植物吸收后被动物食用,这些特征就会融入到动物的组织中,因而各个地区动物组织中的同位素特征可以用来追踪动物的活动区域。

之后的事情聪明如你就应该能够想到了,科学家们比对了猛犸象和啮齿类动物的同位素特征,标记出猛犸象生命中同位素特征和啮齿类动物同位素特征相似的不同时间点,找到了它在该时间点生活在什么地区,从而绘出了这头猛犸象一生的漫游地图,从这张地图上科学家们追踪到了它丰富多彩却又命运多舛的一生。

这是一头雄性猛犸象,15岁之前它生活在象群中,无忧无虑,过着惬意而有规律的生活。然而在15岁的时候,它的生活却出现了重大转折,反映出同位素特征、生态和运动形式的突然变化,这意味着它可能像现代象群的习性一样,被赶出了象群,从此过着孤寂的生活。

之后这头猛犸象开始漫无目的地游荡,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阿拉斯加,到27岁死前一年的时候,它漫游的距离已接近绕地球两圈,不得不说生命真是太伟大了,为了生活,可以去到你永远无法想象的远方。

27岁之后,它可能已步入暮年,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觅食困难,表现在象牙的同位素分析上,就是氮同位素水平的飙升,这在哺乳动物中是饥饿的标志。它营养不良,放慢了速度,几乎一直在同样的地方活动,孤立无助,饥寒交迫,无力再去寻找诗和远方。

最后时刻它来到了北极的一个砾石滩,并倒在了那里,最终在17100年后,为我们留下了两根象牙和一个头颅,让科学家们得以追踪它令人心酸的一生。

你是不是已经叹为观止了?太疯狂了,完全超出很多人的认知范围了!

谁说宇宙和时间不可认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知识水平的不断积累,科学家们将想出各种各样聪明古怪的方法,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宇宙,认识我们现在尚未所知的时间,描绘出整个宇宙时空的宏伟场景。

论文:Lifetime mobility of an Arctic woolly mammoth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