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专家:曲波
长江航运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投身于医学界的人总是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责任,十分可敬。不过,除了这些现役的医疗工作者,还有一些人以另一种方式令人感动,他们就是那些愿意奉献自己的“大体老师”们。
“大体老师”,也被人们尊称为“无言良师”。当遗体捐献者在过世后将自己的遗体捐赠出来,供给医学事业进行教学研究,他就成为了一位“大体老师”。
在进行遗体和器官捐献以及上课之前医务人员和学生都要向捐献者致以默哀和致敬
来源丨百度百科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捐献器官、捐献遗体的事情一直不太被人们所接受。“大体老师”们能够在生前面对着病痛的折磨时做出这样的决定,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他们的这样一个决定,为国家和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
我国遗体捐献的发展历程
我国遗体捐献与外国相比发展较晚,历程较短,但发展速度较快。
新中国成立后,各市开始开展遗体捐献宣传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开展遗体捐献工作,随后的1980年我国开始出现遗体捐献者,20世纪90年代后,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大城市开始有规模的接受志愿者遗体。
2001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并正式实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推动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发展。在上海颁布法规后,我国多个省级行政中心相继颁布了遗体和器官捐献的相关条例。时至今日,我国遗体捐献者已达到很大规模。
2
遗体、器官捐献的重要性
遗体捐献能促进医学研究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在遗体身上,可以掌握人体的结构,练习医学的基本技术,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将来治病救人丰富知识,积累经验。
“大体老师”是医学生的第一个“患者”。通过解剖课程的实践,“大体老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结构,有助于理解和辨认各种组织、器官、系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更好地学会诊断。整体上讲,能够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武汉市火神山医院共有28位大体老师,作出了自己最后的贡献。
来源丨央视新闻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遗体捐献解决了“大体老师”匮乏的难题,医生能够直观地教学生手术的基本操作,使解剖课生动、真实。
遗体捐献后,新的“大体老师”要比旧的“大体老师”更有益于学习知识,使解剖学和临床学领域得以继续发展,使医疗人员在研究中探索新路、创新手术方法。
来源丨网络
遗体捐献成为“大体老师”为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而器官捐献则为许许多多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据统计,迄今为止已有60多万名重症患者因为获得器官捐献而重获新生。因此,器官捐献是当代医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角膜移植、各种骨伤病、皮肤病移植材料都相应地建立了库存,器官捐献者数量的增长、器官移植手术的完善,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遗体、器官捐献中用到的技术
提到遗体、器官捐献,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一个重要环节——遗体、器官的保存技术。
遗体保存技术指通过化学药物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方法,将人的遗体作短期或长期保存,防止遗体腐烂。除了出名的木乃伊,常见的技术和方法还包括生物(人体)塑化技术、人体冷冻技术、水晶棺、香料防腐法、真空防腐法和干燥防腐法。
生物塑化技术是一种把生物或人体制作成为标本使之被永久保存的技术。它通过一种真空物理过程,把生物或人体内器官组织的水分,以液体硅树脂等混合物替代,实现遗体组织永久保存的目的。
这种技术,可以把遗体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而且还能在显微水平保存细胞结构,具有极高的教学、科研和科普价值。
塑化过程 来源丨果壳
人体冷冻技术是一种试验中的医学技术,同时也收到了许多批评与争议。它是将人体作深低温保存(一般在-196°C以下),以期在未来利用先进的医疗科技解冻复活及获得治疗。
1967年,美国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因胃癌去世,在他的意愿下,其遗体成为了首位接受人体冷冻技术的例子。直至目前,他的遗体依旧处于冷冻状态,是否能够解冻复活仍未可知。
来源丨见水印
器官捐献的贮存运输环节借鉴了冷冻技术的思路。当温度在0℃-4℃之间时,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会降至正常水平的5%左右,组织消耗的能量和耗氧量也会更少,有助于延迟器官受损。因此,器官捐献时会利用冷藏的方式来进行保存和运输。
医生将器官放入冷藏箱之前,会先采用2℃-4℃的保存液进行器官灌洗,以免器官冻伤受损。低温条件下,细胞无法自主调节低钠高钾状态,内部化学物质会逐渐泄露,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内水分聚积,对细胞造成严重损害。灌入的保护液可以暂时维持细胞的钠钾平衡,同时保护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抗氧化剂可以维持细胞生存、抑制炎症发生。
不过,这种方法延长器官保存的时间也比较有限。对缺血最为敏感的心脏只能保存不超过6小时,最长的是肾脏,可以保存24小时甚至更长。
来源丨网易新闻
4
遗体捐献的立法
为了解决遗体捐献出现的问题,满足遗体捐献发展现状,近年来,各地积极响应遗体捐献立法。
2001年3月1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3年3月1日,《山东省遗体捐献条例》正式施行。
2007年5月1日,我国颁布实施了具有器官移植法规里程碑意义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依照条例,自愿进行器官捐献,禁止非法买卖器官。
立法的目的是形成自愿原则,以自愿原则为主,通过鼓励、引导、建立机制、经费保障等方式,对我国遗体捐献现在进行积极改进。
5
遗体、器官捐献的意义
“宁愿让学生在我身上划千刀,也不想他们在病人身上错一刀”,这是许多遗体捐献者生前对相关机构和医学院的留言。清明节前夕,宁夏医科大学近6000名师生举行向人民英雄、革命先烈及遗体捐献者致敬仪式。
来源丨新华网
遗体、器官捐献是对生命的升华,我国有多名从事医学解剖学的工作者将遗体捐献给了生前单位。
上海市于2002年在上海福寿园建立了全国第一所红十字遗体捐献纪念碑,2003年建设了全国第一家遗体捐献纪念馆,2006年开设遗体捐献网站,并将每年的3月1日设为遗体捐献纪念日,这些活动对医疗事业和人的思想观念转变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
来源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
“大体老师”们做出的这一无私举动,为医学界乃至整个世界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资源,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上都起了促进作用。
他们让人感动,让人敬佩,给予了新一代年轻的医学生们更好的鼓励和支持,让年轻人学会敬畏生命,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未来,愿捐献事业会更得人心,医学领域也会在“大体老师”们的贡献中得以创新、进步,造福民生、造福人类。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