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在新造舰艇下水的喜庆日子里,世界各国的船厂除了会对新舰艇上甲板披挂波浪形彩旗和流苏、舰艏悬挂彩球等装饰外,还会举行一项古老而传统的仪式。
邀请一名嘉宾(政要、船厂负责人、军方代表或名媛)在舰艏砸碎一瓶香槟酒(或由嘉宾砍断牵着酒瓶的象征性细钢缆,使酒瓶砸向舰艏),舰艏的彩球随之打开,其中的彩纸缤纷散落,随着四溅的酒瓶碎片和香槟酒花以及散落彩纸的簇拥,新造舰艇在应邀参加下水仪式的嘉宾欢呼声和庆典礼乐、鞭炮声中,缓缓滑离船台入水或被拖离船坞,喜悦和欢快的氛围尽在其中。这便是海军的传统礼仪之一——掷瓶礼。
掷瓶礼不但是海军新造舰艇下水固有的传统礼仪,也是所有新造民船下水的庆典礼仪,是人们对大海的敬畏和对新造舰船的美好祝愿。
▲
中国海军自制的002型航空母舰下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舰船下水仪式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大海的畏惧。最早的下水仪式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古巴比伦。据传当年主持下水仪式的主人以杀死公牛祭祀神灵,以求保佑新船平安。而在古希腊,人们通常头戴橄榄枝编织的花环参加下水仪式,以大口饮酒的方式向神灵表达敬意,向船身泼水表达祝福。后逐渐演变成由神职人员为新生儿“洗礼”一般,为新造舰船下水洗礼、祈祷和祝福。
时至17世纪初的欧洲,下水仪式中的宗教意识逐渐淡化,转而由皇室成员或海军高级官员取而代之,成为下水仪式的主持者。如1610年“皇家王子”号炮舰下水时,就是由威尔士亲王和一名著名的商人主持的。
主持者象征性地从一只金或银的酒杯中喝一口酒,然后将杯中的酒洒在甲板上或船首,空酒杯则扔下船,谁抢到归谁。后因为过于奢侈浪费,至17世纪末终于被改为在船首砸碎一个装满“洗礼圣液”——酒的瓶子所替代,由于香槟酒被认为是酒中精华,久而久之便成为“洗礼圣液”的主角,这就是“掷瓶礼”的雏形。
除了酒以外,有时水甚至果汁也会充当“洗礼圣液”。1858年,美国海军“哈特福德”号风帆战列舰下水时,就曾用分别装满大西洋海水、康涅狄格河河水、哈特福德(康涅狄格首府)泉水的酒瓶“洗礼”了三次。20世纪20年代,恰逢美国处在长达14年的严厉禁酒时期,V-6号潜艇下水时,只能用装满果汁的酒瓶用于“洗礼”。
“掷瓶礼”“洗礼”的原因
据说在古代,每当船舶在海上遇有海难时,惊恐万分活着的船员便会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入封口的酒瓶中扔入大海任其漂流,希望能被其他船只或岸上的人发现,进而赶来营救。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每当暴风雨骤起或船舶逾期未归时,在岸边翘首期盼、祈祷船员平安归来的家属们,总是在“生死两茫茫”的绝望中仅能偶尔见到令人心碎的漂流瓶。
于是就有了为新造舰船行“掷瓶礼”的仪式,一是祝愿海上不再有漂流瓶;二是将酒的醇香洒满船艏驱邪消灾。而将酒瓶砸的越碎越好,预示新船“岁岁平安”。
“掷瓶礼”与女性的关系
邀请著名女性为新造舰船行“掷瓶礼”缘于19世纪初期,英王乔治四世颁发诏令,规定皇室中的妇女可以主持新造舰船下水典礼。按航海传说,希腊神话中的男神波塞冬是海洋狂暴之神,女神安菲特里忒则是风平浪静之神,而船舶的属性为“阴”性,同类型的船舶称之为“姊妹船”,基于此缘故,大多数新造舰船下水,均邀请著名女性作为“教母”为新舰船行“掷瓶礼”,并一直沿用至今。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为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号航空母舰下水
砸碎威士忌酒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189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首次在“皇家亚瑟”号战舰下水典礼上打碎香槟酒瓶;2001年3月4号,美国海军“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下水时,由里根总统的夫人南希.里根行“掷瓶礼”;2014年7月4日,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号航空母舰下水时,伊丽莎白女王亲自在舰艏砸碎了装满苏格兰威士忌的酒瓶。
然而,有些国家在新造舰船下水时的典礼上,也有其特定的风俗。如俄罗斯海军往往会邀请牧师为新造舰艇下水“开光”,祈求性能提升和平安;日本海军则会定制一柄银斧,砍断船台和新造舰船之间的缆绳,预示驱走邪恶;印度海军则会邀请一名女性砸碎舰艏的一枚椰子,祈求神灵庇护等。
总之,缘于17世纪末为祈求平安而生的“掷瓶礼”,已成为一种承载深厚的海洋和海军文化的平台,被世界海军所认同,成为一种国际惯例。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航海的不确定性不断减少,但只要人类没有完全征服大自然(或许永远不可能征服),这种祈祷平安的仪式就不会消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