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初,一部《流浪地球》电影,不仅让人们对中国科幻电影有了新期待,也成为一次科学普及的好机会——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航天工程师等专业人士纷纷撰文,就电影中出现的科学问题作出介绍和解读。
这或许可以被看成是过去一年中国科普事业的缩影: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观念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提升,科学家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我们处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科学的触角延伸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而“科学仍然是摆脱贫穷和落后的金光大道”,就这个角度来说,某些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方法必须在最大的范围内使公众得到了解,使公众具备一双“慧眼”,支持、理解科学,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才能让科学真正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今,科普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过去一年,各地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普活动层出不穷。例如,2018年9月,以“公众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38个国家的58个国别科技组织、机构和23个国际科技组织的代表,以及境内外有关方面代表1000余人参加大会。会上举办了多场高水平的科普报告、科学展览等活动,会后还发布了《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北京宣言》,凝聚共识,指出未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方向。
再比如,已经形成传统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据统计,在2018年为期一周的全国科普日上,高校、研究机构、科普场馆等举办了1.8万余项重点科普活动。活动内容精彩、形式多样,有科学家的科普报告、有科学短剧、有实验展示……给广大公众呈现出一道道科普大餐,既丰富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也把科学潜移默化地带到公众身边,让他们感受科学之美、科学之奇、科学之功。
我们也深刻感受到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媒介,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同艺术、戏剧、喜剧或故事的结合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新形势下,科普不再是少数“明星科学家”孤独表演的舞台,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这里各展所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普工作发展势头良好之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而言,我国的科普事业还有许多瓶颈问题期待解决。例如,科学文化尚未成为全社会共同推动和追随的主流文化,科学意识也还没有内化成为全体公众自我践行的实践指引,一些科技谣言仍然有很大的存在空间,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的实践同理论研究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科研人员开展科普还面临着一些障碍和困难,科学相关信息呈现的速度远远超过公众能够理解和掌握的速度,同时也远远超过我们能够对其进行科普的速度……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研究者,我希望能有更多代表委员关注、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更多创意和方法,实现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实践与理论的共同发展,促进全面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