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儿童防拐教育刻不容缓!为孩子的安全,了解常见的诱拐手段

泽桥医生
即时救助,一看就会,你和家人的随身医生!
收藏

儿童是每个家庭爱的延续,更是父母们永远的牵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买卖儿童”俨然已经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违法产业链,孩子一旦被拐卖,将是几个家庭永恒的伤痛。

因此,《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需要“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4岁儿童需要做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5-6岁儿童需要做到“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

目前,针对幼儿的防拐教育主要是进行口头说教,“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等,并让幼儿观看诱拐相关的视频、为孩子讲读防诱拐材料等等[1],但是这种方法通常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幼儿在防诱拐时容易出现“知行分离”的现象,而且由于孩子年龄太小,陌生人只需要告诉幼儿“我是你妈妈的朋友”“我是你爸爸的同事”,单纯的孩子们就会放心并放松戒备,若再配合一些“糖衣炮弹”“美食诱惑”则更是使得孩子们将“防诱拐”抛到九霄云外[2],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幼儿在面对诱拐时具体应当怎么做。

首先我们先简要了解常见的诱拐手段,共分为四种:

(1)与幼儿搭讪,询问幼儿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某些地方,如“你愿意和叔叔/阿姨一起去踢球吗?”,这属于简单引诱。

(2)告诉幼儿,我已经整得了你父母/老师的同意,你可以和我一起去公园,这属于权威引诱。

(3)采用零食或玩具等“糖衣炮弹”,告诉孩子和我一起走你就能得到礼物,这属于诱惑物引诱。

(4)利用孩子天真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寻求孩子帮助,让孩子帮助自己,如让孩子帮忙带自己去某个地方,这属于帮助引诱[3]。

明白了引诱的讨论,那么我们怎么教孩子避免被诱拐呢?

尤其是现在正值暑假期间,孩子们迎来了美好的假期,更会出门玩耍,防诱拐是我们必须重视、重视再重视的一点。

家长可以训练孩子防诱拐的技能,向孩子介绍防诱拐知识并实施演练,神州可以借助自己的一些朋友搞一些“实战演习”,先告诉孩子接下来会学习有人试图带他走时应该如何应对,告诉孩子那些人是可以信任的,那类人是必须防备的,如何辨别两者等,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是有一些坏人会伤害他们的,告诉他们,在没有经过父母或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不可以跟任何人走,或者为他们带路,接受他们的礼物,就算他们告诉自己他认识自己的父母或老师,若有人试图带走自己,必须要立刻拒绝,快速离开并告知值得信任的成年人,设置问题考察孩子的掌握程度,如“有人让你和他一起去玩,并给你糖果,你会去吗?”“有人求你给他带路,你该怎么办?”孩子答对应给与肯定,答错应及时纠正,理论学习完毕后,可以家长和自己的朋友进行一些“实战”,模拟真实场景,让孩子“真听真看真感受”。

此外,暑假期间孩子们时间充足,更会常常外出,因此更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拥挤的地方,如庙会,美食节等,若去参加必须寸步不离,看好孩子,最好牵好孩子不要放开,最少要保证孩子在自己随手可及的范围内,其次,尽量不要让孩子单独在家,防止孩子给陌生人开门,若自己需要短暂出门,应该锁好门窗,或将孩子托付给信任的人监护。另外,若自己实在无法接送孩子,需要朋友或同事代劳,应和孩子约定好“通关暗号”,这个暗号最好迎合孩子的兴趣,不要繁琐复杂,只有答对暗号孩子才能跟他走。此外,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用警察来吓唬孩子,告诉孩子遇到困难可以求助警察,可以得到帮助。最后,告诉孩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更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馈赠。更值得注意的是,带孩子外出不要去陌生偏僻的地方,尽量去有监控、有保安的地方,这样孩子的安全才有保障,遇到问题也更容易寻求帮助。

防诱拐必须穿插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是一日之功,家长们需要循循善诱,不断加深孩子印象,将“防诱拐”理念植根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家长更要时时留心,为孩子们撑起一定坚固的“保护伞”,更要让孩子们成为自己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 周聪. 幼儿防诱骗意识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2] OLSEN-WOOD L A,MILTENBERGER R G,FOREMAN G. Effects of correspondence training in an abduction prevention training program[J].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1998,20(1):15-34.

[3] JOHNSON B M,MILTENBERGERR G,EGEMO-HEKM K,et al. Evaluation of behavioral skills training for teaching abduction-prevention skills to young children[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2005,(1):6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