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也像花儿一样美丽。”
林女士站在十二楼的窗台边看着远处凋谢的樱花感叹着,眼中的泪水不知道又是什么时候掉下来的,心想着,要是自己像花瓣一样坠下去是不是就不会这么痛苦了。身后的丈夫看着窗边的老婆叹了口气,这样的场景自从那件事情之后已经出现了不只一次了。一开始,林女士的丈夫李先生还会耐心地开导、安慰她,可是无数次的安慰终究将这份耐心耗尽了,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世界也开始变得灰暗了起来。
事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29岁的林女士是职场上的红人,还嫁给了大学里就相处的男朋友,两人互相扶持,感情深厚,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林女士有很多朋友,爱逛街、爱打扮。在老一辈的眼里,她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没想到,这次单位体检却得出了一个坏消息,林女士右侧乳房发现了一个结节,同时细心的医生给她体检时发现了右侧腋窝肿大的淋巴结,通过种种检查之后,林女士确诊为乳腺癌。
医生告知她必须切除右侧乳房,术后还要化疗。起初她是不愿意的,她心想:“切除了乳房,那我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吗?”但是看到2015年33岁的女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而去世的新闻,她害怕了,丈夫也支持她接受手术。
术后林女士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很快就出院了。本以为一切又回到正轨,可是林女士的心情却仍是低落,走在路上都觉得不自信,在公司听到有人讨论她的事情就觉得大家看不起她。夜里林女士的丈夫李先生起来上厕所,一开灯却发现妻子在床上,打开房门才发现她正坐在沙发上抹眼泪。
原来这段时间林女士总是心里难过,睡眠也不好,在半夜一两点就醒了,之后就再也睡不着,怕打扰到丈夫就去客厅里坐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林女士变得越来越不想社交,请了长假待在家里,也不爱笑了,常常在窗台边唉声叹气,那个让大家都羡慕的林女士不见了。直到一天半夜丈夫在浴室里发现了割腕之后失血昏迷的妻子时,他才明白自己的妻子出了很大的问题。
他将妻子带进了医院,很快林女士就醒了过来,李先生非常高兴,但是医生提醒他林女士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建议他带着妻子去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给林女士诊断了重度抑郁,并将她收治入院。
刚刚入院的时候考虑到林女士有严重的自杀行为,为了防止她再次伤害自己的生命,医生建议她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李先生一听电抽搐心里就慌了,联想到电影《美丽心灵》里男主角痛苦地接受治疗的样子,他连忙问医生改良电抽搐治疗是什么?
改良电抽搐治疗是什么?
医生耐心地跟他解释了MECT的一些情况。所谓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用短暂而适量的电脉冲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电活动的同步化(类似癫痫大发作),通俗来说,就是给大脑按下一个“重启”键,以达到快速控制精神障碍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传统的 ECT 易导致缺氧、骨折、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并给患者带来恐惧、紧张、焦虑等痛苦体验。改良电抽搐是在传统ECT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麻醉药物和肌松药等,消除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肌肉抽搐等不好的作用,而保留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听完之后,李先生放心地签下了同意书。进行了一次MECT之后,林女士的病情明显好转了。同时,林女士服用了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医生还给她开了一些帮助睡眠的药物,效果非常好,林女士的精神恢复了很多,现在她每周还会接受一次心理治疗。
幸好林女士很配合治疗,目前她很快就能出院了。
预防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
乳腺癌是目前国内女性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患病之后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乳房切除手术、化疗等治疗,面对残缺的身体、脱发等问题,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目前的调查显示乳腺癌确诊后1年焦虑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最高为50%,面对这么高的发病率,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吁大家,不仅要关注乳腺癌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 贾玉萍,蒋江灵,肖文斌,等. 改良电抽搐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0(7):980-984.
[2] 杨敏,兰波,马飞,等.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8):757-761.
[3] 李凌江, 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王韵 张文婷
作者介绍
王韵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 硕士
长期从事精神科临床诊疗工作及医学生带教工作
2019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优秀带教老师
CSNP中国抑郁障碍研究者联盟秘书
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著十余篇
擅长:抑郁和焦虑障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治,有关学习、工作、婚恋等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精神科,周四下午及周六上午心理咨询。
作者介绍
张文婷
张文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临床医学院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20DZ23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