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幻研究新星专访(29)| 张睿颖:拥抱与共筑科幻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科幻空间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进行主旨汇报发言。论坛同时受到了中国科技网、中华网、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作家网、中国科普作家网、中国资讯网、新华访谈网、科普中国、科创中国、深圳商报、大学生网报等权威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反响。为进一步展现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风采与面貌,凸显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论坛组委会对30位参会研究者进行了专访并集中推送,号召更多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专访

VO.29

张睿颖,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科幻文学,中国历史小说。曾参加“韩松科幻创作研究沙龙”,伦敦科幻研究会(LSFRC)第四次“研究进行时”(Work in Progress #4)研讨会,“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并做报告。近期关注课题为“中国历史科幻小说”。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您如何定义“科幻”?

张睿颖:

2018年我在南开大学读大三,当时南开大学组建了首届“人文伯苓班”,我有幸入选,中文系要求每位伯苓班成员自选导师进行一项文学研究,于是我就找到了我们系的林晨老师,在他的建议下,我开始阅读晚清以来的科幻文学,也了解到那几年在王德威老师、宋明炜老师的推动下中国科幻及其研究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这就是我和科幻的最初“结缘”。

在我这里,“科幻”是个非常宽阔的概念,只要是有科学推想成分的文学作品,我都会把它装进“科幻”的筐中。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科幻”的定义,而是这类文本结构叙事的方法、征用科学的目的以及想象模式的变迁。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张睿颖:

“科幻”目前算是我的硕士论文主题和学术社交的重心吧。我的硕论结合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书写和科幻文学的兴趣,做了一些对“历史科幻”的初步研究,在准备硕士论文的过程中,我参加了包括本次论坛在内的一些活动,认识了不少科幻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我确实感到,科幻圈是特别有群体意识的,大家都很乐意分享信息、互帮互助,这可能是科幻研究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吧。

在什么机缘下开始研究科幻?与最初接触科幻相比,现在您对科幻的认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张睿颖:

第一个问题回答同问题1。认知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我开始接触的科幻都是面向未来的,但是最一两年看了一些蒸汽朋克、丝绸朋克类的科幻,开始关注到结合历史、神话进行科幻想象的这批作品,比较感兴趣科技和历史/神话之间的张力。

参加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张睿颖:

这次论坛办得非常好!特别要感谢各位评审老师还有组织论坛的文杰和艺琳同学。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多人的论坛,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一篇篇认真阅读了我们的文章,给了非常详细且可行的修改建议,我觉得这个机会真的很难得。平时可能只有通过投稿期刊才能获得一两位外审专家的意见,这次一下就收到了四位老师的点评,获益匪浅。

您觉得本次论坛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下一届论坛将会在线下举办,您能同时给一些建议吗?

张睿颖:

也许可以提前设置分论坛主题,这样每个主题内论文探讨范围比较一致,也可以再留一些时间给Q&A环节。

我们之前招募了一些热爱科幻研究的同学,让他们自选研究课题,以“协同创新合作”和“师带徒”的小组模式进行线上培养,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行吗?您会不会愿意参与?

张睿颖:

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正如郭伟老师在圆桌会上提到的,现在有不少青年学生想要进行科幻研究,但是周围没有专精于此的导师,论文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文本细节的分析,导师就不太容易给出详细指导,这其实也是我目前的困境。我做论文的时候总会卡在一些小的问题上不好推下去,这时候确实需要一些熟悉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及研究现状的人给我一些指导,科幻研究及文化传播课题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真心希望这个活动能继续办下去,让我们这些对科幻感兴趣的人能真正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使科幻研究代代出新。

改进的话,或许可以采用双选机制,导师方提供自己的简历和最近的研究课题,学生方提供简历、研究兴趣、想要获得的指导类型,然后双向选择,这样或许双方可以更容易在共同的学术兴趣范围内开展研究。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学术爱好者普遍面临的问题?

张睿颖:

我其实觉得当代人文学科青年学术爱好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意义感的缺失,我知道我近期的研究要做什么,我知道论文怎么操作,但我不知道在更宏观的视野中看,我们的研究有什么意义?总还是有小圈子自产自销的感觉(不只是科幻文学),只能是尽量要求自己不要局限在研究中,分一只眼多看看现实。

您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可以分享一下。您关注同代人的科幻学术研究吗?是否可以从中发现群体性特征或倾向?

张睿颖:

比较关注宋明炜、贾立元、王瑶、姜振宇、李广益几位老师的科幻研究。前几位老师或多或少都有文学创作的经验,他们对科幻文学的感受力非常敏锐,或许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还是要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创作经验,这会有助于研究。

感谢您对中国科幻发展研究及传播做出的贡献,希望继续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吗?

张睿颖:

没有啦,希望科幻研究有越来越多的论坛、专门期刊,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