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大众认知中,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群体多数是对网络和新技术等不熟悉的老年人、刚刚进入职场急需稳定经济来源的青年人,或频繁涉足于投资理财、金融市场的中年人。殊不知,在固有印象中与“钱”关联相对较少的学生群体,正在成为诈骗犯罪分子瞄准的新目标。
一方面,大量未成年人的信息被网络应用软件不当收集、使用,甚至被推送给不法分子;另一方面,存在沉迷网络游戏、高额打赏、高额充值、过度消费等方面问题的未成年人,面对可以“免费领取众多炫酷皮肤、高级装备”的诱惑,在诈骗犯罪分子的诱导下,几乎无法抵挡花样百出的骗术,无法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圈套,一步步将父母的血汗钱送入对方手中。
刷单返利、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熟人、“套路贷”……让学生群体屡屡“中招”,陷入“诈骗陷阱”。开学伊始,人民网整理了几种常见的、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诈骗手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防骗。
刷单返利诈骗
真实案例: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接到咨询电话,来电者是在校大学生刘同学。刘同学加入了一个大学生兼职群,群主组织学生们通过兼职刷单来赚取“零花钱”。刚开始刷的几单均顺利完成任务并获取了小额佣金,尝到甜头后,刘同学对此刷单平台深信不疑,并准备“大干一场”。由于囊中羞涩无法承受“大单”的任务费用,刘同学只得去找父母借钱,母亲听到她的描述后,告诉她可能是诈骗。不相信事实的刘同学在母亲的再三要求下,拨打了当地反诈中心的电话咨询。民警了解此情况后,马上制止了刘同学在刷单平台上的操作行为,并对其进行了反诈骗宣传教育。最后,成功帮助刘同学挽回损失1.6万余元。
诈骗方法:
骗子发布网购刷单兼职信息,承诺在交易后立即返还购物费并额外提成。刷第一单时,骗子会小额返利。刷单交易额变大后,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拒不返款。
防骗提醒:
兼职刷单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要抱有“贪图小便宜”“轻轻松松赚大钱”的心理,不要轻信所谓的高额回报。
运作入学诈骗
真实案例:
戴女士一直在为儿子上学的事操心。在射阳县老体育场附近轻信了一名男子的说法,给对方转去15000元,委托他“运作”儿子入学的事。直到报名期结束他才发现,儿子没被录取,微信也被“拉黑”。之后戴女士向警方报案,称遭遇了诈骗。
诈骗方法:
骗子谎称可以利用熟人托关系“运作入学”,当家长汇钱后,骗子随即消失。
防骗提醒:
不要相信“能人”操作,这个“能人”只会忽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只有认真努力学习,才是通往更高学堂的唯一道路。
售卖考试真题诈骗
真实案例:
近日,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诈骗案。据了解,4名被告人通过qq聊天的方式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谎称有内部试题答案能够保证通过考试为由,针对报名参加2020年的卫生高级职称考试的不特定人群,承诺“高分包过”,制作引诱考生上钩的“宝典”,通过群发售卖考题的短信、专职负责qq咨询等,被告人欧阳某甲、欧阳某乙、欧阳某丙、欧阳某丁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考试诈骗团伙,共计诈骗了25万余元。
诈骗方法:
这类诈骗方式成本低、风险小,犯罪分子在各大网站留下联系方式,称能提供考题或答案,不少考生急于求成,事先支付预付款至指定账户,发现被骗也由于理由不正当而不敢选择报警。
防骗提醒:
切莫抱有侥幸心理,不要相信所谓的内部答案和修改分数等骗术,免得耽误考试又损钱财,好好复习才是正途。
奖学金诈骗
真实案例:
2019年10月21日,江苏常州警方接连接到某高校的大学生报警,称有人冒充学校老师打电话进行诈骗。被骗学生小王表示,电话中,这名“老师”准确地说出了他的姓名学号,对方以给他转奖学金为由让小王先打3000元进账户,小王照做了。随后便发现自己卡里的钱都不见了。
诈骗方法:
犯罪嫌疑人先用网络黑客技术,盗窃受害人的聊天记录,然后冒充录取高校老师、教务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受害人并能详细报出受害人的基本信息,以此获取其信任。在此基础上,再以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个人银行卡信息、交易密码等,进而实施诈骗。
防骗提醒:
在校学生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切勿向陌生人转账汇款。如果对资助政策有疑问,可以向老师或所在相关资助管理部门咨询。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真实案例:
家住浙江省台州市的高中生张同学在微信上加了一个好友,对方自称是物流客服,因将张同学买的连衣裙在派件的过程中丢失了,愿意三倍赔款给张同学。对方借口要走公司转账流程,让张同学下载app,按照指示开通借贷功能,将借贷到的3000多元钱转到对方提供的一个账号内。对方继续要求她借款,张同学感觉到不对劲儿就“刹住车”,共被骗3050元。
诈骗方法:
骗子冒充电商、物流客服人员打来电话,能够准确说出你的购物信息和个人信息,骗取信任。接着,他们就以网购平台系统升级造成订单丢失、商品存在质量问题需召回等原因,说可以退款,诱骗你下载网贷app或登录钓鱼网站,骗取或盗取资金。
防骗提醒:
当遇到自称客服或工作人员的电话或短信,反映网购出现质量问题、订单错误,要求退款补偿时,请在官方网站核实交易信息或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官方电话核实。
缴费诈骗
真实案例:
胡先生报警称有人在班级微信群中冒充班主任的身份,使用与其一样的微信头像,以交学习资料等费用为由收取班级家长资料费194元每人,费用以在微信群发红包的方式被嫌疑人领取,共计十余人被骗,合计金额3000余元。
诈骗方法:
每年的新学年,总是有骗子冒充老师、班主任针对新生家长行骗。骗子先潜入班级家校QQ群,并冒用真实班主任或老师的QQ头像,随后在群内发送收取“资料费”“学杂费”等信息。
防骗提醒:
接到此类短信的家长应该及时联系孩子班主任或学校负责人,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不能盲目打钱。
点链接查看课程表诈骗
真实案例:
祝先生收到冒牌“校讯通”发来的一条短信。诈骗分子冒充孩子的班主任,并“温馨提醒”家长点击链接,查看下学期课程安排。当祝先生点击链接后,手机突然死机并不断闪烁,两天后,祝先生的手机银行被莫名盗刷了5万元。
诈骗方法:
骗子一方面对学校情况不熟悉,使用软件发送虚假信息诱使人点击,让诈骗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防骗提醒:
来源不明短信的链接一律不点,并尽快删除。
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诈骗
真实案例:
某高校学生何同学将自己的游戏账号挂在网上出售,一位网名叫“怀念”的人与何同学取得联系,表示要购买何同学的账号。对方要求何同学通过某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随后,对方给何同学发来一张“支付成功”的截图。可当何同学提现时,却显示账号被冻结。何同学随即联系平台客服,客服以绑定银行卡号有误、提现金额不合规、提现操作违规等借口,要求何同学转账8500元至指定账户,才能完成解冻并将余额提现。何同学转账之后,平台客服就失去了联系并屏蔽了何同学,联系何同学购买游戏账号的网友也已将何同学拉黑。这时,何同学意识到不对劲,才发现该游戏交易平台是伪造的虚假平台,随即报警求助。
诈骗方法:
骗子在社交平台推广充值游戏币、游戏点卡优惠出售或优惠购买的广告,诱导受害人先付款,制作各种虚假的游戏界面和充值界面截图,发送截图给受害人获取信任,对其实施诈骗。骗子在网上发布买卖游戏装备、游戏账号的广告信息,诱导你在虚假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通过钓鱼网站窃取你的账号和密码,让你以“注册费、押金、解冻费”等名义支付各种费用,并盗取账号。
防骗提醒:
游戏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轻信“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不要在非官方网站上进行游戏账号交易。
“校园贷”诈骗
真实案例:
大学生小李想买一部最新款手机,于是通过qq群转发的广告找到某公司的线上贷款平台。在提供了相关资料后,顺利办理了一笔5000元贷款。因小李无法按期归还贷款,导致利息越来越高,短短6个月贷款从5000元增加到十几万元。由于害怕,小李瞒着所有人,直到恐吓短信接连出现在家人、朋友的手机上,家门口也被泼上油漆,写上“欠债不还、天理不容”的字句。最终,小李选择报案。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该公司在一年内“套路”了700多名在校大学生。
诈骗方法:
“套路贷”一般会通过微信、qq、微博等学生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或是在校园学生集中区域发布小广告,并宣称“无门槛、零利息、免担保”,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一旦学生“上钩”,这些不法借贷公司会迅速为学生办理贷款,并通过设置合同陷阱、开具远高于贷款金额的借条、故意让学生逾期等方式“步步设套”。如果借款的学生无法偿还贷款,借贷公司或是主动为其介绍另一家借贷公司,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偿还,使学生们的债务越滚越大;或是采用电话恐吓、围堵拦截等方式暴力催债。
防骗提醒:
树立科学消费观,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切勿“超前消费一时爽”。规范使用信用卡,切勿轻信各类借贷广告或不良网贷的虚假宣传。
注销“校园贷”诈骗
真实案例:
受害人卿女士报警,称曾接到自称是“某市金融中心”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卿女士,有人盗用其身份信息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开通了5至6个学生贷款账户,现在需要注销,否则涉嫌违法。随后双方互加qq,“某市金融中心工作人员”指引卿女士将各平台曾经的账户注销,做法是将这些平台内的可贷款额度提现再转账到对方的指定账号进行核查,对方核查后会将这些网贷平台及提走的额度进行注销。卿女士按照对方的指引,2天内分别在2个网贷平台分3次贷款共计5.8万元,并向对方指定的私人账号转账。当对方再次诱骗其贷款转账时,卿女士意识到被骗,马上报警。
诈骗方法:
这类骗局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当事人配合注销网络贷款平台账号。”但注销的操作却是让当事人从各大网贷平台借贷转账到指定的私人账号,谎称是以此来清空贷款额度。
防骗提醒:
凡是自称贷款平台客服,以“在校期间贷款记录影响个人征信为由,要求加qq指引配合注销贷款账号、清空贷款额度”的,都是诈骗。
谎称孩子住院诈骗
真实案例:
在沪打工的张女士接到自称是女儿老师的电话,称女儿因胃出血被送市儿童医院动手术,手术押金要4万元。被吓得六神无主的张女士赶紧打电话找朋友筹款,并根据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号直接汇款4万元。稍稍平静下来后,张女士这才想到和老师联系,但被告知女儿在校正常上课。
诈骗方法:
骗子以学校老师身份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谎称孩子初到学校身体不适住院,急需医药费,在家长慌乱的状态下,诱导受害人打钱。
防骗提醒:
接到类似短信时要保持冷静,先联系学校老师或当事人,不要盲目汇款,家长一定要存好老师的电话。
冒充熟人诈骗
真实案例:
某高校学生小张突然收到好友通过qq发来的信息:“遇到点急事,能不能帮帮忙,借我800元钱。”小张心想朋友一定是遇到难事了,不然不会这么着急地向他借钱,随即转账了800元。半小时后,“好友”说自己出了车祸,人正在医院抢救,需要1000元救命钱。小张再次不假思索地给“好友”转了钱。“好友”收到钱后连声道谢,并承诺第二天就会还钱。可到了次日,发现对方已将自己拉黑了。小张觉得不对头,立即拨通好友电话询问此事,才发现,原来前一天好友的qq被人盗了,那个借钱的人是个“冒牌货”。
诈骗方法:
骗子利用qq或者微信冒充亲人、同学、朋友与你联系,称遇到紧急情况要借钱。
防骗提醒:
一定通过电话或视频通话等方式向当事人核实。
(综合新华网、公安部刑侦局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