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早防早治 为冠心病患者打通生命“补给线”

人民网科普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编者按:

作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三大杀手”,一直以来,冠心病、脑卒中和肺癌都是医学专家们的主要攻克对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被应用到这些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帮助医生为更多的患者延展生命长度,提升生命质量。为此,人民网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系列视频报道,介绍疾病科普知识和医学领域前沿技术,展望未来医疗趋势。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目前,医生能运用哪些新技术、新手段来助力心血管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全军心血管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陈韵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向广大网友进行了分享。

冠心病易诱发心源性猝死 社会危害大

心脏,生命个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像是一台设计精密的水泵,通过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否,是人类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

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病例数从2000年的700万增长到2019年的900万,占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的16%。

冠心病易诱发心源性猝死危害大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全军心血管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陈韵岱介绍,如果把心脏比作人体的一个泵,冠状动脉的血管就相当于它的管道,一旦管道被堵塞了,油路不通了,发动机这个泵也就歇了。一旦冠状动脉供血不够、供氧不够,就会出现心绞痛,也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脏病。

“我国每年至少有近55万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这种猝死由于发病突然,愈后结果非常差,社会危害性也非常大。”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表示。

支架手术成功率提高 但弊端仍存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手段包括有药物和手术两大类。

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血管内环境的改善十分重要。但如果面对一个急性起病,随时都有猝死风险的病人,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心脏支架是目前最常见的冠心病手术

目前,心脏支架是最常见的冠心病手术。在更清晰的手术视野下,支架植入的普及率和成功率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如抗原抗体反应,炎症反应、栓塞、凝血异常等致命的弊端。

未来,有没有可能提前收到心脏发出的预警,用更小的代价把冠心病遏制在萌芽阶段?

对此,专家们认为,做好早诊早筛是关键因素。在未来,利用大数据,有可能提前收到心脏发出的预警,用更小的代价把冠心病遏制在萌芽阶段。

早诊早筛技术不断进步 更精准高效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对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临床常用的冠心病诊断方式很多,包括血液学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CT等。

夏云龙介绍,在众多的筛查手段中,诊断心源性猝死预测指标最经济、最便捷、最高效的就是心电图。近年来,随着医疗影像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血管内超声术(IVUS)和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术(OCT)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临床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微创介入获取人体血管内的三维图像,使诊断更为精确。

医生运用血管内超声术和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术获取血管内的三维图像

与此同时,医生还将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技术用于血管功能评估。“改善血管的本质,就是血管中的血流量和要去达的那个被供应的区域,是否达成了平衡。经过功能评估,如果血流功能足够,尽管血管可能75%甚至80%的狭窄,也不需要去动它。”陈韵岱解释。

医生通过云心电网络远程诊断

为扩大冠心病筛查效率和扩大覆盖面,近年来,远程诊断的相关技术也被应用于国内各大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夏云龙称,如果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能力做诊断和判断,只要将患者心电图一键上传至关联设备,大医院的医生就可以在线进行远程诊断。未来如果把云平台建立起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功能应用起来,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