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推动中医药“走出去”、严把药材质量关 甘肃这么干!

人民网科普
最权威的生活科普平台!
收藏

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崔元苑)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有关情况。会上,围绕中医药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中医药“走出去”、利用中医药资源发展康养产业、中药材质量保障等热点问题,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市政府以及药博会负责人进行了介绍。

提高中药材附加值 推动乡村振兴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医药资源大省,甘肃在通过中药材深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乡村振兴、促进老百姓增收和高质量提升中药材产业效益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甘肃省工业与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段国发介绍,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对重大技改项目,通过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给予贴息支持。

二是着力培育大品种大品牌。建立了大品种大品牌培育机制,筛选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品种,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对有大品种支撑的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引导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主产区“结对帮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建设中药材原料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多户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建设原料种植基地30多万亩,从源头上保障了中药产品质量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增收。

建好药博会平台 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欧阳波介绍,截至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政府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国已支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中医药中心,在国内建设17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陆续制定颁布了6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

欧阳波表示,甘肃省在中药“走出去”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像药博会这样的国际交流平台,对中医药“走出去”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介绍,通过成功举办三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甘肃省初步搭建了中医药合作交流的国际平台,对于中医药“走出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甘肃省在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泰国等16个国家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或中医中心,诊疗患者2.2万人次,培训境外人员近1000人次。招收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派出专业中医药教师46人次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采取“以医带药”和“以药促医”等方式推动中药及中医器械的国际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组织省内中医药企业赴多个国家参加国际化专业展会,开展对接洽谈、境外认证、商标注册等业务,有效拓展中医药海外市场。2018年-2020年,全省实现中药出口近1.5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0%。

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 发展康养产业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文玫介绍,定西市把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的主导产业大力推动,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契机,依托药博会平台,构建了“人人学中医、户户种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歧黄、县县做产业”的发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打牢康养基础。在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都设置了治未病中心或者加挂了康养科的牌子,有100个乡镇卫生院现在建成了中医馆。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了老年病科,开展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还鼓励民营资本设置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已经打造了3家示范点。同时建设了陇西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中心,通渭县温泉水疗中心,以及漳县遮阳山景区康养基地。

二是加强继承创新,提升康养水平。加快道地药材当归、党参、黄芪药食同源的推广应用,推出了药膳美食、保健饮品、针灸理疗、温泉洗浴等系列康养产品和服务。

三是加强产业融合,助推康养发展。一方面,依托药博会进行大健康产业的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在药博会期间推广地方美食、药膳及小杂粮等产品服务。同时,在药博会期间举办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李氏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节以及渭水文化康养节。在这些节庆活动基础上,利用定西中药材的资源优势、青山绿水的环境优势以及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打造了集中医理疗、药膳保健、温泉养生、运动康复以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把好药材质量关 守住中医药产业发展生命线

“中药材的质量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线。药为医所用,只有药材好,中医才能好。甘肃省历来重视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不断推广普及中药材绿色生态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加工,健全完善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刘伯荣表示,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在7月1日实施的《甘肃省中医药条例》中,将“中药保护”“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门列出一章予以规范,以地方立法保障并促进中医药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坚持标准先行,发布中药材种子、种苗等标准和技术规程97项,规范完善343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193种中药配方颗粒、135种中药材质量控制指标,制定纹党、白条党等10项道地药材地方标准。

三是普及推广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模式。强化源头质量控制、生产流程跟进监测、质量问题溯源管理等措施。持续推进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种植基地建设,在道地药材主产区建立当归、党参、黄芪等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以上,种子种苗集约化供应比例达到40%以上。

四是建成全省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促进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定西作为甘肃省中药材的主产区,从源头种植到加工生产,再到流通使用,对中药材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管。”马文玫介绍,主要有“五抓”:

一是抓良种种植。开展道地品种保护繁育、种子种苗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引进选育,成功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建立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6万亩。

二是抓标准化建设。制定道地药材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共修订中医药产业地方标准62项,推进中药材各环节标准化建设,构建GAP种植(标准化种植率达到79%)、GMP加工、到GSP流通、GLP检测研发,再到GCP应用“5G”全链条标准化体系。

三是抓检测抽检。加速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成两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设立质量检测点,配备快检设备,采取日常巡查、飞检、抽检等,对5个市场和现有饮片企业进行抽查。

四是抓质量追溯。把“两证一标识”(质量合格证、产地证明和电子信息标识)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健全中药材流通和追溯管理体系,让种子种苗到成药都有“出生证明”,倒逼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五是抓入园规范。规划建设了5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引导药企、加工企业、分散加工户入园规范、标准化生产,集中培训,集中监管,进一步提升加工、流通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