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以城市绿地“荒野式”管理推动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北京在封山育林、增殖放流、治理空气和水域等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天变蓝了,水变清了,生物多样性得到逐步恢复,但是“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则被很多人忽视了。

什么是“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呢?

在我们生活的范围内,我们在不能够完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侵扰,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来帮助野生动物进行生存与发展。这一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新思想,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于2021年5月29日提出。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推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兼顾保护和发展,协同可持续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在深山、自然原野、自然保护区中进行,这种画地式的保护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目前的努力远远不足以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全球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创新的思路。由于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张,研究如何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1]

下面结合“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城市绿地养护上阐述一些个人观点:

我国一些城市绿地基本采用定期打草、剪枝、清理枯枝烂叶、打药防治病虫害等高强度管理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对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科普和推广,此理念也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了解、接受并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认为,城市除了需要单调统一的人文景观外,更需要尽量减少人类管控、生物群落自由生长的理想管理模式,营造出山水相依、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荒野式自然景观。

荒野式自然景观是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催化剂”,社会开始零零星星、陆陆

续续地运用到绿地管理实践中,荒野式的管理模式是让野生动植物放任生长。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对党中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发展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对于城市绿地来说,高强度的管理模式不仅使野生生物种群丧失了栖息地,同时,城市居民也丧失了亲近自然、感受生命、体会大自然奥妙的“精神之旅”。相反,采用荒野式管理方式,地域性生物得以回流,绿叶鲜花、鸟兽虫鸣等生命体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使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息繁衍。让人类的眼、鼻、耳、肌肤等多个器官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神奇,充满对自然的敬畏。

进入21世纪,“再野化”等概念风靡欧美等地,引入早已灭绝的土著动、植物,填补生态位的缺失环节,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成为欧美城市发展的主流观点。目前,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型野生动物出现在城市街头,已经屡见不鲜。

随着我国居民生态环保观念的普及与强化,荒野式管理概念的发展,得以实施并且有效落地。在一些一线城市开始实践,使市民和游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态体验。在圆明园、天坛等北京古老园林中,北京雨燕、乌鸦、红嘴蓝鹊等开始逐步回归,释放出古都北京的古朴与内在“野性”。

不过,有些绿地管理做的却差强人意。如:把草坪铲除,铺上透水砖或用水泥封住,仅保留几颗树,鸟兽已不见踪影,夜晚的虫鸣也消失了。

综上所述,对城市绿地采用荒野式管理的方式,对“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绿地在实施荒野式管理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强度管理与荒野式管理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两种模式可以同时运用于同一块城市绿地中,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二.实施荒野式管理是为本地物种自由生长保留栖息地,促进本地物种繁衍生息,对外来物种应该严格管制、定期清除。

三.在保持生态系统整体可控,特别是在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可控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城市绿地荒野式管理。降低割草的频率,甚至杜绝割草。将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和小灌木等分别对待,推动生物系统向顶级群落演变。避免打药,确保食虫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节肢类等动物能够广泛生

存,推动局部性食物网有效建立。保留枯枝和落叶,为各种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栖息地和越冬场所,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双循环。[2]

参考文献

[1] 百度网

[2] 李维.推广荒野式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中国环境报2020.12.03

文/图 高一雷 审/Ch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