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熊猫小咬节的大作用

科学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官方科普账号,以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目的
收藏

什么叫作“咬节”?大熊猫采食竹子时,一般是用臼齿从中间咬断,通过前掌抓握竹株,然后咬切成一定长度,快速咀嚼吞咽。而竹茎经过简单消化排出后,几乎仍然能保持原来的长度和形状,粪便中的这些竹茎被称为“咬节”。

图1 大熊猫粪便 (来源:网络)

咬节长度因大熊猫个体习惯和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少年个体咬节长度多为2-3厘米,成年个体多为3-4厘米。老年个体为4厘米以上。大熊猫排便量巨大,可以从粪便中清晰观察和测量咬节特征,从而反映大熊猫的很多个体信息。科学家根据这些特点,把大熊猫的咬节作为野外调查的一种方法。因此,在全国第三次、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就以咬节长度作为基础,分别发展出了“咬节距离法”“随机节点模型”等大熊猫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咬节法操作简便,可靠有效,在野外大熊猫调查时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还会利用分子生物学、红外相机技术等多种方法,大大提升了大熊猫野外调查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