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希声”专栏 |《人工黑洞》:以科幻的方式看待历史战争

科幻空间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锐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动
收藏

为了更一步加强培养优秀青年科幻作家,促进更多优秀科幻作品的产生,高校科幻平台特从第二期星火学院科幻创作培训工程中选拔出20位同学尝试小说创作与作品评价结合锻炼模式,通过开设“希声”专栏展示他们对于创作与解读的思考。

评论者说:

《科幻世界》2015年增刊上刊登的《人工黑洞》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奇妙的视角来看待二战及战后的历史,想必能让喜欢历史科幻的爱好者们大呼过瘾。我们随着记者的采访经历了阿法传奇的一生,一个热血青年被时代的沧桑巨变不断打磨到平静地看待人生。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他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作为读者,我们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同时,也怀着对未来美好的祝愿: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战争远离世界,和平永驻人间。

这篇故事能够在《科幻世界》这样一个以故事性和科学性著称的科幻杂志上刊登,毫无疑问印证了这是一篇十分优秀的科幻作品。我们核心创作团的Delta Force小组也很荣幸能够品读这篇作品,谈谈想探讨的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以促进大家更好地创作自己的作品。

这篇评论文以问答形式呈现,所有的问题和回答都出自小组组员从作品创作角度出发进行的思考。由于大家都是初次参与评论文创作,经验有所不足,还请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如何将科幻和历史相结合,使得文章具有现实主义,又不会落入说教式的俗套?

谭淞元

▶▶▶在历史中写科幻不是罕见的现象了,不管是国内的《天意》,亦或是国外的《日出的重置》,这类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依托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开展,并在这一基础上挖掘不为人知的一面。如今历史科幻出现的比例越来越少,不论是因整体环境变迁还是作家们驾驭能力导致,总的来说这一方面会是一把双刃剑。作者能够依托这些故事快速将读者带入环境,但也正因为人尽皆知那么对于故事走势与发展便有着极高的要求,且还要符合读者的价值观。因此避免俗套或许只能遵循诸如《神秘博士》《刺客信条》这类触及及格线并徘徊的手法。

汪欣宇

▶▶▶首先是尽量写自己了解和经历的现实,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幻的想象;然后是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拘泥于特定的表达和主题,用辩证思维写作;再然后是在故事中尽可能地叙述细节,来展示故事的真实性。如果是与历史结合的作品的话,不必死抠与历史的契合而凸显细节,而应该是尊重故事的自然发展逻辑,将想要凸显(致敬)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自然嵌入;最后,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认为这是足够现实主义的,或者是比较说教的,这与读者的鉴赏水平、鉴赏角度、是否审美疲劳、政治立场等因素有关。

李安宁

▶▶▶我觉得首先是代入感的问题,一部小说,如果不能和现实生活挂钩,上来就是高屋建瓴自上而下的灌输科幻,那肯定是观众无法理解和深入的,最好还是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从个人角度尝试,减少套路的成分,现有的科学框架足够施展,没必要搞太多新颖的设定,更多的是个人的思维探索。就写得纯粹一点,单纯的写一个故事,不要求过多思考这个故事到底是为了什么,然后边写边思考,有点富坚老贼的那味了(滑稽)

王璎珞

▶▶▶我觉得经过这么多作者各种花样地写作之后“不落俗套”越来越成为一项难以达成的任务了……本篇的话我觉得还是有点过于直白了,大家都能看出来写的是谁,好像这层科幻的壳也就没啥意义了。对于将历史和科幻结合的,想要出新意的话,我觉得还是要多有一些自己对于历史的看法,从较细节的点出发,同时加上与科幻结合的考虑,更容易写出不落窠臼的故事,让科幻这层壳也能有它自己的味道。炸鸡酥皮想和肉不脱离的话需要一层淀粉,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壳子之间也需要“更个人的理解和解读”这个淀粉。

如何看待阿法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两重性?

昝智康

▶▶▶如果说两重性值得是既有恶的一面,又有善的一面,我觉得阿法简直是善恶交融。他被军队控制着在战场中无法脱身,被命运裹挟到各个地方。他坚持不杀平民,坚持着“合理的战争”。可以说他是某种程度上的受害者,因为他与亲人因为战争离散多年。但他麻木了,他把杀敌看成了一份正常的工作,甚至是游戏,并不因敌人“人的死亡”而悲伤,只关心自己的亲人,有时候会顾及自己的战友,比如真希的死亡。他不考虑后果,甚至不爱国,只为了操控机甲就上前线。在那个时代,他和他的国家一起失败了。

汪欣宇

▶▶▶阿法是军国主义统治下,其人性被统治机器利用的典型悲剧。一方面,阿法相信开机甲是男人的浪漫,遵从自己的暴力欲望,另一方面,阿法认为自己杀害军人是正当的,“他们做好了死的准备”,而杀害平民是不对的,为自己设立了底线。但军国主义统治机器无法容忍任何美好人性的存在。阿法已经将自己置身于这机器之中,就必然只能在放弃底线和悲剧命运中进行选择。作为侵略者/加害者的他,与作为有底线的军人/悲剧角色的他,有着两重性。

这篇小说具体哪些地方影射了现实历史事件与要素?

王璎珞

▶▶▶我觉得了解一些世界历史的人应该都能一眼看出来这东西借鉴的是哪些历史事件……换个壳它就能是历史小说。因为事件太过明显而乏味,却成功转移了我本应倾注于“人工黑洞”这一核心概念的注意力。

段棋华

▶▶▶全文几乎就是换皮的二战太平洋战场和冷战的故事。神风特攻队、原子弹、甚至连时间都惊人地相似(8月6号和6月8号,笑)。战后格局和导弹危机也如同美苏冷战间相互压制一样。

汪欣宇

▶▶▶我想有历史基础的朋友都能看出本文各情节对应的历史事件,此处说一些个人看到的细节:“黑洞战争”对应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假装已被人工黑洞消灭的星球又被联邦军反复轰炸可能暗示了美军在日本本土上的大规模轰炸。

李安宁

▶▶▶可能是为了体现反战思维,作者特地的选择了最为熟知的日本战线,从太平洋到核武器震慑,其实感觉如果能从小国家角度写,更有那种直面而来的压迫感和窒息感,更入味。

文章中的技术设定隐藏在文章的角角落落,却又深深地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如何从创作的角度挖掘故事的发展与技术设定间的关系?

段棋华

▶▶▶对于这篇类似于人物传记的小说,故事的背景立足于设定的背景,而故事的推动往往就来源于技术的发展。这篇文章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未来世界和赛博义肢两项技术保证了人物能够在逻辑活过战争;用来神风的机器,在符合宇宙战争的背景下,用合理的信息差让读者掉入到阿法如何劫后余生的悬念中;人工黑洞的设计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文末收束了阿法、革命军以及“我”等等人物的故事。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合理的技术设定与发展将会为故事提供进一步进展的台阶。

王璎珞

▶▶▶对于科幻小说,技术设定属于比较重要乃至核心的背景设定了,尤其对于想要以一个技术为主要观察对象的小说,故事发展必定是要和其紧密联系的。我觉得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方法就是“构思一个世界”。从一项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种方面,进而影响到各个层级人的生活方式,从一个点逐渐推理出整个世界,你的人物放进去,自然就有了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技术设定仅仅为故事服务的小说,那可能需要考虑的就会少一点……我认为是这样的。

昝智康

▶▶▶在找设定服务故事和由一个科幻设定设计一个故事两种写作方法中,我认为本文选择了前者。

像这样在故事中讲个故事的文章,如何保证两层故事的叙述在有区别的同时没有割裂感?

汪欣宇

▶▶▶故事之间互相影响,有因果关系/逻辑关系/主题表达上的关系。对于“戏中戏”而言,还要注意分清主次,根据表达需要来决定叙述的技法和详略。对本文来说“我”对阿法的采访只是引出阿法故事的引子,“我”身处的时代是对阿法时代的映照,那么采访——外面这层戏就采取了略写,关键还是在于阿法的故事。

谭淞元

▶▶▶多层故事的讲述,考验的是作者对于逻辑自洽与故事交叉功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讲好单线故事已经是奢望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尝试伪多线讲述。类似于群像展开的《永生之酒》,但即便如此仍需要作者保证自己能够有完整的事件线,同时保证所有故事具有足够亮眼的交叉点。

昝智康

▶▶▶我认为,本文的双层情节之间的链接有些松散,不太牢靠。用记者采访被囚禁的机械改造人就引出了他跨过了整个战争岁月的一生的回忆稍微有些不妥。这个个例有一点点刻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故事在时间线上只是一早一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割裂感。同时,值得学习的做法还有记者不时的打断和提问,这也很合理。

对于科幻小说中提及的技术是否要具备可靠的现实理论支撑?这种支撑属于强关联还是探索方向?

谭淞元

▶▶▶对于科技的畅想是科幻小说中的一大手法,这类小说提及的技术大多建立在现实的原型,并加以夸张扩大。这样,既能保证读者的代入感又能实现科幻的新奇感。因此,对于科幻小说来说,在现实中理应有理论基础,再加之自己对其的探索,据此展开故事。让读者更能够接收你的设定,但也意味着作者还需要兼顾大众读者整体的素养。

王璎珞

▶▶▶我觉得好歹要有个基础,不然飞的太远就成了玄幻小说了。虽然“极致的科技像是魔法”这种说法确实很诱人,但如果通篇都是这样的魔法科技,那么我觉得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种割裂感,还不如直接写成一个架空世界爽快些。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哪怕是最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一些基础,就能让它落在地上,让它作为一个科幻小说立起来。但是太纠结于现实理论的话,也可能会出现硬核到缩小读者范围、忍不住开始科普之类的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取一个平衡点吧。

汪欣宇

▶▶▶我觉得无论采用与现实强关联的设定,还是探索性的设定,重点都在于为读者营造“这很科幻”的感觉,然后为故事服务。营造科幻感使读者基本认可这属于科幻,这是一条底线。在这之上才有软硬之争。而在软硬之争之上,采用的设定是否做到了很好地为故事服务,是这个故事是否优秀的关键。

段棋华

▶▶▶以本文的核心技术人工黑洞为例,该项技术的核心是人造黑体,吸收全部电磁辐射。这既是一个有着丰富衍生理论的理想化的模型,也是目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现实。尽管它看起来非常的科幻,很有星际信息战的味道,但当它在硬件上不难找到现实中的理论基础时,它就不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变得更脚踏实。这会给文章故事发展定下现实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科幻中的真实感,进而对全文产生一种奇妙的“信任感”。换言之,扎实的理工基础或许更容易让读者接受超越现实的未来科技。

李安宁

▶▶▶这种就是经典的软硬科幻之争了,这个更多的是看作者对科幻的理解和写作风格,有些人些啥都是言情,有些人写啥都是童话,然后言情也好童话也罢,哪怕是玄幻也行,只要有足够的逻辑去支撑这种设定,也不能说这是非科幻,只是要看大众的接受程度。

除了借助和化用历史,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说在简单的设定下更有内涵?或者说,用简单的设定写好历史科幻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李安宁

▶▶▶除了历史套用,也能从人文、社会、伦理、医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科幻不是一家之言更不是独立存在,它与大众的息息相关,科幻是属于人类的科幻,但不仅限于人类。

汪欣宇

▶▶▶经历了严肃思考和进行了真实反映的作品都是有足够内涵的,重要的是创作者想要选取什么内涵。无论是宏大命题还是心理体验,发掘到深的层次都是可以造就内涵了。除了选取的素材以外,作者本人的观察能力、审美素养和思维视野也是很重要的,同样的素材不同的人能写出不同的格局和深度。想要用简单的设定写好历史科幻小说,除了其他朋友说的以外,很简单——多读历史,多看科幻。

昝智康

▶▶▶我觉得写小说时注重叙述方法,改变写作风格,调整时间顺序,注重思想深度与可读性都可以增加内涵,比如“欧亨利式小说”和博尔赫斯的那种语言迷宫。在没有太令人耳目一新的设定的时候,本篇小说还是处理的很好的,那些零碎设定是达到作者想要的标准的,即,确实为复现一种“未来的二战”的故事情节服务了,比如对冷战与核武器的精彩调侃。这很有借鉴意义。

王璎珞

▶▶▶我认为关键是“人本”。“简单的设定”就姑且理解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简单了,那想写出深刻的内涵估计就更要走内部世界了,去探究人本身在事件中的变化、不变、作用、所得。人是很难写完全的,我觉得只要你有一个活着的主角,故事就总会有内涵。

选文提供:谭淞元

本场主持:段棋华

内容供稿:谭淞元、段棋华、王璎珞、李安宁、汪欣宇、昝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