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曾经在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之间打转的学生,都会用“实验狗”这个名词来称呼自己。而所有的“实验狗”都喜欢一边进行着唯物主义辩证思维的科学实验想要探寻客观世界中的真理,同时又唯心地天天祷告着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够跑得好看些——至少比同组的师兄师姐的要好看些,顺便祈祷自己能有幸在学术史上一鸣惊人。
实验狗的悲欢,总是与实验结果相连:图为细菌转化实验,上图中的培养基被污染,下图中成功转化 | 图片来自网络
很可惜,想要成为名垂千史的实验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这方面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可以说是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作为实验狗的他本人凭借着在消化系统生理学领域上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同时,作为他的实验狗,“巴甫洛夫的狗”也跟着他一起出了名。
极简主义的实验狗 | 翼狼
什么是条件反射?
当然了,作为一名研究消化系统生理学的科学家,巴浦洛夫用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使用过的实验犬怕是很难计得清数量,而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肯定是 “听见响声就流哈喇子” 那批。通过将声音信号和喂食动作进行捆绑联动,巴浦洛夫证明了在动物的行为中有高级神经反射的参与,并且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证明了我们可以将一些外部的刺激与某些特定的行为、动作之间进行捆绑,并且经过重复的训练进行强化之后,建立起不同的神经信号之间的关联。
巴普洛夫 | Wikimedia Commons
以他的经典实验而言,就是将”声音“这个刺激信号与”喂食“的行为进行了捆绑,建立起了“听到声音就有吃的”这样的关联关系。说起来好像很难理解,但我们可以换一个更加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当你考试没及格的时候,拿到卷子的同时屁股就已经开始隐隐作痛——这便是建立起了“考不合格就会被打屁股”的条件反射了。
巴普洛夫在观察实验狗 | Wikimedia Commons
条件反射的应用
现代动物园在进行动物行为管理的时候,也运用到了巴浦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这一理论基础。比如说,当我们需要一只大熊猫配合我们采血体检的时候,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是不顶使的;要说用蛮力按住它吧,可能得上三个巨石强森。这时候就需要用上巴浦洛夫的点子了:首先用食物吸引大熊猫坐到某个特定的采血点,让它伸出手臂。要是动作做到位了,就给个食物奖励这个信息。
动物饲养也需要建立条件反射 | Agência Brasília / Wikimedia Commons
再就是在做对动作的同时,保育员敲响响片或者是吹个哨,给出一个“哇你好棒棒哦”的声音信号;最后,保育员还需要拿着注射器假装给它戳戳胳膊,给出一个触觉上的信号。接着,便是不停地重复着这一全套的动作,直至到我们的目标大熊猫建立起“坐下-伸手-听到哨声-戳两下-就有好吃的”这样复杂的条件反射,采血的适应性训练就完成了。
兽医在给大象剪趾甲 | Buffalo Zoo
这种“动作-声音-奖励”条件反射的建立,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动物的行为训练上,包括长臂猿的转场、大象的修脚、家里的狗狗不随地大小便上。比起总是采用鞭打、钉刺、束缚、压迫等对动物身体施加痛苦的“老方法”,通过奖励建立条件反射的行为训练方式能更有利于建立动物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也能减少动物对一些非自然但在圈养条件下必须完成的动作的抵触感,降低动物的应激,对维持动物的身心健康可是相当有益的。
好的条件反射更有利于建立动物与保育员之间的关系 | Loïc Ventre / Wikimedia Commons
不过呀,条件反射这套理论也会被反向应用在一些不好的心理掌握伎俩上,比如说传销组织的洗脑以及令人深恶痛绝的PUA。所以一旦我们发现有人在尝试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强行在你的印象中建立起联系的话,那可真就要多留个心眼儿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各位还在实验室当中为了明天的实验数据努力奋斗的“实验狗”们有没有发现,每当你们辛勤工作完之后可能会有一句“辛苦了”和“我请你们吃顿饭吧”在等着你们呢?说不定那也是一个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