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眼屎、鼻屎,到底是哪儿来的?竟然都是好东西…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本文专家:孟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很多人把耳屎当做脏东西,每次清理耳朵都觉得耳朵瞬间通畅。

但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讲,并不建议掏耳朵。

图片

而且耳屎是种好东西,生来是带着保护你的使命的。包括眼屎、鼻屎……

今天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好东西”到底都是哪儿来的。

耳屎哪儿来的?

在我们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内附有耵聍腺,其分泌物称为耵聍,俗称“耳屎”。

我国大部分人是感性耵聍,呈片状,另有部分人的耵聍粘稠,为油性耵聍,俗称“油耳”或者“糖耳”,不易脱出。

从生理功能来讲,耵聍可黏附外物,对外耳道皮肤和鼓膜有保护作用。

图片

耳的解剖学示意图(图引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

耳屎要不要掏?

一般情况下,耵聍可随头位改变或运动,下颌关节的活动如咀嚼、吞咽等动作可将耵聍自行排出。

所以,正常情况下,若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大可不必掏耳朵。

但若因种种原因,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就成了耵聍栓塞,这个时候患者通常会有局部瘙痒感、耳闷耳胀不适,可同时有听力下降,甚至头晕。

图片

外耳进水后可有胀痛,如果不慎感染,甚至会伴随剧痛。此时解决办法无他,唯有取出之,但切忌自己盲目瞎掏硬掏,损伤外耳道和鼓膜就得不偿失了。

应该就诊耳鼻喉科在耳镜下轻柔取出,必要时可使用外耳道冲洗液软化耵聍或者油剂润滑后,使用耵聍钩轻柔取出。

总结一句话,耵聍本是宝,没事儿别乱掏~

眼屎哪儿来的?

我们眼睛的支撑结构之一——睑板含有大量垂直排列的皮脂腺,即睑板腺,开口于睑缘灰线后,其分泌的油脂随眨眼动作涂于角膜前,形成泪液膜脂质层,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

同时,这些油脂和进入眼睛里的灰尘以及泪水中的杂质混在一起,聚集在眼角就形成了“眼屎”,也是眼睛自洁功能的表现。

图片

哪种情况的眼屎是不正常的?

眼屎异常增多,及颜色性状改变如黏性、脓性、血性眼屎,就属于病理状态了。

常见于细菌性、病毒感染性结膜炎,角膜炎,眼外伤,物理化学刺激,过敏反应,营养缺乏,寄生虫感染等,常伴随眼部瘙痒、酸痛、迎风流泪、畏光等不适。

要想保护好心灵的窗户,需平时注意用眼卫生,不要暴力揉眼,不盲目使用滴眼液,避免将不洁物体接触眼睛,爱美的女士化妆时最好不要画内眼线。

注意劳逸结合,不过度用眼。如出现眼屎明显异常,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予以处理。

鼻屎哪儿来的?

人类鼻腔黏膜前起鼻前庭内向鼻腔延伸,广泛分布于鼻腔各个侧壁,并与鼻咽部、鼻窦和鼻泪管黏膜连续,黏膜下层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其一大功能就是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粘液毯”,是保护鼻粘膜的重要屏障。

图片 鼻腔外侧壁黏膜结构示意图(图引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

这些粘液一方面对吸入的干燥空气进行加温加湿、过滤清洁,一方面由于含有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起到防御保护作用。

悄悄地告诉你,正常人每天要分泌约1000毫升的粘液,大部分的粘液会被你不知不觉中吞下去,只有鼻前庭区域分泌物被干燥空气风干,就形成所谓的“鼻屎”。

因此正常情况下也会有,只不过出现炎症或者感染时,鼻腔分泌物增多,形成的鼻屎也就更多。

鼻屎想挖就能挖?

鼻屎不是不能挖,毕竟若其自然脱落时机不适很可能会遭遇大型社死现场。

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可使用生理盐水或者清水冲洗,必要时可配合使用冲鼻器效果更佳~

毕竟由于拔鼻毛、挖鼻或者外伤导致鼻前庭或外鼻皮肤损伤继发化脓性感染的,在临床上也不少见。

挖鼻屎也就两个字——轻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