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锐评 | 关于可循环快递包装,我们想说些真心话

摆脱塑缚
原创
共赴一个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
收藏

9月15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吹响了未来5年塑料污染治理的号角。

提到塑料污染,普遍的认知是,塑料回收可以有效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仅靠回收无法解决塑料污染

填埋焚烧是主流,塑料回收比例不高。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合成材料以来,人类已经生产超过92亿吨塑料,其中76%成为了垃圾。在塑料垃圾中占比40%的塑料包装,全球只有14%得到回收,其余或被送往垃圾填埋场,或被焚烧,或直接进入海洋等环境。

塑料回收往往是“降级回收”。塑料回收面临着经济和技术的双重挑战。不同类型的塑料需要不同的处理工艺,即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只能回收少量状态接近新塑料的材料。实际上,回收通常将各种塑料混合在一起,得到一种低质混合物,只能用于生产低价值物品,其质量更差、往往无法重新再回收。

回收再生远落后于新塑料的生产。目前所有将塑料垃圾用于其他用途的再生利用都远落后于新材料的产量。随着消费的持续增长,即使是高质量回收也不能让用于制造新塑料的石油天然气产量有所减少。

*以上分析来自由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和Break Free From Plastic (摆脱塑料运动)联合发布的《塑料图集2019》

图 | 摆脱塑缚

以循环模式实现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源头减量

要减少塑料垃圾造成的损害,最有效的方法是从源头上减少产量,首先要解决的是一次性塑料制品。

一次性塑料制品的问题在于,它只会被使用很短的时间,远低于自然界可消化的速度。目前无论是什么材质、无论我们在后端的回收处置有多完善,只要我们还在大量使用一次性即弃塑料制品,就仍然在制造海量的塑料垃圾。

那么,要解决一次性塑料制品问题,在减少非必要消耗的同时,如何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

循环是第一步。循环的核心是摒弃用过即弃的习惯,延长使用周期,减少塑料总体消耗。需警惕的是,“可循环≠塑料垃圾减少”,倘若循环模式分摊至单次的消耗并不低于一次性塑料制品,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图 | 摆脱塑缚

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成效几何?

在快递领域,我国的包装垃圾产量也在同步激增。在中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经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则为85%~90%。

塑料类快递包装材料中,只有泡沫箱得到回收,回收率约为70%~80%,而总量占比95%的塑料包装袋因为回收价低,且粘贴了塑料胶带和运单,现有的回收渠道无法处理,最终会和生活垃圾一起被焚烧或填埋。

可循环作为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政府文件中被多次提及。2020年国家邮政局推进“9792”工程,其中一个目标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0%。从实施情况来看,90%的使用率大有成效,但遗憾的是,循环中转袋仅是从分拣中心到快递网点的集包,并不对应末端的快递包装问题。

在末端的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上,国内各大电商和快递企业或多或少地采取了一些行动。顺丰、京东、苏宁、EMS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循环快递箱,但应用比例极低。以顺丰为例,2020年财报显示其快递业务件量达81.37亿票,而202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丰BOX循环约700万次,按单次使用为一票计算,占比将不到千分之一;此外,顺丰公布的循环包装(含丰BOX、集装容器、笼车、循环文件封四大类的循环快递容器)循环总次数也仅到9350万次。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再次明确,到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到1000万个。若按单个循环次数50次估算,总循环次数将达5亿次,占快递业务件量的比例仍然不足1%(据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预计达1500亿件)。

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的问题

可循环快递包装的概念,近几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被媒体所传播、为大众所熟悉,然而一如实践中鲜见末端应用的现状,曾经被媒体曝光的高调也转变成了无人关注实效的落寞。是噱头还是趋势?与任何一个新兴领域一样,从概念兴起到方案落地,可循环快递包装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

产品层面:标准体系未建立,成本分担不明。因产品的规格、标准不一,目前投入使用的循环箱,其材质、设计结构各有不同,导致可循环使用次数和周期有差异,最终单次使用对环境的损耗是否优于传统纸箱,并未可知。此外,与传统快递包装相比,可循环快递包装虽可通过使用次数增加降低单次产品分摊成本,但由于涉及逆向物流,其运营成本更重,生产企业、平台、商家、快递企业、消费者等各相关方间的成本分担不明,对可循环快递包装的应用推广产生了一定阻碍。

行业层面:基础设施不完善,未能有效闭环。传统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往往依赖社会化回收体系,而可循环快递包装需要建立一套独立的逆向物流体系以实现循环利用,其难度可能不亚于再建一套新的物流体系。而目前现状是各企业在自身的运营网络中投放,覆盖面和周转率都不高。如何建立逆向节点,如何调动消费者,如何在企业间共享合作等等,围绕行业基础设施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以循环模式解决快递包装治理问题,您怎么看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您的宝贵建议!

-End-

编辑:摆脱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