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张红振:标准内容与国家政策衔接,提升企业碳减排力度和主动性

中国绿发会
原创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9月22日,正值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一周年之际,中国绿发会标准工作委员会联合企业绿色发展(海口)研究院组织了《企业碳评价标准》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国家级科研院所、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中标院、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及企业的19名专家。此次会议由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主持,会议主要对企业绿色发展(海口)研究院与绿会标准委共同编制发布的《企业碳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团体标准进行讨论,会上各位专家畅所欲言分别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与会专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红振的建议和意见分享如下。

我仔细学习了《企业碳评价标准》,因为我们也在做了一些区域和企业碳中和的规划方案。首先我觉得这个评价标准本身的制定过程是非常规范的,内容也相对完整,总体的可操作性较强。对企业的碳管理的重视程度、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担当方面,是定量评估的一个探索。

首先,我结合我最近两年的工作里谈谈标准方面的落地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一是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这个详查和标准的共同点在哪里呢,就是打分。在详查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对土壤污染重点企业进行打分,打分主要看土壤污染的隐患以及关注度的高低。在打分之前就设定了一个标准线,我们预计的分数线,比如说大于80分的都属于高关注度,低于60分的属于中低关注度或者低关注度,这个设想都是非常好的,可是打分结果并不是很理想。第一就是各行业不一样,第二各省份不一样。大家打的权重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导致有些地方少有高关注度的企业,有些地方多数是高关注度的企业,所以这个过程就需要调整。就本标准而言,我们目前给的权重和分值,只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的一个认识,所以打分必须得修正。在详查中,我们用了个方法叫做纠偏,就是把权重给纠回来,所以这个打完分以后,你不能说分高的我都给5A级,将来肯定会有一些质疑。比如有些企业很小,可能贡献不大,对行业也没有引领作用,但是打分有可能是5A级,但是一些大企业做了很多的努力,可能在这个减排强度上或者效果上短期内并没有一个好的效果,但是评价完分数却不高,这样就不合理了。

再就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我也参与了这个过程。就像咱们标准中每一部分要多少资料,给他打多少分。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的行业和很多的企业获取不到资料,或者说获取到的资料和打分的需求情况完全脱节了。所以,标准中提到的资料情况就变得非常重要,评价所需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企业的资料,要和我们国家的碳监测和碳核算已有的工作基础紧扣在一块,避免出现企业提供的资料不支持标准的评分。原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普查报表下发以后,对钢铁焦化水泥等大规模的复杂的企业的排污口、排污量等系数核算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问题,但是通过这个不断的沟通和努力协调,后边会逐渐合理。

对于大企业的碳评价,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是能源,一个是管理,还有一个是过程。比如水泥在制造过程会有很多跟能源无关的排放。还有原料方面,原料的碳排放跟它的使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在山东买硫酸亚铁和多硫化钙的碳足迹就很低,为什么?因为它是个副产品或主产品,当地直接生产就能用,甚至有可能不要钱。但是如果你想运到青海、西藏去用,光运费上的碳成本就非常非常高,所以就是这里边有需要考虑的这个事情。

另外有几点建议:第一就是标准在试用阶段一定要与生态环境部碳减排工作思路和相关文件做进一步的衔接。最近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领域协同推进碳减排工作方案》。这里边提出来的6个重点行业: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这就是发改委、生态环境部重点关注的这6个行业占的比重很大,我建议可以从这6个行业选择进行试点,把咱们标准的工作跟政府的工作进一步衔接。

第二个建议就是企业规模、体量以及其他的相关因素,对标准的评价进行必要的分级,提出评价的总体策略和推进安排,这可能是试行的时候再考虑。但对于标准本身,我觉得现在就要思考怎么改?光靠群策群力以及专家的力量,改动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必须要试,试完以后才知道改怎么完善。除了刚才周秘书长提到的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还要考虑碳减排技术的颠覆性。有些企业或者行业在碳减排的过程中能够形成颠覆性的创新,靠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完全实现碳中和,必须在有些行业进行颠覆性技术突破,对于这种情况赋权重要高,比如说把建筑节能一下子提高多少,把交通怎么样能够改进,在区域发展氢能源等等这些。还有先进性,要考虑企业碳减排在行业中的引领作用,很多企业不管在技术上、管理上还是在系统上,是有引领示范性的。像这样企业最好能够给予5A评价。在综合性方面,企业必须得考虑自身社会影响和正面引导作用,要求企业注重宣传以及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实用性方面,目前企业管理已经很精细了,在碳减排方面也要有定量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操作。

第三个建议是在试用阶段进一步分析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正面作用和效果。因为标准一旦落地,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促进企业碳管理基础和规范度的提升,在已有的碳核算、碳监测工作基础上肯定会有提升,如果企业想要做的更精细化,必然会从底层先把碳减排算清楚。有些企业隐含的碳排放比较大的,可能算不清的,就需要做碳监控。第二个作用,提升企业碳减排的力度和主动性,通过这个事情鼓励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个作用,激发企业碳减排的创新力度和精细考核,尤其是企业创新引领的行业能够实现碳减排。第四个作用,扩大企业的正面社会责任影响和低碳宣传。

最后在标准的试用过程中,我建议要有一个差异化的实施策略,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启动评价时,准备要求和数据基础不能一样。评价过程中的数据核对和质量要求也不能一样。比如北京的一些公园现在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碳核算,像公园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基建过程中的碳排放,还有植树造林以后,不同的年份和季度的碳汇都算得很清楚。但是在河北、山西这些区域目前肯定就基础差一些,所以在评价过程中要有差异化的分析。另外,评价结果的社会意义和动态更新,如果是企业要做这个评价,需要考虑评价更新周期,也就是说评级授牌的有效期是多久,这个是要从制度和机制上考虑的一些建议。谢谢。

文/阿西叶 审/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