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后疫情时代的食物思考

中国绿发会
长期致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收藏

2020 年春节前夕疫情爆发,人们被迫居家隔离。媒体上频繁的疫情播报很容易让人们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作为一家在食物领域工作的公益组织,我们也在思考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刚好在疫情爆发前的1月初,我们在辛庄举办了良食设计师总决赛,并在决赛后邀请入围选手分享自己的植物性菜谱及年夜饭菜单。

因此,我们决定接续这项正在进行中的工作,并邀请更多大厨与食物设计师向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的人们持续分享可以提升免疫力的植物性饮食制作方法,期望大家在与食物对话的过程中,慢慢平静心绪,毕竟保持稳定正向的情绪也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只是分享文字版的菜谱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联手全国最大的短视频平台“快手“,邀请两位优秀的良食大厨参与快手“大厨来了”节目的烹饪直播,示范人人可学做的植物性饮食烹饪做法,三次直播一共吸引了 11.2 万观众的收看。

历时半年,与全球 1319 家机构角逐后,我们策划的项目“从妈妈厨房到良食枢纽”(From Mama's Kitchen to Good Food Hub)终于拿下了“食物体系远见奖(Food System Vision Prize)!“

这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与 SecondMuse、OpenIDEO 联合发起的奖项,也是目前全球食物体系转型领域最知名的奖项了。目前,我们已经和全球其他 9 个获奖队伍一起,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线上加速器,并正在云南大理打造我们的“妈妈厨房”原型。

9月19日,我们面向全国招募烹饪达人,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将齐聚大理(路费由我们出),与良食设计师决赛冠军 Lee 一起进行可持续烹饪的示范性探索,我们将用录制+直播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探索之旅,并在百家号:良食基金、抖音号:良食妈妈厨房、B站:妈妈厨房Mama_Kitchen 上实时更新,精彩不容错过。

改变食物体系,需要强有力的媒体参与。7 月 11日,我们联手中国国际电视台经典节目《对话》(CGTN DIALOGUE)栏目组联合策划的第四期良食对话节目“后疫情时代,反思饮食与可持续发展”顺利举办。

节目邀请到五位重量级嘉宾参与对话,他们是优酷创始人、良食基金理事古永锵先生;“蓝区”发现者 Dan Buettner;《纽约时报》健康饮食畅销书作家 Kathy Freston;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教授;以及杜克大学世界食物政策中心主任 Kelly D. Brownell 教授。

跟随主持人的提问,5位嘉宾从饮食与个人健康的关联,聊到植物肉技术带来的革新,以及疫情之下,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要如何应对,公众关注食物政策的意义在哪里等。

节目在全网多个平台直播,累计有 10 万+ 观众收看了这个节目。

良食基金共同发起的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可食中国”落地了!

这是一个整合性的项目。一端连接产地、企业、政府、NGO、院校、智库、艺术机构、厨房、厨师、农户、消费者等,探索合作路径,构建合作生态;另一端整合食材收集、菜谱设计、健康实践、文化研究、融合设计、助农扶贫、可持续生活等多个相关领域,生发创新创变的可能。

9月13日下午,“可食中国”第一站,我们走进了云南大理郑家庄,在这个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七个民族共居的村庄里,寻访不为人熟知的多样食材,并邀请良食设计师决赛冠军 Lee 利用当地的本土食材,现场烹饪,为食材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此次走访,我们通过百度直播全程记录,共计20余万网友实时在线观看,反响热烈。在村中经营餐馆的杨队长在品尝过李岩大厨的“蔬果四重奏”后,直呼“从未想到黄瓜还可以这样做。

“可食中国”第一站的探访之旅圆满结束,如果希望知道我们接下来的行踪,请关注“何以为食”公众号,我们将在那里发布活动预告。

中国的“素食标签“,我们在推进中!

有研究估计,中国的素食人口在 5000 万左右。除印度之外,中国的素食人口总量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超过了欧盟人口第四大国西班牙的人口总量。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素食标准和标签,“植物肉”“植物奶”等团体标准和标签正在或已初步完成制定中。

相对于这些标准和标签,素食标签的适用场景将更为广泛。因此,良食基金希望做一些贡献,填补上这个空白。同时我们相信素食标签的诞生还能让植物产业更好地发展。7月,良食已面向食品和餐饮界招募企业和机构,共同推进中国首部素食标签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现已于部分企业和机构进行了讨论和沟通,欢迎更多有兴趣参与的企业和机构联系我们。

十一期间,良食基金 “WET 菜市场改造”项目亮相北京设计周

此次新冠疫情与菜市场的关联性引发了很多争议。作为日常生活中连接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菜市场是食物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文中用“Wet Market (潮湿的市场)”来指称亚洲地区的“菜市场”。因为新冠疫情,提起“Wet Market ",似乎充满了潜在的风险。为了重塑菜市场的形象,良食基金开启了 WET 菜市场改造项目。

我们在这里对 WET 做出了全新的阐释:W\E\T 三个字母分别对应 Well-being 幸福, Ecology 生态, Transformation 转化,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未来的菜市场应当成为健康、可持续城市食物系统的“良食枢纽”(Good Food Hub)。

9 月 23 日,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为良食基金开设了特别对话环节——“从田间到菜场”。良食基金食物政策官员欧阳惠雨在其中分享了 良食基金对于WET 菜市场的改造理念。此外,良食基金正在编写的《WET 菜市场设计手册》将展现 WET 菜市场的愿景、设计导则与最佳实践案例,手册计划于11月初在苏州国际设计周正式发布。

本届设计周以“民生之维”为主题,关注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同时,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启用全新标识、全新构建活动框架,推出学术建设、公众活动、产业合作、专业赛事、服务平台五大单元16项主体活动,分别在23个分会场举办了386场展览、论坛及相关活动,展览及活动面积达89万平米。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设计师及设计机构代表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本届设计周,吸引现场观众超过190万人次,另有国内外1.54亿人次通过网络展览、在线直播等形式关注设计周。

来源:何以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