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鸡娃”成风的时代,孩子的“心事”知多少

达医晓护
原创
通过医学科普让老百姓真正做到“通达医学常识,知晓家庭护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397 篇文章

近日,“鸡娃”一词在朋友圈被刷屏。“今天,你鸡娃了吗?”逐渐成为妈妈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话题。

640.webp (20).jpg“鸡娃”意为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停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的行为。这些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安排上各种培训班,每个“鸡娃”的家长都有一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决心”。但越早学习各类学科,孩子就越有出息吗?

早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教育学家就在100所幼儿园做过实验,其中50所幼儿园的儿童以教授知识为主,另50所幼儿园则以玩游戏为主。结果显示教授知识为主的孩子,他们的学习优势只维持到了4年级,此后成绩直线下滑。

1967年,美国一项研究对幼儿园三种类型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到15岁的时候,知识传授型的“失当行为”平均数是其他两个小组成员的两倍;23岁时,与他人发生冲突、遭受情感伤害或犯过罪的人数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以上两项研究说明,“揠苗助长”式的“鸡娃”教育并不会培养出“牛孩子”,多数孩子最终还是普通孩子。

640.webp (21).jpg孩子学习兴趣低下,造成厌学现象

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影响亲子关系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640.webp (22).jpg在“鸡娃”现象盛行的形势下,2021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海在内的16个省份开始着手推进“双减”政策,显示了政府教育改革的方向,即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积极转变思维模式,放下焦虑,减少给孩子施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人格培育和身心健康维护上,让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对于“鸡娃”家长来说,应如何配合“双减”政策,维护孩子身心健康呢?

第一,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家长自身的工作及生活压力,以及辅导孩子学业过程中产生的挫败感,是引起家长责骂、殴打孩子的导火索。为避免此类情况,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避免带着不良情绪互动;还要学习一些情绪管理方法,帮助自己在负面情绪来临时自行消化、缓解。

第二,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还不能正确体会或表达他们的情绪,家长们简单粗暴的回应及误解会阻断孩子们的倾诉欲望。因此,当双方想法不一致时,家长首先应了解清楚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纠正;不轻易否定孩子的能力,要多多夸赞孩子,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第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条件。另外,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和能力,比如热爱阅读,认真学习的态度,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等,都是孩子今后持续优秀的必备条件。

第四,给予孩子科学和有效的陪伴

每天预留出专属陪伴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或沟通,陪伴时家长要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哪怕只有10分钟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幸福;还要参与孩子成长的特殊时刻,如生日、家长会、学校重要活动等,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重视和关爱。

第五,重视孩子的情绪及心理健康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及学习中既有令人兴奋的成功,也有使人困惑的失败。在此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充足的关心和不失时机的教育引导,及时与孩子及老师沟通,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老师或心理学专家,为孩子创建和谐、健康的学校、家庭及个人心理氛围,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

每个孩子都应该在合适的土壤、合适的温度、合适的湿度、合适的季节里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地成长。

640.webp (23).jpg好的习惯、性格、情绪的养成,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作者: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特需病区护士长

刘晓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