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千手观音”节目至今让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些舞者在为我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让耳聋患者走进了公众视野并得到了广泛关注,而这21位表演者中竟有18位是药物导致的耳聋,这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用来治病的药物怎么突然就成为“毒药”了呢?今天,药师就带大家认识认识这些耳毒性药物,也教大家如何预防药源性耳聋的发生。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药物中毒性耳聋,它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位听神经系统中毒性损害而产生的听力下降,伴有眩晕、耳鸣、头晕、恶心、走路不稳或者全聋。[1]这些临床表现大多发生在用药后1-2周,并且呈现逐渐加重趋势,半年后趋于稳定。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伴随症状可先于或后于耳聋出现,由此导致的听力损失程度差异很大,重者可致全聋。[2]除此之外,药物还可以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的损伤。
至今已有18类100多种药物被证实对听力有影响,每一类药物致聋的机理不尽相同,
有些耳聋是可逆的,而有些则是听力永久性损害[3]。下面药师给大家着重说说几种常见的耳毒性药物:
一、抗生素类
1.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小诺霉素等。
在所有药物性耳聋患者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者最为多见,但它导致耳毒性的发病机理目前仍在不断地研究中,这类药物主要影响内耳的听觉和前庭系统,早期还可以损害前庭或者耳蜗,到晚期通常两个部位都会受到损害,引起严重的神经性耳聋。
2.大环内酯类:主要为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类药可引起双耳听力下降或者耳鸣,严重程度多与剂量相关,通常发生于用药后4-8天,停药后可恢复。
3.四环素类:比如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的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也就是说使用的剂量越大,发生耳毒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当它与利尿剂合用时耳毒性明显增加。
4.氟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此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口服或静脉给药均有耳毒性的报道,停药后症状多缓解或消失。
5.其他: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拉定、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异烟肼、甲硝唑等抗生素在临床应用时都有产生耳毒性症状的报道。
二、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这类药物主要对耳蜗底产生耳毒性,初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并可引起耳鸣、眩晕、平衡失调等症状,多在停药后24-48小时消退。
三、利尿剂:比如依地尼酸、呋塞米、布美他尼等,这类药物的耳毒性多与剂量有关,长期大剂量地快速静脉给药可导致双侧对称性耳聋,伴耳鸣,短期内停药可恢复,但在肾功能不全或与氨基糖苷类药合用时易造成永久性耳聋。
四、抗肿瘤药物:如顺铂、卡铂、长春新碱、氮芥等。这类药可引发听力障碍,出现不可逆的高频听力损失,且与用量和用药时间呈相关。
五、抗疟药:比如奎宁、氯喹等,其耳毒性以耳鸣和耳聋为主。短期停药可恢复,若长期大剂量使用常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伤。
六、其他:除以上耳毒性药物之外,局部麻醉剂(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等),重金属(铅、汞、镉等)等也可导致耳聋耳鸣的发生,严重者可导致包括听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人一旦病了,免不了要吃药和打针,总不能“因噎废食”不治病。其实药物性耳聋与药物本身的毒性强弱、药物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服药者年龄、个体差异、易感性及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耳毒性药物主要是损害内耳,使内耳细胞萎缩变性,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服药后如果出现了耳鸣,及时停药是可以让内耳的损害恢复的,而有些药物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耳聋,比如链霉素等。[3]
当耳毒性药物损害听力时,一些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B、辅酶A等在药物致聋早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耳聋基本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关键在预防!
药师建议大家在使用可能致聋的药物时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这些药物的适应证和用药时间,谨遵医嘱用药,不要自己增加剂量,不要长时间乱用。
2.对于有家族中毒史和肾炎的患者,应该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3.对婴儿、老人、孕妇、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应该禁用耳毒性药物。
4.避免利尿剂、化疗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
5.在服用耳毒性药物期间,有条件者应定期复查听力,一旦病情许可,应该立即停药。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早期中毒现象,如耳胀、耳鸣、耳聋、眩晕、面舌麻木及走路不稳等,一旦发现应该立即停药,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李咸龙.警惕药物中毒性耳聋[J].云南科技管理,2018,31(01):45.
[2] 耀世.这些耳毒性药物注意慎用[J].江苏卫生保健,2018(09):31
[3] 刘士敬.药物性耳聋及防治策略[J].中国社区医师,2010,26(16):12.
[4] 江德胜.千万别让药物毁了你的听力[J].中医健康养生,2016(0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