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年长江禁渔计划自2020年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显示出了巨大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目前,除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之外,还产生了直接的生态外溢效应。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河湖泊出现了人退鸟进良好局面。长江禁渔计划实施的社会效应也是巨大的,整个长江沿线人民群众积极配合禁渔行动,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空前提升,拥护和参与保护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整体提高。
受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启发,我们强烈建议,将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路上中国区域的候鸟重要栖息地,参照长江禁渔计划,实施中长期禁止开发性建设的办法,切实履行我国在全球重要迁徙线路上对候鸟实施保护的国际责任。
长江禁渔计划实施前,长江流域各省市都有相应保护举措,但是收效不大。全国一盘棋的流域性十年禁渔计划红线出台以后,长江渔业资源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愿景才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路线(EAAF)上,我国境内由北向南分布着一些不可或缺的候鸟迁徙停歇、觅食、补充能量的栖息驿站,这些重要栖息地是受到国际上高度关注的关键生态区位。长期以来,为保护这些栖息地,我国沿线各省市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开发利用沿海淤泥质滩涂的现象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与长江十年禁渔前的情况极其相似。由于缺乏全线统一的国家生态红线管控计划,因此各自为政、相互观望、打擦边球、以罚代管,在生态极度敏感区进行开发性建设的现象总在出现。这极大伤害了我国极其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宝贵沿海淤泥质滩涂生态战略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沿海淤泥质滩涂,由于长期开发侵蚀,目前已经所剩无几了。抢救性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的一个内河流域,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路是一条全球高度关注的国际线路。我们在这条线路上的生态管控举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和国际贡献意义。当前,我国在大流域、大生态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三江源保护地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等,已经取得良好开局,世界瞩目。
在这种生态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认为,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中国区域线路上实施中长期禁止开发性建设,是一项引领国际合作生态红线管控的示范性工程,是对全球生态建设的贡献和示范。同时,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安全的迫切需要。建议尽快论证、规划和实施。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BD COP15召开之际,诚提出以上建议。为了有效推动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诚请贵部迅速考虑。
李振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