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猩红热的病因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皮疹消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在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由于易感人群常较为集中,猩红热疫情多发生在托幼机构和小学。
二、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猩红热典型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颊炎、皮疹为特点,骤起发热,体温高低不一,伴明显咽痛,扁桃体充血可伴有脓性渗出,有“杨梅舌”改变,可伴有全身不适等症状。
猩红热病情轻重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轻症。典型病人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四期:
1、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12天,一般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2、前驱期:为1天左右,表现为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8℃-40℃,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尘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年龄小的婴幼儿起病时可发生惊厥或谵妄。
3、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皮疹呈猩红色细小丘疹,疹间皮肤潮红,压之褪色,皮肤皱褶处出现“帕氏症”,面部充血无皮疹,口周则不充血,呈现“口周苍白圈”。
4、恢复期:发病2-4日皮疹消退,出现碎屑样或膜样脱屑,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鳞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大约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屑。
三、猩红热的治疗
1.隔离患者隔离患者6日以上,直至咽试子培养3次阴性,且无并发症时,可解除隔离。对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吃稀软、清淡食物,多喝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卫生,预防继发感染,年长儿可用生理盐水漱口。
3.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常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
4.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若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对并发的中耳炎、鼻窦炎、肾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给予积极治疗。
四、猩红热的预防
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
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者,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试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
3.疾病流行期间,应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儿童。
(河北省儿童医院 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