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薛国强:​关于加快推动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代表的水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水利天下.薛国强
原创
致力于水利、水运行业资讯分享、学习交流,打造水利参阅平台!
收藏

古有郑国渠、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今有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水利史。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要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把水文化和其他“四水”并列提出,充分体现了水文化在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我国目前仅水库就有9.8万座,其中中、小型水库高达99%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大部分兴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快速转型的发展时期,主要靠人力修建的一座座水库,如大型砌石重力坝、砌石渡槽等,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中坚性作用,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兴水利的时代证明,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热情与斗志。

近年来,在《水利部、财政部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水利部关于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攻坚行动》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指导下,我国小型水库管理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但受限于特殊年代各方面条件,不少具有特定年代的历史建筑、遗迹、文物因年久失修、失传,逐步退出公众视野。特别是作为国家重大决策,当前将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列入国家计划,对乡村振兴和水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水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工作却没有同步跟上,伴随着城市更新带来的大拆大建,对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文物保护、文化宣传仍存明显不足:

一、水文化与水利核心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科学统筹规范的水文化建设规划。2011年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实施,部分省份投入专人、专款、专项,水文化建设进展较快,如浙江、陕西、江苏、河南、宁夏等省份先后制定了水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以及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专项规划,北京、江苏、浙江和郑州市等省市开展了水文化遗产普查。但各地各单位开展的工作大多仍集中在水利史理论研究、水文化建设缺乏指导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系统规划,没有明确思路和方向,总体上水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社会影响力小、发展后劲不足。

二、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不足。不少省份受工作基础、认识水平等原因所限,对水文化工作重视不够,面临无明确责任部门、无人员、无资金的状况。除了浙江、广东等少数省份有专门水文化工作机构外,大部分地方将水文化工作并入办公室、机关党委或委托给下属事业单位、学会实施开展,水文化工作缺乏有效统一领导。各地水文化管理工作参与者大部分为从事综合、宣传或党务工作的兼职人员,水文化业务知识储备不足,后备力量严重短缺,水文化管理人员队伍力量薄弱。

三、水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工作不够全面深入,缺乏推动水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在水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宣传方面存在不足,只顾埋头苦干,不重宣传推介。大部分工作停留在物质层面保护和传承上,对其文化、历史内涵层面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水文化品牌以及体现城市水文化地位的系列研究和宣传,水文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形象和地位不相称。

四是水文化建设经费不足。因缺乏专项资金和筹资渠道,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工作所必需的外出学习考察培训和日常工作经费不足,水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影响开展水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此,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宏观谋划水文化,加强水利文化骨干队伍培养。一是在水利部《2021—2022年水文化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文件指导下,由水利部牵头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搭建起水文化建设的完整顶层设计框架,促使行业达成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一致共识和统一行动。二是以省、市、县为行政级别全面开展水文化研究及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生态调度研究,修复被破坏的河流,挖掘水利与利水的哲学思想,开展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研究课题,把水文化建设纳入当地水利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展现水文化成果。三是由水利主管部门牵头,加强与城建、规划、文旅、国土、林业、宣传等部门的交流与协调,建立水文化发展领导小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培训班、外出考察学习,培养一批热爱水文化建设事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二、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故事和老物件。保护、传承、弘扬、利用是推进水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四个环。建议号召动员全社会力量,由水利主管部门会同城建、文旅、国土等有关部门加大水文化普查,收集古今河湖库、水利名人、咏水诗词、水传说、水歌曲、水习俗、逸闻趣事和古今水机构设置、水利技术、器具、经验、乡规民约、制度或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古今水利先进人物、治水精神等,发掘提炼,整理完善,编纂成册,形成一套完整的水文化建设体系,以便宣传和推动水文化建设发展。

三、建设水利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在当前全球极端气候变化,超标准洪水频发,水资源问题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建议将水文化完美融入水利工程,紧密结合国家考古工作,挖掘古今水文化精髓,并通过“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等“六进”活动开展多元水利文化宣传活动,营造水文化氛围,将水利工程水文化科普研学基地打造成面向公众,兼具物品展陈、文化展示、科普教研、科学研究等功能的社会公共场所,加大水文化宣传力度。

四、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水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发展资金,并积极筹集水文化建设社会资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专款专用保证水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利用水文化旅游对水文化发展的反哺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水文化建设与传播领域,不断扩宽资金渠道,推动水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作者:薛国强,厦门市国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水利、水运双专业高级工程师,【水利参阅】公众号主编,中国水利学会会员,中国水利工程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