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后,西方的传教士纷纷来到我国进行传教。法国传教士佩尔·戴维(Pere David)神父于1862至1874年间三次来到中国,其间采集了非常丰富的动植物标本。1869年,戴维在四川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黑白熊”,也就是大熊猫,然而,戴维的发现远不止如此。在发现大熊猫后的不久,猎手们便为戴维抓到了6只“长尾巴猴”。
戴维神父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1869年5月4日,天气晴朗。两周前去东部地区的猎手今天回来了,他们带回6只猴子,应该是新种。这种猴子色泽金黄,面部奇异,鼻孔朝天,尾巴长而壮,背披金色长毛。它们栖息在目前尚有白雪覆盖的高山树林中.……”。借由朝天的鼻孔这一特征,戴维将其称为“仰鼻猴”,即金丝猴Rhinopithecus的属名原意。标本运至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后,于1870年由主任阿尔方斯·米尔恩爱德华(Alphonse Milne-Edwards)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种名命名为roxellana(“罗克塞拉娜仰鼻猴”),取自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的皇后罗克塞拉娜之名,因为这位皇后的鼻翼也微微上翻。这便是分布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地的川金丝猴。川金丝猴通体覆盖大面积金色的毛发,在阳光下耀眼夺目,是名副其实的“金丝猴”。而事实上,金丝猴家族可不止川金丝猴一种。
图1 黑灰毛色的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图源Milne-Edwards, 1897)
在戴维神父之后,还有另一位法国传教士菲利克斯·彼尔特(Félix Biet)也曾来到中国。1890年,彼尔特获得了捕捉于云南的7只猴类,并将这些标本的皮毛和骨骼送到了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1897年,同样由爱德华对其进行了描述、研究,并指出了其与川金丝猴的亲缘关系,认为两者同属。为了纪念彼尔特,他将这种猴正式命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彼尔特仰鼻猴”),也就是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境内的滇金丝猴。此后风雨飘摇,国内的动荡使得这一物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在德钦的畜产公司看到了滇金丝猴的皮毛,才知道这个物种还仍然存在。然而,为了追求其高价值的毛皮和骨骼而产生的大量捕杀使得这一物种迅速消亡残喘。1983年,中国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这一濒危物种终于得到了保护。如今,滇金丝猴在科学家和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种群数量已达数千,成为了云南的明星物种。
图2 黑棕毛色的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图源Thomas, 1903)
1903年,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到了由英国猎人亨瑞·布列里奇(Henry Brelich)在中国贵州山区所捕获的猴类标本。首次研究了小熊猫的著名英国的动物学家奥德菲尔德·托马斯(Oldfield Thomas)对这些标本也同样进行了研究,并以标本捐献者布列里奇这一姓氏为其赋名,称Rhinopithecus brelichi (“布列里奇仰鼻猴”),这便是现今仅分布在贵州省梵净山山区的黔金丝猴。黔金丝猴是中国境内四种金丝猴中最为濒危的一种,现种群数量不足千只。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调一些。1871年,英国商人艾伦·欧斯顿(Alan Owston)离开英国前往日本,后来成为了日本自然博物研究的奠基人。他是明治时期日本最著名的博物学家之一,不仅自己研究海洋生物,还在日本成立了Alan Owston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雇佣采集员为他收集标本。1911年,他在越南的采集员Orii在越南北部Tonkin地区红河河畔为他捕到一只珍稀的猴类标本。运回伦敦后,于1912年由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研究人员盖·多曼(Guy Dollman)对其描述、研究后,认为这是金丝猴家族的另一新成员,为其定名为Rhinopithecus avunculus,即现仅分布于越南北部的越南金丝猴。由于多曼在定名时未详细说明种名来源,具体定名原因不详。根据1912年文献记载,多曼将越南金丝猴与早年已被研究的滇金丝猴进行了比较,并说道:“大小和总体身体比例较之滇金丝猴而言非常小。”,而拉丁语中“avunculus”为舅舅之意,即“比妈妈小”,笔者推测种名源自此意。
图3 多曼发表的原文中,并未提及种名来源。(Dollman, 1912)
“盖·多曼先生描述了一种来自Tonkin地区的猴子,隶属于珍稀的仰鼻猴属。他认为这代表了该属下一新种,并将其称为Rhinopithecus avunculus。个体大小小于滇金丝猴,尾巴更长。”
而到最后一种金丝猴的发现,时间竟已经过了百年。201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国际动植物保护组织)的工作人员在缅甸北部克钦邦发现了一具完整的仰鼻猴尸体标本。经初步研究判断,认为是仰鼻猴,即金丝猴的又一新种。对于这种珍稀的动物来说,发现新种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同年,瑞士苏黎世大学托马斯·盖思曼(Thomas Geissmann)研究团队研究了这一标本,并将其发表为仰鼻猴的新种——Rhinopithecus strykeri(“史崔克仰鼻猴”)。它的种名纪念了支持世界灵长类动物研究的Arcus基金会创始人乔恩·史崔克(Jon Stryker),它也成为了金丝猴家族正式的第五名成员,即缅甸金丝猴。然而,缅甸金丝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FFI中国项目部主任张颖溢在缅甸金丝猴发现后说:“通过在缅甸和中国境内一系列的调研,我们发现当地社区的百姓其实早就知道这种猴子的存在。”这也是否意味着,中国境内也分布着缅甸金丝猴?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云南省泸水县片马管理站护林员六普偶然拍摄到一种全身黑毛的猴子。灵长类专家龙勇诚一看到照片,立马断定这是刚发现不久的缅甸金丝猴。2012年,工作人员陆续又拍摄到零散的活动影像,并通过采集到的粪便样品的DNA对比确认这就是缅甸金丝猴。至此,学界普遍认定的中国境内只有24种灵长类动物的结论被打破并更新,而这些分布在中国境内怒江江畔的缅甸金丝猴也被称为怒江金丝猴。现如今,五种金丝猴都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保护,我们相信金丝猴种群会在栖息地保护政策下日益发展壮大。
图4 研究人员发现的刚死去的缅甸金丝猴尸体(Geissmann et al., 2010)
主要参考文献
左凌仁. 2013. 云南怒江畔第五种金丝猴悄然现身. 中国国家地理. 12, 162–169.
Dollman, G. 1912. A new snub-nosed monkey. Proceeding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2, 503–504.
Geissmann, T., Lwin, N., Aung S. S., et al. 2010. A new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 Genus Rhinopithecus Milne-Edwards, 1872 (Primates, Colobinae), from northern Kachin State, northeastern Myanmar.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73, 96–107.
Milne-Edwards, A. 1870. Note sur quelques mammifères du Thibet oriental. Comptes rendus hebdomadaire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Sciences. 70, 341–342.
Milne-Edwards, A. 1897. Note sur une nouvelle espéce du genre Rhinopitheque provenant de la haute vallée du Mékong. Bulletin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3, 156–160.
Thomas, O. 1903. Mr. Oldfield on a new monkey. Proceeding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 224–225.
(文章来源: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一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