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鱼,也叫大鲵,是这一类形态相似体型巨大的家伙们的名字,它们有中国大鲵、华南大鲵还有日本大鲵。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娃娃鱼,确切地说是中国大鲵。因为中国大鲵是这些大鲵里面体型最大的。目前,最长的中国大鲵记录超过2米,重量和一个成年男子差不多。而现存的最大的中国大鲵,可能是住在张家界的“笨笨”,在2012年记录已经有1.8米长,重大概65公斤。在2012年的时候笨笨已经有点衰老的迹象了,身体不是很好,当地人就把笨笨放到纯天然的溶洞中生活。如果笨笨还健在的话,现在可能超过140岁。
图1 中国大鲵(来源:维基百科)
娃娃鱼是水生动物中的另类,不少人认为娃娃鱼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它们的叫声就像小娃娃的哭啼声。但实际娃娃鱼并不会哭啼,它们没有声带。唯一可能发出声音的时候,就是它们在被人捕捉受到惊吓的时候,正好肺里有空气,空气被挤压出来而发出微弱的声音。
娃娃鱼长得丑,全身灰色有黑斑,一些养殖场的娃娃鱼会出现橙色的变异。不过娃娃鱼的身体有点粗,圆筒一样,两侧的皮肤褶皱在一起像抹布。尾巴则是侧扁的,非常有力气。
然而娃娃鱼也很可爱。它的嘴非常大,为了配合这么大的嘴,所以娃娃鱼的脑袋也显得大,扁的。大脑袋大嘴,眼睛却非常小,小豆子一样,还有胖乎乎的小手。
图2 中国大鲵的大脑袋和小手(来源:维基百科)
娃娃鱼的这些特征,伴随着它们超过了上亿年。古生物学家在内蒙古发现最早的娃娃鱼化石,年代距今为1.65亿年。这个时期,是侏罗纪晚期,恐龙盛行的时代。所以,我们说娃娃鱼是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是生物界中的“活化石”。
图3 大鲵化石(来源:维基百科)
娃娃鱼(大鲵)的这些特征虽然可能比较原始,但是能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就比如大脑袋配大嘴,方便捕猎。大嘴里面有几排细小的牙齿,方便它们咬住水里的滑溜溜的鱼。褶皱的皮肤,能充分地接触水中溶解的氧气,辅助它们呼吸。胖乎乎的小手,可以帮助它们在水底爬行,而带点足蹼的后肢,则方便它们在水中前行。大尾巴侧扁,就像船舵,帮它们前进的时候掌握方向并且保持平衡。
大鲵比较“害羞”,白天很小出现,基本都呆在流溪里的洞穴内,晚上就开始活跃了。所以眼睛对它们来说,起到的作用不大。大鲵视力不佳,只能借头和身体去感知水压变化来捕食猎物。水里常见的动物,都是它们的菜。它们喜欢吃河流中的虾、蟹、鱼、蛙,甚至水蛇和水生昆虫,有时运气好也吃上老鼠和鸟类。它们喜欢在滩口石堆中守株待“鱼”。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便进行突然袭击,用它们又尖又密的牙齿,死死咬住猎物,然后将其囫囵吞下。成年的大鲵食量很大,一顿可以吃体重的五分之一或更多。但是环境温度低的时候,它们新陈代谢却缓慢。在食物缺乏时,大鲵超能抗饿,据说两三年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
这种奇怪的大个子,一般生活在海拔100-1200m的山区,在青海省它们生活的海拔最高可达4200m。它们分布范围覆盖到全国很大部分区域,北到山西的垣曲,西到青海曲麻莱,南到广西,东到浙江。大片区域曾经都有大鲵分布。而现在的分布点就局限在秦岭、武陵山脉等少数山地。
因为人们的贪食,追求不存在的药用价值,大鲵在三十年前被大量抓捕食用,超大个的大鲵已经消失。所以几乎见不到笨笨这么大的个体。尽管养殖场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一米左右的大鲵还是不少。但是野外野生的大鲵不多。曾经有大鲵的河流,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野生大鲵的数量急剧减少,再加上中小型水电站大坝的建设,开矿引起的河流水污染等原因导致这些河流已经不适宜大鲵的生存,许多地区的大鲵已经消失。残存的野生大鲵,不少都不得不退缩到溶洞中躲避人类的影响苟延残喘。为了保护极少的野生大鲵,江西省靖安县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在全国第一个发布公告保护大鲵,设立全国第一个大鲵自然保护区,建立全国第一个大鲵研究所,而且在2001年将大鲵定为县吉祥物。而国家在1988年就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在江西、湖南、陕西、四川、甘肃、湖北和贵州等地方设立保护区,用来保护野生的大鲵种群和它们的栖息地。
现在野生的大鲵被各种保护区小心呵护着。希望它们能像以前一样,重新回到河流中,继续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文章来源:科学出版社 作者: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