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审稿:朱广思,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各个位置注意!保持队形!”
提到大雁,人们总会想到“人”字形,或者“一”字形。每年的这个时候,大雁南迁,天空中总能捕捉到它们的身影。
10月17日傍晚,南京滨江外滩上空飞过一群群大雁。大雁们在空中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时而"人"字形,时而"一"字形。
不少网友看到此景,都感叹看到了曾经出现课本上的画面。
成群的大雁飞行时为何要保持这样的队形?是为了整齐,便于确认个数?还是另有原因?除了大雁,还有哪些动物有类似的“规矩”?今天一起走进动物的世界!
大雁飞行时为什么排成“人”字形?
大雁是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鸟类,常见的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一般统称为“大雁”。
大雁以列阵飞行而闻名,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个体之间有深厚的联系,主要是为了节省体力,更顺利地完成长途旅行。
1970年,里萨满和斯科伦伯格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估算——与单个大雁相比,一个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航程。
“人”字形大雁的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煽动翅膀时,会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过它来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就像坐在摩托车后座的人感受到的那样。
但是最前面的头雁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它们很容易疲劳。所以当飞行路程很长时,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做头雁。
目前,大雁飞行的秘密依旧没有被完全破解。大雁的“人”字形夹角大小经常会变化,在24度到122度范围内,而且大多数时间,它们会选择“一”字形,只有20%的飞行时间里,他们才会选择“人”字形。
动物的组织纪律性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生活都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同样有些动物也是如此。
由于大自然中充满各种危险,所以大部分动物都会采取群体生活。小到蚂蚁、蜜蜂,大到大象、鲸鱼,很多动物都是以一个或多个家庭为单位进行群体生活的。
那些独来独往的动物,通常都是有独特生存技巧的,比如蜘蛛、老虎、黑足猫等,而大部分动物要协作生活,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了。
那么,动物们是如何做到有组织有纪律的呢?
家庭是维系组织纪律的关键
在蜜蜂和蚂蚁的群体中,分工是非常明确的。他们在出生时就拥有不同的身体结构,所以蜜蜂有工蜂,蚂蚁有工蚁、兵蚁,它们都属于不繁殖的“阶层”,群体中有一些个体是有生育能力的,它们负责繁殖。
这种部分个体没有繁殖权利只做工具人的种群,就是真社会性的第一个特征。
真社会性动物
真社会性动物,是指一群具有高度社会化组织的动物。
一窝蜜蜂和蚂蚁,都是同一只蜂后或蚁后的后代,雄性非常弱小,只负责交配。其他外人想加入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妥妥的女王掌权的小国家。
早期的生物学研究认为,真社会性现象只会存在于昆虫当中。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裸鼹鼠、狐獴等也算是真社会性动物。不过狐獴的社会性更接近于母系社会——即拥有一个母亲和不固定的父亲。
还有很多动物也走类似的路线,比如鬣狗也是由最大的雌性掌权,拥有优先进食、生育等权利。鬣狗和狐獴一样,都是拥有不固定的父亲,这点是和蚂蚁、蜜蜂有本质区别的。
每个狐獴种群一般由2到50只狐獴组成,内部统治者是雄性首领与雌性首领,其中雄性首领由雌性首领选出。雌性首领会在正常情况下杀光所有非它们所生的幼兽,以确保它的后代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它们也会放逐或杀掉生下有冒犯它们幼兽的母兽。所以大多数在同一团体的狐獴,全是女王的手足或子女。
这种母系社会结构有利于在比较艰难的环境下,让雄性共同照顾幼崽(因为它们每个都有可能是孩子的父亲),人类早期也是这种模式。
近期有研究发现,它们的不同声调的叫声代表着不同的信号,是动物界里比较完备的一种语言系统,这可以说是它们长期群居生活后进化的结果。
靠力量来制定规则
相比之下,一群鹿、羊仅仅是生活在一起的多个鹿而已,它们是不会有明确分工的,食草动物也不太涉及到优先进食的问题,只是在争夺生育权的时候,需要通过决斗产生一群中最强大的雄性,来优先挑选雌性。
这种争霸的好处是,它们的社会性虽然不如蚂蚁高,但的确比蚂蚁的社会性具有更强、更高级的在自然界继续生存的能力,因为它们具有违背社会的能力——反社会性。
很多集群的哺乳动物,比如狼、猕猴、大猩猩、牛、马、等,都会有本群中的雄性参与争夺统治地位。胜出者就是老大,以后其他的个体见了它都要顺从。例如狼群集合后,众狼就会俯下身子,向头狼表示敬意与顺从。首领生气的时候,下级的狼也会把颈部亮出来给首领,表示屈服。
本文有科普中国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