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古人称为“鹖”,或称“鹖鸡”。相传黄帝和炎帝争夺天下时,两方在河北阪泉大战,黄帝“帅熊罴狼,驱虎豹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认为褐马鸡和凶猛的禽兽一样勇武善战。
图1 矫健的褐马鸡(来源:网络)
《山海经·中山经》中说:“(煇诸山)其鸟多鹖。”注:“似雉而大,青色有毛,勇健斗,死乃止。”《禽经》也说:“鹖,毅鸟也。毅不知死。”
最早拿鹖羽为冠的是一个隐士,名叫“鹖冠子”,春秋时期的楚人,生活在齐威王、魏惠王那个时代,他隐居深山,以鹖羽为冠,故有此号。
可是后来的隐士们渐渐和鹖冠无关了。鹖冠从汉代开始成为武官的专享,并一直延续到清末,成为勇敢武将的象征。清代,以褐马鸡尾羽制成的“褐冠”,是奖励将士打胜仗的最高赏赐。《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加双鹖尾,竖左右,为鹖冠云。”三国时期的曹操在《鹖鸡赋·序》中说:“鹖鸡猛气,其斗终无负,期于必死。今人以鹖为冠,像此也。”明末张自烈编撰的字书《正字通》中说:“鹖,鸟名,色黄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爱侪党,有被侵者,往赴斗,虽死不置。”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褐马鸡被视为勇敢的象征,它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让古人钦佩不已。所以我国的历代皇帝都以褐翎制成褐冠,赠给武将,希望他们像褐马鸡一样勇敢顽强,奋勇向前,打败敌人。
中国有四种马鸡:褐马鸡、蓝马鸡、白马鸡、藏马鸡,其中因为褐马鸡与中国文化悠久的渊源,而显得最为名贵。今天,褐马鸡经历人类 2000 多年的利用和捕杀,已经变得稀少濒危。它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类,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之一。褐马鸡成鸟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重约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呈艳红色,头侧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突出于脑后,像一对白犄角,因而人们又叫它“角鸡”;褐马鸡身上最值得炫耀的、最引人瞩目的是尾羽,22只尾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修长,人们称之为“马鸡翎”,褐马鸡的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褐马鸡一名便是得名于这些尾羽。它的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这些尾羽吸引中国古人的目光,也吸引着国外人的目光。近代以来,欧美列强侵华后,就把褐马鸡当做掠夺的对象。不少列强国家的军队也用褐马鸡的羽毛点缀军装,这种需求,让产于中国的褐马鸡羽毛变得更加昂贵。在清末,一对褐马鸡在欧洲市场上可售银币千元以上。后来欧洲的贵妇人也看中了褐马鸡的尾羽,它成为人人追捧的名贵装饰品。需求导致了人们对褐马鸡更多的猎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 70 年代。1972 年,准备从天津海港出口而被海关截留的褐马鸡,一次就多达 200 多只。此后,随着中国法律的健全和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大,褐马鸡的命运才开始改变。
中国马鸡是一个古老的类群,在重庆万州盐井沟曾发现更新世(距今约二百万年)的马鸡股骨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也发现了更新世的马鸡化石,它们被认为与蓝马鸡和褐马鸡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历史上,褐马鸡曾在我国广泛分布,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陕西、甘肃、四川、安徽、广东都有分布,清代中后期,褐马鸡在许多地区绝迹。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外文献记载的褐马鸡仅见于山西芦芽山区和河北的小五台山区,数量大约 2000多只。人类的过度猎捕、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终于使褐马鸡濒临灭绝的境地。
1998 年 3 月,陕西经过大量调查,发现并证实在黄龙山林场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近 2000 只褐马鸡,黄河以西发现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群,对褐马鸡这个分布区域狭窄的濒危物种的保护,意义重大。
(来源: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