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敏感宝宝秋季当心荨麻疹

福棠儿童用药咨询中心
儿童医学研究、儿科诊疗新技术推广、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教育
收藏

一、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1,2]。

二、荨麻疹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荨麻疹临床常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形式多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及喉梗阻等全身症状。
三、常见病因有哪些?

荨麻疹的病因较为复杂,依据来源不同通常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3]:
1、外源性(常为一过性):

(1)物理因素:摩擦、压力、冷、热、日光照射等。
(2)食物因素:动物蛋白如鱼虾类、蛋类等。蔬菜或水果类如柠檬、芒果、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以及酒、饮料。

(3)药物因素: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

(4)其他:植入物如人工关节、吻合器、心脏瓣膜、骨科用钢板或钢钉及节育器等。

2、内源性(常为持续性):

(1)慢性隐匿性感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少数患者可能是重要的因素。

(2)部分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病: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 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
(3)其他:劳累、维生素D缺乏或精神紧张。

四、得了荨麻疹怎么办?

图片

1、消除恐慌,正确认识

荨麻疹本身具有自限性。但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患者,由于病因不明,可能会出现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但是除极少数并发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症状,绝大多数呈良性经过。因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

2、祛除病因

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的自然消退,包括避免刺激、以及相关药物和感染等。对于疑为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应鼓励其记食物日记,注意日常饮食并加以避免。

3、对症治疗

临床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其治疗目标是迅速、持久缓解症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对治疗的反应制定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药物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规律使用的原则,旨在完全控制荨麻疹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有哪些?

1、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过敏药。此类药物可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其中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易引起嗜睡和影响认知学习能力,所以在儿童的使用受到限制。此外用药过程中可引起口干、便秘、升高眼压、尿潴留及排尿困难等,对于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禁用。因此一代抗组胺药物一般不作为荨麻疹的首选治疗药物。多在二线治疗中联合二代抗组胺药物使用,以减轻患者的瘙痒症状和改善夜间睡眠质量。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安全性更高、作用时间更长、适用范围更广的特点,作为急性荨麻疹的首选治疗药物。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阿伐斯汀、依巴斯汀、依匹斯汀、咪唑斯汀、苯磺贝他斯汀、奥洛他定等。

儿童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不同年龄的分组剂量以及剂型。5岁以下儿童推荐使用糖浆或者颗粒剂。同时应关注镇静类抗组胺药给患儿学习等带来的影响。

2、其他治疗药物

(1)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荨麻疹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的患者,可给予泼尼松30-40mg/d,口服4-5d后停药,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或肌内注射。儿童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可根据体重酌情减量。

(2)免疫抑制剂:对于严重的、对任何剂量抗组胺药均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孢素。
(3)生物制剂:如奥马珠单抗对多数难治性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有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已经成功用于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延迟压力性荨麻疹、热接触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及人工荨麻疹等[4]。
(4)其他:中医疗法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辨证施治。参考文献

[1] Zuberbier T , Aberer W , Asero R , et al. The EAACI/GA²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J]. Allergy, 2018, 73(7).

[2] Jonathan A. Bernstein, David M. Lang, David A. Khan et al.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urticaria: 2014 update[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4.

[3]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 (2014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514—516.doi:10.3760/cma.i.issn.0412—4030.2014.07.019.

[4] Maurer M , Church M K , Gon?Alo M , et 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CU)[J].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 2015, 29: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