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 田(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她们自己。
她们是哲学博士、医学专家、工程博士,她们是特级飞行员、科学家、教师。
她们是勇于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人。
她们,是女性航天员。
虽然迄今为止,女航天员数量尚不到全体航天员的十分之一,她们却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过硬成绩在太空书写着独特的魅力。
第一位踏足太空的
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
(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
在男性掌握航天领域绝对话语权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女性想要飞上太空,面临着无数的困难、挑战和压力。令人敬佩的是,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做到了。这名前“纺织技师”到达了所有女性从未踏足的高度。
1937年,捷列什科娃出生在苏联一个普通家庭,为帮助母亲养家,17岁那年她不得不离开学校到工厂做工。进入纺织厂后,好学又上进的捷列什科娃很快成为了技术骨干,1959年起,她在雅罗斯拉夫尔航空俱乐部(这是支援空军的志愿者团体,准军事单位)学习跳伞运动。
这一跳可不得了,不仅促使她成立了棉纺厂工人跳伞俱乐部,更跳出了她渴望冒险、追求突破的新的人生。
在1961年加加林成功飞行后,苏联全国上下一片欢腾、民心振奋。苏联航天员总负责人卡曼宁将军认为,让一名女性进行太空飞行是他们打败美国的爱国责任,他想寻找一个将能与加加林或季托夫齐名的人。1961年10月获准后,他将5名女性纳入了即将征募50名新航天员的选拔计划。
鉴于“东方”号飞船可全自动飞行,参选者无需具有航空驾驶经验,但跳伞经验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航天员着陆时要被弹射出舱,需要靠身上装备的降落伞着陆。
此时,取得了棉纺工艺技师的资格的捷列什科娃已经完成了163次跳伞。卓越的个人素质,再加上努力好学的性格,令捷列什科娃在各项选拔中脱颖而出,1962年3月12日,她和其他四名女性一同入选苏联第一批女航天员,时年25岁。经过一系列艰苦训练和严苛考核,捷列什科娃被确定为“东方-6”乘组首飞驾驶员。
图为捷列什科娃正在进行身体协调性测试(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
1963年6月16日,她驾驶着“东方-6”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其呼号为“海鸥”,这是单人乘组,意味着全程只有捷列什科娃一人。
这次飞行期间,她拍摄了城市、森林和河流,还完成了一些实验。6月19日,捷列什科娃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东北620公里处。她作为飞船驾驶员成功完成了这次飞行任务,飞船绕地球轨道飞行48圈,历时2天22小时50分。捷列什科娃成为了世界第一位航天巾帼英雄,继加加林在苏美“太空竞赛”赢得首枚“金牌”之后,在载人航天领域为她的祖国赢得了第二块“金牌”。
图为捷列什科娃落地后的情景(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
单独飞行意义重大,直至55年后,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捷列什科娃时,依然自豪地说:“我认为,您仍然是唯一一位独自进入太空飞行的女航天员,后来的女航天员们都是随同机组人员一起进行太空飞行的。”
图为多个国家国为捷列什科娃发行的纪念邮票(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
返回地球后,捷列什科娃一直从事航天相关工作,先后担任航天员、试飞员、教练员、研究员,直至1997年4月30日退役。月球背面还有一座环形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捷列什科娃,开启了女性航天员的历史。
第一位美国女航天员——萨利·赖德
生于1951年的萨利·克里斯滕·赖德,在中学时就听说了世界首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的故事,但是美国一直没有自己的女航天员,这在两国争霸时代丢尽了面子。
与半路出家的捷列什科娃不同,萨利·赖德是标准的学霸:
1973年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文文学士学位和物理学理科学士学位;
1975年取得了物理学理科硕士学位;
1978年取得了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进行了天体物理学和自由电子物理学领域的研究。
不仅如此,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并未满足于学术生涯,她把目光投到了更远处。
萨利·赖德(图片来源:https://www.guokr.com/)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寻找天体物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时,赖德在校报上看到了征募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航天员的启事并报了名。这次选拔有8900人报名,最后35人获选,其中包括6名女性,她们成为了美国首批女航天员。
入选后,即使是赖德这样的学霸,也得从零开始,接受科目繁多的训练,包括跳伞、水下生存、重力和失重训练、无线电通信和导航、飞行训练等。
1983年,萨利·赖德被选中参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STS-7飞行任务,一举成为继苏联捷列什科娃和萨维茨卡娅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位、美国首位太空飞行女航天员。
1984年,她执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STS-41G飞行任务,再度进入太空。
图为执行STS-7飞行任务乘组的合影(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
由于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赖德之后的飞行生涯不得不做出改变。既然不能上天,就把目光再次转移——她成为了高级研究员和物理学教授。
十余年后,赖德离开大学,于2001年成立萨莉赖德科学公司并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为中小学生特别是女孩们创造寓教于乐的科学节目和出版物;同时她还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其作品包括《天地往返》、《旅行者号:太阳系边缘的历险》、《第三个行星:从空间探测地球》、《神秘的火星》和《探索太阳系》等。
噢对了,除了一路学霸+航天员+科普作家+教授+公司CEO外,赖德还是曾拥有国家排名的网球选手,嗯,真是开挂的人生。
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
图为神舟九号任务圆满成功后的媒体报道(图片来源:http://www.360doc.com/)
图上这位笑容可掬的“仙女”,就是刘洋。2012年6月,作为飞行乘组成员之一的刘洋圆满完成了神舟九号载人航天任务,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1978年,刘洋出生于河南郑州。河南,是花木兰之乡,如今,刘洋被家乡人看做“河南名片”、“当代花木兰”,大家都为这个聪慧干练的女孩而骄傲。
进入飞行学校后,女学员凤毛麟角、异常显眼,但是刘洋和女同学们从不给自己搞特殊化。野外拉练,第一天就得行军100多公里,刘洋不仅没掉队,走得比男学员还起劲。晚上回去一看,脚上磨出大大小小的水泡,血肉模糊烂成一片。
毕业后,她顺利进入飞行部队,在空军飞行了十三年,一共飞了1680小时,经历过机翼结冰、刹车失败、发动机震动等大大小小的险情,都凭靠智慧和果敢闯关成功。2009年,我国决定招收新中国第一批女航天员,她报名参加,经过了层层选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
刘洋在天宫一号组合体模拟舱内检查实验设备(图片来源:http://www.91esh.com/)
浩瀚的太空,宽广而公平。
它既然没有因为性别而拒绝女性的拜访,也同样不会因为性别而对女性降低难度。
在航天员艰苦的训练中,有一项特殊的转椅训练,主要训练提高航天员的前庭功能,以对抗太空中出现的眩晕恶心等空间晕动症。飞行员的转椅训练只要求2分钟,而作为航天员,标准是12分钟,整整提高了6倍。身为飞行员时,刘洋是前庭功能考核的佼佼者,到了这儿,第一次做时长5分钟的训练,就已经是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后续训练中,刘洋咬紧牙关,坚持不吐,决不允许自己的身体对呕吐反应产生记忆,哪怕恶心得胃里翻江倒海,一整天吃不下饭,也要把训练撑够。不上转椅的时候,她也见缝插针地练习原地转,成了训练大队里的“小陀螺”。最后,终于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转椅考核。刘洋曾说:“每一次飞行升空,每一次返航着陆,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涅槃。”
2012年6月18日17时06分,在“神舟”与“天宫”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约三个小时之后,神舟九号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根据乘组分工,指令长景海鹏负责全面工作,刘旺负责交会对接操作,刘洋主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管理——这种“管家”工作,正适合细致周到的刘洋。
20日晚是刘洋第一次值夜班,刘洋顺利完成与地面通话和各种仪器设备的监测后,并没有闲下来,她拿起白色的抹布,“飘”到上部擦拭“天宫”的壁顶,进行大扫除。到了半夜,刘洋略有些睡意,但她不想麻烦地面工作人员和自己互动,便玩起魔方提神。这样的画面被摄像机捕捉传回飞控大厅,大家都笑了。
笑眼弯弯的“嫦娥姐姐”刘洋,把自己的拼搏和坚韧,化作如不卑不亢的谦逊和春风拂面的亲和。真正的温柔,是坚定的温柔。
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
估计很多人都还记得,天宫一号里曾经有一个神奇的水球,水球后那张俏丽的脸庞,就属于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
(图片来源:http://www.newspaperhk.com/)
同刘洋一样,王亚平也是出色的女飞行员出身。她参加了汶川大地震救灾抢险、奥运会消云减雨等多项重大任务,屡立奇功。加入航天员大队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训练成绩,时刻准备向着太空出发。
2013年6月11日,她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6月20日上午10时许,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中,身穿蓝色舱内航天服的王亚平开始了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三人组(图片来源:搜狐网)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王亚平轻点脚尖,向天宫一号舱内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王老师”管理教具,保证教学活动不影响飞船正常运行。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都有可能给精密的飞行器带来安全隐患。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得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为了拍摄到一些舱内摄像机位捕捉不到的精彩画面,张晓光把自己固定好后,还要负责手持机器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三人完美配合,在40分钟的时间里,先后顺利展示了“失重现象演示”“太空测量质量”“单摆运动演示”“陀螺演示”“水膜演示”“水球演示”几个物理实验。
王亚平的讲课,看似云淡风轻、从容有趣,其背后,是成百上千小时的精雕细琢和反复推敲。在太空中往水球中注水时,眼看着水球一点点扩大,大家都为王亚平捏着一把汗,别加水了,够大了,千万别爆了!但是王亚平心细手稳,硬是做出了一个饱满的大水球,也留下了太空授课的经典画面。事后她透露,放心吧,之前做了无数次实验,手上使的每一丝力都形成肌肉记忆了。
水球后的王亚平,形成了可爱的倒影(图片来源:搜狐网)
返回地球后,王亚平收到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热烈反馈。很多学校都开展了《给王亚平老师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孩子们的心声通过各种途径递到了王亚平手上,关于作报告和接受采访的邀请更是络绎不绝,大家都争相目睹这位才貌双全的女航天员的风采。
对此,王亚平心怀感动,但更清醒。她说:“航天是个寂寞的事业,航天员是个寂寞的职业。”在万人欢呼的出征、一飞冲天的豪迈、鲜花簇拥的归来的背后,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辈子重复单调的生活、永无休止的训练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一位不是航天员的
伟大女性——凯瑟琳·约翰逊
2020年2月24日,NASA卓越的数学家凯瑟琳·约翰逊逝世,享年101岁。消息传来,世界各地的航天机构和航天爱好者都表示痛心。NASA在发布她去世的消息时写道:“她是美国的英雄,她的开拓性遗产将永不会被忘记。”
图为 NASA为她的去世撰写声明(图片来源:http://k.sina.com.cn/)
她有多厉害?《华盛顿邮报》形容她为“最引人注目的人类计算机”。
她有多重要?美国航天员曾表示,“她说数字没问题,我就飞”。
1918年8月26号,一名黑人女婴降生在西弗吉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那个时代,种族歧视非常严重,黑人别说受高等教育、找好工作,甚至无法和白人在同一个场所相处。严峻的环境没能压抑约翰逊身上的光芒,数学,成为了这个黑人小姑娘平淡生活里的太阳。她曾回忆:“我会去数通往马路的台阶,通往教堂的台阶,洗过的碗碟刀叉的数量……任何能数的东西我都会去数。”她14岁就完成了高中学业,18岁取得了数学与法语的双荣誉学位。假如她是白人,走上科学的道路指日可待;假如她是男性,这种才能也可能迎来更高学府的青睐;可惜,即便有着过人的天赋,约翰逊只能选择回归平常。
渴求知识的种子已经被种下,在黑暗中默默生根,只等待时机发芽。
约翰逊在工作(图片来源:http://k.sina.com.cn/)
时光流转,到了1953年,约翰逊已经35岁了。听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也就是NASA的前身)正在招募工作人员,她有点胆怯,但想到自己人到中年,或许是最后的一搏了,还是鼓足勇气报了名。卓越的数学才能终于把这位黑人女性送进了当时体现科学和技术相结合最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约翰逊负责帮助早期太空发射任务计算轨道。
是的,不是用电脑,是靠大脑。
1961年,她计算出来美国首次载人航天的飞行轨迹;
1961年,水星计划,她计算了发射窗口,并绘制了万一飞船出现故障后的导航路径图;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这是美俄太空竞赛的关键一战,她计算了美国首次登月任务的飞行轨迹;
1970年,阿波罗13号,登月失败,服务舱的氧气罐爆炸,飞船严重毁损,三位航天员使用登月舱作为救生艇,在各项系统纷纷损坏、危机频繁曝出之际,她迅速计算了备用导航,指引三位航天员成功返回地球。
据说,在航天员约翰·格伦首次环绕地球飞行的任务前,约翰·格伦并不信任新采用的计算机这种玩意儿的计算结果,他指名让约翰逊来核算,“她说数字没问题,我就飞”。获得约翰逊确定的答复后,约翰·格伦才放心踏上征程并圆满完成任务。
在那个时候,尽管研究中心上下都知道作为“计算机”工作的这些黑人女性的存在,也认可她们的工作能力,但她们却要忍受双重隔离——与白人相隔离,与男性相隔离。她们被分配到单独的办公室,使用单独的餐厅和浴室。
约翰逊没有认输,她大方而坚持地参加少有黑人、更没有女性参与的讨论会议,去争取表达意见的权利。
图为2015年,奥巴马为凯瑟琳·约翰逊授予总统自由奖章(图片来源:http://k.sina.com.cn/)
可以说,是她,在种族和性别双重隔离的时代,证明了被忽略的“那部分人”,同样有着惊人的才华,也为这个群体发出了声音。2016年,凯瑟琳入选BBC“全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
第一位为太空事业而献出生命的
女航天员——科里斯塔·麦考利芙
最后想说的,是一位为了探索太空而永远把生命停留在美好年华的女航天员。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图片来源:搜狐网)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1948年9月出生,1986年1月28日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爆炸而遇难,再也没有机会庆祝自己38岁的生日。她牺牲时,留下了一儿一女,分别只有9岁和6岁。
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实施“太空教师计划”,NASA希望将一名教师送入太空,以期提高公众对航天飞机计划的关注和兴趣;当时NASA正处在寻求财政支持的压力下,这一举措也可以证明航天飞行的可靠性。当局希望选拔一位有才能的教师,一个可以在轨道上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普通人”。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是一名中学社会学科教师,除了自行设计的“美国妇女”课程外,她还教授美国历史、法律和经济。她很注重强调普通人对历史的影响,曾说过:“在历史记载中,他们(普通人)与国王、政治家和将军一样重要。”
麦考利夫老师加入了“太空教师计划”,她在报名表上写道:“我是在太空时代诞生的,我愿意参与航天活动。这次机会可以把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才能和我对历史和太空的兴趣联系在一起,这是实现我早年梦想的唯一机会。”最终麦考利夫从110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挑战者号乘组合影(图片来源:搜狐网)
在获选成为太空第一教师后,麦考利夫一下成为了媒体眼中的“红人”。她的温和有礼、她的亲切力和感染力,使“太空教师计划”受到广泛关注。麦考利夫向学校请了假,开始为定于1986年初的飞行任务(STS-51L)进行训练。按计划,她要进行色谱法、水耕法和牛顿定律方面的科学实验,还要在太空中给地球上的学生们上两堂15分钟的课,一堂是对这架航天飞机的参观游览,题目是“极限实地考察旅行”;另一堂课则是介绍关于太空飞行的好处,主题为“我们到过哪里,要去哪里,为什么”。这两堂课将通过闭路电视向数百万青少年播放。
1986年1月28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1时39分,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射升空。升空后,因其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舱在泄漏出的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
挑战者号升空(图片来源:搜狐网)
发生爆炸(图片来源:http://pic.learning.sohu.com/)
人们震惊了,人们沉默了,人们流泪了。
太空教师麦考利芙和她还没来得及上的那堂课,留在了天空里。
2004年7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追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美国国会航天荣誉勋章。她的儿子斯科特,完成了海洋生物学研究生学习;她的女儿卡罗琳,从事与妈妈同样的教师职业。
我从容优雅地
抵达了风吹的最高点
没有云雀
或者老鹰
曾在那里飞翔
我心地泰然
却欢欣无比
就这样
我脚踏
高得无人涉足的神圣空间
我伸出手来
触摸到了上帝的脸庞
这是诗歌《高高飞翔》中的句子,是约翰·吉利斯比·马吉于1941年在英国上空驾驶战机抗击纳粹时写下的,几十年来,它激励着无数飞行员和航天员继续向着天空乃至太空进军,其中,就包括越来越多的女性航天员。
这条天路并不好走,但她们目光坚定,内心泰然,明知艰险,却欢欣无比。
参考资料:
1、Female International Space Travellers (
http://www.spacefacts.de/english/e_female_inter.htm?from=singlemessage)
2、《刘洋与你分享美妙太空经历》,《中国妇女报》,2012-08-01
3、《世界女航天员名目》(中国航天员中心内编)
4、https://www.sohu.com/a/259620178_100006023
5、https://news.qq.com/zt2013/decode/wangyap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