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约80%的成年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牙周问题。
35~44岁成人中高达82.8%的人有牙龈出血,牙周相对健康的人不足20%。
中国有句俗语——“老掉牙”,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人都以为老了牙齿自然就掉了,殊不知,“老掉牙”其实就是牙周病。
牙周病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杀手”,因为一开始疼痛感不明显,甚至没有痛感,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任由病情发展,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首先,牙周病到底是什么?
牙周病指的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可以分成两大类: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炎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的牙周炎。
▶ 牙龈炎是由牙菌斑恶化所致,牙菌斑堆积在牙缝与牙龈边缘,时间一久就形成了牙结石,多发于牙龈部位,如牙龈发红、肿胀、刷牙流血等。
▶ 牙周炎常伴有出血红肿、疼痛、牙龈萎缩的情况,进而损伤牙龈下方的齿槽骨和牙周韧带,导致牙龈萎缩、牙根露出、牙齿动摇、口臭等现象。
牙周病三个常见症状,欢迎自查
首先教大家一个小诀窍——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牙周病?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对着镜子观察,当你牙龈肿起来,一碰就会流血时,这基本就是牙周病的初期症状,即牙龈炎。
三种不同周期牙周炎症状,大家可以对号入座:轻度的牙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牙齿敏感;
中度牙周炎可出现咀嚼无力,口臭,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牙床肿痛即所谓的“上火”;
重度牙周炎可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疼痛,溢脓等症状,甚至牙齿脱落。
(牙周病发病症状)
牙周病四类高发人群1、烟民
吸烟对口腔的伤害,远不止满口大黄牙。科学研究表明,吸烟是牙周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吸烟者患牙周炎的可能性是不吸烟者的五六倍。吸烟会刺激牙龈炎症反应,促进牙菌斑和牙石量增多,易诱发或加重牙周疾病的症状。
2、糖尿病患者
大量数据表明,患有糖尿病者得牙周病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6.128倍,而且牙周病还会推动糖尿病的发展。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更应该定期做常规口腔检查,在缓解牙周炎的同时控制病情发展。
3、孕妇
在怀孕期间,母体的激素水平会有一个相当显著的变化。若局部存在牙菌斑等刺激因素,则牙周组织就会出现剧烈的炎症反应。炎症状态下的牙龈容易出血,孕妈往往不敢刷牙,这又进一步造成食物残渣堆积,形成恶性循环。
更可怕的是口腔内的细菌会跟随血液流动进入其他器官,甚至可能导致婴儿早产。
4、熬夜打工人
没错,熬夜也是引发牙周病的一大因素,且近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研究表明,精神紧张的人比正常人更少从事体育锻炼,更易吸烟、酗酒而易怒、孤僻,更少注意自我口腔保健。现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心理压抑,难免忽视口腔健康,牙周病也就更容易找上门了。
抑制牙周病,从认真清洁开始牙周病通常不能彻底治愈,因为已经被破坏的牙周组织无法再生。目前对牙周病治疗主要是有效地清洁和控制菌斑,停止对牙周组织的破坏。
然而不少朋友会有疑问,我已经天天刷牙了,牙周病怎么还是找上我?
再次强调:刷牙的重点不是次数,而是要正确。若天天刷牙牙龈仍出血,恰恰表明你的刷牙方法是错误的!
那什么样的刷牙方式才是正确有效的呢?答案就是——巴氏刷牙法
巴氏刷牙法是目前全世界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刷牙方式,可以分为以下3步:
(1)牙刷和牙面成45°角,面朝牙龈
(45度角刷牙齿内外侧面)
牙刷置于牙齿和牙龈交界处,刷毛和牙龈呈45度角,微微用力,让刷毛部分进入牙龈沟。
先刷上、下排牙齿的外侧面,再刷牙齿的内侧面,这样可以保证同时刷到牙龈和龈沟。
(2)小幅水平震颤并拂刷
(水平震颤清颗牙龈污垢)
牙刷每次覆盖2-3颗牙齿,来回移动牙刷,水平轻微震颤10次左右,向上提拉轻刷,然后再刷下一组,把牙龈沟里的污垢都清理出来。
(3)刷到牙齿的每个侧面,最后别忘了刷舌苔
(需顾及到每个咬合面)
刷牙不仅要刷外侧面和内侧面,还要仔细刷到牙齿的咬合面,每个面都刷完后,最后不要忘记轻刷舌苔。
除了刷牙之外,大家还应该养成使用牙线的好习惯。
牙缝之间光靠刷牙很难刷干净,而此处又正好是牙菌斑最爱的藏身之处。这时候,使用牙线来彻底清洁就变得异常重要。只有口腔卫生好了,才能有效抑制牙菌斑滋生、预防牙周病。
(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记住这三点,可以远离牙周病1、定期洗牙
洗牙是目前最有效抑制牙周病的方法,可有效清除牙菌斑及牙结石,延缓牙周组织的破坏,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此处纠正一个错误认知,很多人认为有病才需要洗牙,其实每半年至一年就应该进行一次预防性洗牙,检查口腔健康。
2、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期牙周炎患者在出现牙龈出血、口腔异味、牙龈红肿等情况时,就需要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了。等后期严重到牙齿脱落时,则可能需要花高价去种植牙齿。
洗牙只要两三百,种牙则要一两万。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少花钱。
3、保持身心健康、放松
工作和生活造成的精神压力不但会造成心理压力,还会降低身体抵抗力,更容易患上牙周病。因此,保持身心健康,减轻精神压力,不仅有助于缓解牙周炎,更有助于全身身心健康。
最后的最后要强调的是,即使口腔内没有任何症状,也应每半年到一年进行口腔检查,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