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诗碧(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文章来源于科学大院公众号(ID:kexuedayuan)
——
还记得《权力的游戏》中龙妈丹妮莉丝那长长的头衔吗?——“站在你面前的是暴降生丹妮莉丝,不焚者,弥林的女王,安达尔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女王,七国统治者暨全境守护者,大草海的卡丽熙,奴隶解放者,龙之母!”
《权力的游戏》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龙妈的超长头衔是不是狂炫酷拽?受此启发,“海怪”铠甲虾决定让自己也拥有长长的龙妈式头衔:“站在你面前的是来自于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异尾下目(Anomura)铠甲虾总科(Galatheidae)的铠甲虾(Squat Lobster),蟹虾族的铠甲勇士,深海海山的群居王者,海底多彩的国王!”
如此大费周章地进行自我介绍,那铠甲虾究竟长啥样呢?最近中科院在深海中所发现铠甲虾家族的新成员,又会以怎样的面目与头衔亮相?
你以为的铠甲虾(图片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栖息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地区的铠甲虾“Galathea pilosa”(图片来源:Carly Brooke)
生活在靠近新喀里多尼亚的西南太平洋地海域的铠甲虾(图片来源:John Barrat 拍摄者:T. Y. Chan and C. W. Lin “Munida thoe”)
虽叫铠甲虾,但不是虾
相信你已经对铠甲虾有了一个大致印象——有的会装扮上绚烂的波点和荧光色的条纹,海底时髦最爱用的毛绒皮草元素点缀着两把大钳子,有的会将朋克风发挥到淋漓尽致,彰显着迷幻而又浮夸的前卫艺术调调。
由于铠甲虾的身体纵扁,腹部伸长,还拥有一对威武的大长钳,常常因其外表呈现虾的形状,而被称为“虾”类。它们的爪子较长,甚至可以是身体的两倍长,上面长着长长的、摇摆的鞭状触角,铠甲虾用它们来定位物体。和“虾”类一样,铠甲虾也是群居动物,常常会倾巢而出寻找食物。为了避免“撞车”,互不干扰地寻找食物,它们通常利用敏锐的嗅觉和长爪子上具有定位作用的触角,弥补因为长期生活在漆黑的深海中视觉退化的缺陷,在行军队伍中保持距离。
不过,铠甲虾虽然叫“虾”,但和真正的虾关系却有点远。它们属于与寄居蟹较接近的异尾类,也即十足目中长尾类向短尾类过渡的中间类型。严格来讲,它们和寄居蟹才是亲戚。但不同的是,铠甲虾并不背着壳行动,相反,它们会挤进如岩石、珊瑚礁等的缝隙里,把锋利的爪子暴露在外面,以驱赶周遭其他生物。
栖息在新西兰南岛东海岸大陆架和亚南极群岛区域的铠甲虾“Munida gregaria”(图片来源:Graham Edgar )
铠甲虾家族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大多体形较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分布,垂直分布从潮间带(大海涨潮和落潮覆盖的范围)到超过5km的深海。大多数铠甲虾生活在较深的海域,栖息生境复杂多样,主要栖息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甚至包括海蚀洞、海底热液喷口和冷渗口,且不太喜欢在高纬度海域居住。独特的栖息习惯也成为中科院发现这一家族新成员的重要线索。
从左到右依次为: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省特里同湾海域中的长毛铠甲虾“Lauriea siagiani”(图片来源:Jennifer Kennedy 拍摄者:Daniela Dirscherl)色彩缤纷的印度洋-太平洋海域铠甲虾“Allogalathea elegans”(图片来源:John Barrat 拍摄者:T. Y. Chan and C. W. Lin)非洲东南海岸印度洋海域的浅水铠甲虾“Macrothea bochardi”(图片来源:John Barrat 拍摄者:T. Y. Chan and C. W. Lin)
不管是活的动植物,还是腐败的动植物遗体,都是铠甲虾的食物来源(如小型海洋蠕虫或甲壳类动物等或其尸体)。一些生活在大型珊瑚礁或海百合中的铠甲虾会窃取珊瑚体上的一些保护性黏液用来食用,并对觊觎它们珊瑚领地的其他入侵者挥动大钳子,示威警告;另外,铠甲虾还会从海葵那偷取食物,甚至会迫使这些家伙“交出他们的午餐”。
苏格兰尼斯湖中的一只和海葵们对峙的铠甲虾(图片来源:ARTHUR KINGDON)
新铠甲勇士前来觐见!
作为海洋中十分重要的底栖甲壳动物,铠甲虾也是深海多样性最高的十足目甲壳动物类群之一,在海洋底栖生物和海岸软底质群落食物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发现、收集、描述新物种在内的研究工作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海洋研究者在西太平洋众多深海海山区域开展工作,通过“发现”号水下机器人,在幽深的海底观察到数量繁多、色彩绚丽的铠甲虾。3月12日,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铠甲虾类新物种的发现。
研究人员在采自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附近四座海山中的铠甲虾类的两个总科物种中,发现了11个新物种,分别是雅浦似折尾虾、发现折尾虾、刘氏折尾虾、马里亚纳折尾虾、透明折尾虾、海洋所异胸虾、软毛刺铠虾、蔷薇刺铠虾、异形拟刺铠虾、郭川拟刺铠虾和科学拟刺铠虾。
这些铠甲虾大多样貌奇特。其中,区别于大多数以橙红/橘黄为底色的海山铠甲虾,透明折尾虾通身透明,较为罕见。郭川拟刺铠虾具有细长的螯足和背部成列的刺,原位观察发现它攀附在水螅上面,以往只观察到拟刺铠虾喜欢生活在海底热液口和附近热液、生物沉积物覆盖的地方,这种攀附在水螅上的栖息特征在拟刺铠虾属中还是第一次记录。这些发现表明铠甲虾类在海山环境中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新发现也激励着研究人员对这片海域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
海山中的似折尾虾和折尾虾,其中A为新种雅浦似折尾虾;D为新种刘氏折尾虾;E,F为新种马里亚纳折尾虾
海山中的拟真刺虾和异胸虾,其中B, C为新种海洋所异胸虾
刘氏折尾虾—缅怀刘瑞玉院士
为了方便各国学者学术交流,对于自然存在的物种需要统一地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命名。现行的生物命名法是统一使用拉丁语的双名法,即“属名+种名”。第一个词为该物种所在属的属名,相当于人的姓,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分类依据确定;第二个词为种名,相当于人的名,按照国际惯例,由发现者确定,自主性较强。(点击此处了解更多有关物种命名的知识)
比如,在2020年度“十大海洋新物种”名单中,有一种深海海星新物种被命名为“派大星背板海星”(Astrolirus patricki),其命名者是从小看《海绵宝宝》长大的90后博士研究生张睿妍,她注意到这种海星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性——和深海海绵生活在一起,于是干脆就给它起名为“派大星”了。又如,今年3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剧毒蛇新物种,将其命名为“素贞环蛇”(Bungarus suzhenae),该名字源于《白蛇传》中广为人知的神话人物白素贞。此外,还屡有官方向公众征集新物种命名的情况,如上海动物园邀请市民们为在园内发现的新种莱甲命名,以及深圳市生态监测自然学校邀请市民为新发现的突眼隐翅虫命名,可谓是全民参与,热闹非凡。
左图:派大星背板海星 右图:派大星动画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左图:素贞环蛇 右图:白素贞影视形象(图片来源:网络)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这次发现的11个铠甲虾新种中,除了海洋所异胸虾是为庆祝海洋所成立70周年而命名,还有两个新种是以人名来命名的——刘氏折尾虾和郭川拟刺铠虾,分别纪念中科院院士刘瑞玉和航海家郭川。以刘瑞玉的名字命名新物种,再次勾起了人们对这位中国海洋生物科学家的缅怀之思。
工作中的刘瑞玉(图片来源:青岛日报)
刘瑞玉先生(1922.11.4-2012.7.12)是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家、甲壳动物学家和海水养殖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甲壳动物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活一天就要干一天的工作”是刘瑞玉先生的人生格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先生潜心海洋科学研究六十余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主编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被称为中国海洋生物的“户口簿”,其中列举铠甲虾科8属44种;首次搞清了中国对虾生活史,让对虾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他开创了我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获得了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改写了这一国际奖项获得者中没有亚洲人的历史。
九十岁高龄的刘瑞玉仍心系海洋科学,希望将毕生心血传承下去,在坚持带学生的同时还拿出自己的院士基金,返聘退休专家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刘瑞玉先生去世前的一个月,在病榻上的他捐出了毕生积蓄100万元,用来奖励优秀的海洋生物学学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刘瑞玉先生还在为中国海洋学科发展操劳,穷其一生的坚守诠释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他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将永远为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照亮前路。用先生的姓氏为新发现的铠甲虾物种命名,是为纪念先驱,更为激励来者。
参考文献:
[1] Zeldis J R . Ecology of Munida gregaria (Decapoda, Anomura)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fisheries[J].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1985, 22(1):77-99.
[2] Ocean Exploration Facts: Are squat lobsters really lobsters?[EB/OL]. The NOAA Office of Oce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https://oceanexplorer.noaa.gov/facts/squat-lobsters.html#:~:text=They%20have%20long%2C%20waving%2C%20whip-like%20antennae%20that%20they,worms%20or%20crustaceans%20or%20scavenge%20on%20dead%20animals
[3] Dong Dong, Zhibin Gan, Xinzheng Li, Descriptions of eleven new species of squat lobsters (Crustacea: Anomura) from seamounts around the Yap and Mariana Trenches with notes on DNA barcodes and phylogeny,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21;, zlab003, https://doi.org/10.1093/zoolinnean/zlab003
[4] 廖洋, 王敏. 我国科学家发现11个深海铠甲虾新种[N]. 中国科学报, 2021-03-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