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一个深入中国人精神的名字
它曾经
是诗、是神话
是无数人心中最美的城市
(出自宋代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
玉楼金阙慵归去
且插梅花醉洛阳
(雪后老君山,摄影师@史远)
▼
它曾经代表着中国古代史上
最惊艳的时光
威风凛凛的天子驾六
香火袅袅的白马古寺
以及众生拜谒的龙门石窟
无不让人想见当年的熙来攘往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游客来到洛阳的必去之处,摄影师@许河源)
▼
但它同时
也是一座充满悲情的城市
它是十三朝古都
无数次兵燹、无数次浮沉
令它逐渐沉寂于历史的烟海中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洛阳才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
(洛阳古代城址位置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洛阳!洛阳!
对我们而言
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今
当我们从数千年的尺度
纵观洛阳的历史
就会发现
它是华夏文明的圣地
也是共和国工业建设的重镇
更是不容忘却的、永远永远的
神都
01
华夏之中
事实上
就地理禀赋而言
洛阳在中国众多古都之中
可谓出类拔萃
从宏观上看
它居于华夏版图的中心
北望太行、南连江淮
东临华北平原、西通关中盆地
(洛阳区位及地形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而从微观上看
洛阳更可谓“河山拱戴”
包括崤[xiáo]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
在内的秦岭山脉
从西方逶迤而来
如同一只张开的巨掌
嵌入洛阳西南
海拔高达2000余米
(请横屏观看,老君山日出云海,摄影师@王煜文)
▼
此外
嵩山立于东部
邙[máng]山卧于北部
如同一道道军事壁垒
拱卫着中间的洛阳盆地
(巩义市黄河沿岸的邙山风光;巩义今属郑州,历史上曾长期隶属于洛阳,摄影师@郭少宁)
▼
而从山的指缝中
密密麻麻的小溪汩汩而出
汇聚成伊河与洛河
(在洛阳市区南郊,伊河穿龙门山与香山而过,摄影师@傅鼎)
▼
两河在洛阳盆地
冲积出肥沃的土地
然后交汇于邙山之南
并注入黄河
(请横屏观看,位于洛阳北部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摄影师@王煜文)
▼
就这样
洛阳居于华夏中心
且河山拱戴、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如此大好河山
只待谁人登临?
02
王都肇始
让我们将目光
投向距今5000年前的中国
此时华夏大地
已经孕育出众多史前文明
它们散布各地
灿若“满天星斗”
而居于洛阳盆地的先民
则利用居于华夏之中的优势
便利地与四方交流
吸收各地的先进文化
(镂孔陶器座,出土于洛阳王湾遗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到了距今大约4200-4000年前
全球气候突变
彻底打乱了各地的发展进程
寒冷干旱席卷了内蒙、陕北
暴雨洪涝则袭击了长江中下游
曾经的“满天星斗”
一时间黯然失色
唯独包括洛阳盆地在内的中原地区
由于位置不南不北
气候相对温和
灾害程度也相对较轻
而居中的区位
也使之能与各方长期交流
带给人们更成熟的社会组织能力
最终得以脱颖而出
(农业的进步也是先民们战胜灾害的条件之一;图为洛阳农田春耕,摄影师@李文博)
▼
他们的部落首领
登上可以世袭的王位
建立起高效而稳定的新秩序
一个新的王朝国家
诞生了
它被许多人认为
是史书中记载的夏王朝
(网格纹青铜鼎,摄影师@丁俊豪)
▼
而随着时代推移
王朝权力愈发集中
一座新的王都由此到来
王都位于何方?
近年来有许多人猜测
它是位于今洛阳偃师的
二里头遗址
从外观上即可看出
这是一座精心规划、营建的都邑
纵横交错的“井”字形主干道
将城市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
而位于其中心的
则是统治者居住的宫城
(二里头遗址布局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它包括由大殿、回廊、庭院等
组成的王宫与宗庙
以及形如圆台、内有圆坑的祭坛
政令于此下达
人神于此沟通
它们是这座王都的心脏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主体殿堂复原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在宫城之外
则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民居
以及分列南北的各类作坊
以供给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
这些作坊出产的器物
显示出它是一个“技术强国”“制造强国”
人们可以制造
长达65厘米的玉刀
(七孔玉刀,摄影师@丁俊豪)
▼
可以制造出
中国最早的青铜爵和青铜鼎
这是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乳钉纹铜爵,被誉为“中华第一爵”,摄影师@范沛卓)
▼
还可以把绿松石镶嵌到青铜上
制作出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绿松石兽面铜牌饰,摄影师@Jimmy的小宇宙)
▼
而一件长达64.5厘米的
绿松石龙形器
更是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曲伏有致、光彩照人
(请横屏观看,绿松石龙形器,现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摄影师@李文博)
▼
这些分量十足、技艺精湛的器物
脱胎于统治者对资源和人口
强大的控制力
因而也成为王权与秩序的象征
随着器物向四方流通
其背后的秩序
也在不断辐射周边的方国部落
在它们之中形成更紧密的向心力
而这个“心”
便是王的都城
洛阳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摄影师@石耀臣)
▼
在此之后
来自东方的商
同样选择在洛阳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
它以今天的洛阳偃师一带为中心
建城、立国、施政
时长超过百年
(母鼓方罍léi,出土于洛阳北窑遗址,摄影师@李琼)
▼
来自西部的周人
在定都关中的同时
也对河洛地区青睐有加
在他们看来
洛阳乃“天下之中”
更利于控制四方
(出自《史记·周本纪》)
▼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因而他们在洛阳盆地
营造东都成周
以此威服关东,弥补都城偏西的不足
这便是后世“两京制”的雏形
传说在此过程中
象征王权的九鼎也被安置在洛阳
成为成语“定鼎中原”的由来
(何尊出土于陕西宝鸡,其内的122字铭文提及周武王筹建洛阳一事,称之为“宅兹中国”,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摄影师@动脉影)
▼
西周末年
周平王为避犬戎之患
离开关中、迁都洛阳
开启了长达500多年的东周王朝
(建于东周王城遗址之上的王城公园,摄影师@李琼)
▼
东周时期
诸侯并起、礼崩乐坏
群雄“问鼎中原”
但王都的洛阳
仍是全国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中心
(青铜齿轮,出土于东周王城遗址,可能为机械制动装置,摄影师@李琼)
▼
之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的汉朝定都长安
来自关中的力量
打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帝国
曾经的王都洛阳
又该何去何从?
03
走向神都
公元25年
刚刚建立的东汉政权
结束了长期的战乱
再次面临都城的选择问题
洛阳因居中的位置
便捷的物资供应等原因
再次脱颖而出
成为中华帝国的都城
(新安县函谷关遗址,系汉代函谷关之所在,摄影师@李文博)
▼
此后
至曹魏、西晋
近300年的时间内
洛阳虽历经多次战乱破坏
却长期作为王朝统治的中心
(曹魏白玉杯,出土于洛阳涧西,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摄影师@张艳)
▼
公元493年
就连由鲜卑人创立的北魏
也将都城从大同迁到华夏中心的洛阳
以便实施汉化改革
这一时期
洛阳文化繁盛
曹植创作《洛神赋》
虚构自己与洛水女神相恋
极尽想象之能事
(《洛神赋图》为东晋顾恺之根据《洛神赋》所作,图中版本为摹本,系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摄影师@张艳)
▼
西晋文学家左思
在洛阳创作名篇《三都赋》
引发全民传抄,纸价上涨
是为“洛阳纸贵”
(位于孟津的龙马负图寺,据传始建于晋,为伏羲氏的祭礼之所,摄影师@许河源)
▼
刚刚传入的佛教
则与统治者的需求结合
在洛阳大建佛寺、开凿石窟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
于东汉时期在洛阳建立
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
(白马寺,摄影师@丁俊豪)
▼
北朝名著《洛阳伽蓝记》
更是赞叹北魏洛阳佛寺
曾一度多达一千余座
包括中国佛教史上最宏伟的木构建筑
高度超过120米的永宁寺塔
相比之下
中国现存最高的古代木塔应县木塔
也只有67米高
(永宁寺塔出土泥塑人面像,摄影师@李文博)
▼
位于洛阳南郊的伊阙
伊河经此流过
从北魏起开始在两岸山崖上
开凿洞窟
是为龙门石窟
如今
这里密布着各时期2300多个洞窟
共有10万余尊造像
它们年代不一、形态各异
或颦或笑、栩栩如生
(请横屏观看,龙门石窟西山侧全景,摄影师@孙业林)
▼
而到了隋唐时期
空前庞大的领土疆域
和空前发达的社会经济
要求国都有着更强的
控制力和承载力
拥有更强防御能力的长安
区位相对偏西、物资转运不便
而交通便利的洛阳
却在军事防御上弱于长安
于是
隋唐将西周两京制发扬光大
以长安与洛阳为双都
互为主辅、互相依凭
两座城市也各自迎来了
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巅峰
(隋唐“两京制”实施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隋炀帝更是开凿
以洛阳为中心、长达5000余里的
隋唐大运河
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中枢
(隋唐大运河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隋唐洛阳城
跨越洛河两岸
呈现基本规整的正方形
11条南北大道
与11条东西大道纵横交错
划分出100多个里坊
(隋唐洛阳城布局示意,制图@郑艺&cc&雨菡/星球研究所)
▼
正对皇城南门的天街
宽达百米
道旁遍植樱桃、石榴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外郭城的正南门,图中为复建建筑,摄影师@唐振明)
▼
皇城以东还专门建造
大型国家储粮中心
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的
含嘉仓城
(除含嘉仓城之外,洛阳城内外还遍布许多粮仓,图为位于今洛阳市小李村的回洛仓遗址,摄影师@黄政伟)
▼
及至武则天于洛阳登基称帝
将其改为神都
城中大兴土木、增筑宫殿
又拓建各色园林
据传牡丹就从此在洛阳流行开来
而最浩大的工程
莫过于明堂
它是洛阳宫城的正殿
台基为八边形
下层为正方形,代表一年四季
中层为十二边形,代表一日十二时辰
上层为二十四边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
(明堂初建于武则天称帝前夕,毁于玄宗朝,图为今洛阳明堂天堂景区内的明堂,高度大小不同于武周时期,摄影师@唐振明)
▼
城外
则在龙门开凿著名的卢舍那大佛
整个佛像高达17米
面带微笑,令人敬而不惧
为唐代雕塑的极高成就
(卢舍那大佛,摄影师@纪睿泓)
▼
洛阳城内
各行各业云集能工巧匠
陶瓷器、漆木器、金银器
俱是物华天宝
(精美的唐三彩,均藏于洛阳博物馆,摄影师@焦潇翔)
▼
西域的胡商
也带着他们的香料珠宝到来
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洛阳
早已是国际大都会
(大秦景教经幢,出土于洛阳李楼乡,摄影师@李琼)
▼
盛世的一切
如梦似幻
然而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
惊破霓裳羽衣曲
洛阳城也从此由盛转衰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诗人杜甫由洛阳西行
夜宿新安县石壕村
却遇到官吏夜晚在村中抓壮丁的场景
(出自杜甫《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晚唐诗人韦庄与爱人离别
爱人依依不舍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然而最终却只能是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终唐一世,文人墨客多会于洛阳,其兴衰亦见诸诗篇,其中又以白居易写洛阳最频;图为白居易墓,位于伊河之畔的香山上,摄影师@李琼)
▼
自此而后
持续的动荡、过度的开发
令洛阳每况愈下
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上千年的它
就这样开始走向衰落
虽然五代时期
后梁、后唐、后晋短暂在此建都
虽然北宋时期
洛阳仍是颇有规模的大城
仍是文人汇聚、文化昌盛
(洛阳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颐与程颢的故乡及讲学之地,图为洛阳嵩县的两程故里,摄影师@石耀臣)
▼
但是随着江南经济的持续繁荣
国家的政治中心也东移至
水运交通条件更好的开封
此时的洛阳
已无力担负一国之中枢
无数人唏嘘感慨
人们吟唱洛阳的名字
模仿洛阳的建筑
甚至将许多地名命名为洛阳
(出自陆游《梦至洛中观牡丹繁丽溢目觉而有赋》)
▼
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
到了明清时期
洛阳的地位更加下降
沦为一个地区中心
(位于洛阳南郊的关林,因葬有关羽首级而成为关公信俗的圣地,也是我国唯一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其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明代,摄影师@丁俊豪)
▼
而在晚清民国之际
整个中国陷入危难
洛阳的命运也更为曲折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
日军进攻上海,江浙告急
南京国民政府临时迁往洛阳
可此时的洛阳早已残破不堪
道路全是沙石泥土、老城内没有一盏电灯
而在抗战期间
洛阳作为豫湘桂战场上的国防要塞
更是遭到日军反复轰炸
城内一片焦土、60%的城区被破坏
(蒋宋别墅,位于洛阳龙门香山,建于1936年,是蒋介石在洛阳的“行宫”,摄影师@丁俊豪)
▼
至于新中国成立之时
洛阳城里仅有7万余人
只有不到3000名手工业者
整座城市仿佛在时间中停滞
雍容华贵的洛阳花
已成梦中回忆
饱经沧桑的洛阳城
是否就此沉沦?
04
古都重生
奔腾的黄河
冲刷着历史的兴衰
那个辉煌于农耕文明的神都城
固然再难重现人世
但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
洛阳迎来了它在工业时代的重生
1950年代
为了实现工业化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其中的重点是由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
即“156工程”
(156工程产业性质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彼时的新中国
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
安全
成为工程选址的重要考量
在这种情形之下
洛阳的地理优势再次凸显
它地处内陆,河山拱戴
且周边有着巨大的农业人口和市场需求
极为适宜农业机械的生产制造
1954年
在经过反复的勘察与论证之后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花落洛阳
(俯瞰今日洛阳的一拖厂区,摄影师@焦潇翔)
▼
此外
还有大量上下游项目落户洛阳
包括洛阳铜加工厂、洛阳热电厂、河南柴油机厂
洛阳滚珠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等
共6项“156工程”项目
以及许多配套的中小企业、科研院所
(“一五”计划期间洛阳重大建设项目分布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国家的号召之下
各地的技术人才、工人集聚洛阳
投身于洛阳的工业建设
从1953年至1956年
短短四年时间
洛阳的城市人口增长了两倍
(洛阳人口变化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至于1960年代
洛阳已是大小工厂林立
一跃成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基地
(洛阳的石化工业亦十分强劲,图为中石化洛阳石化公司工厂,摄影师@焦潇翔)
▼
而随着人口与产业日益集聚
洛阳的城市格局
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它不同于其他古都往往围绕旧城进行建设
而是新旧城区分开、相对独立发展
演变为一座典型的“带状城市”
在“一拖”建设之初
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
厂址避开了老城及诸多古城址
选择在涧河以西新建工业城区
这里也因此得名“涧西区”
(请横屏观看,涧西区全景,摄影师@王煜文)
▼
在大手笔的规划之下
一座工业新城在旷野之上拔地而起
工业区聚集于区块北侧
沿着陇海铁路一字排开
占整个涧西区规划面积的1/3
住宅区位于区块中部
与工业区之间隔着宽阔的绿化带
它被划分为76个大小不一的“街坊”
具有鲜明的苏联建筑特色
(请横屏观看,涧西的苏式建筑群,摄影师@张岳)
▼
住宅区以南
是集中的商业区
密布着由上海、广州等地迁入的店铺
科研院所高校
则集中于整个区块的最南端
(河南科技大学于1956年从北京迁至洛阳,图为其图书馆夜景,摄影师@张孟尧)
▼
这种工业新城同老城并立
既自成一体、又紧密联结
较好地保留了古城的格局与风貌
这也被称为大遗址保护中的
“洛阳模式”
改革开放后
洛阳与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
曾一度遭遇发展的困境
从产业结构到城市建设
都需要开辟新的战场
最先取得突破的
是工业领域的升级
在各大科研院所的努力下
以资源、劳动力为基础的传统工业
被注入科技的内核
各类创新成果和产品层出不穷
(请横屏观看,世界最大的18500吨锻造油压机正在洛阳的工厂内运转,摄影师@黄政伟)
▼
昔日驰名中国的“东方红”
摇身一变成为
5G+氢燃料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
应用于水下侦测、矿用安检等领域的机器人
也纷纷在洛阳的工厂中诞生
除机械制造之外
洛阳也逐步成为中国的“工业设计之都”
它拥有洛拖所和中信重工
两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
昔日二里头“制造强国”的风采
重现于河洛大地
(5G+氢燃料电动无人驾驶拖拉机,摄影师@黄政伟)
▼
此外
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
也日益成为其发展的名片
早在1983年
洛阳就举办了第一届“牡丹文化节”
在每年四五月份牡丹盛开之时
吸引着各地游客游览观光
迄今已历39届
(芍药与牡丹同属芍药属,往往与牡丹并植,共显春色娇艳;图为明堂天堂景区中盛开的芍药,摄影师@雪儿)
▼
传统文化也随之获得了新生
一段段岁月往事
被搬上大众的舞台
(洛阳应天门,河南元宵晚会《唐宫夜宴》节目拍摄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一件件手工艺品
被赋予时代的匠心
(孟津三彩小镇,一位师傅正在制作唐三彩,摄影师@邓国晖)
▼
而那个凝固在砖瓦与草木中的古都
也以新的姿态重返人间
面积2800余亩的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静卧于洛河之畔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摄影师@石耀臣)
▼
各类主题的博物馆
数量已逾百家
全方位记录着古今的沧桑
(洛阳博物馆,摄影师@石耀臣)
▼
于原址上修葺一新的城门与广场
展现着往昔的风采与辉煌
(重建后的丽景门,与洛阳老街融为一体,摄影师@丁俊豪)
▼
在保留古典之美的同时
其城市框架也不断拓展
处处折射着现代之光
位于洛河以南的洛阳新区
错落着大学、公园、体育场馆
充满朝气与活力
(请横屏观看,洛阳新区风貌,摄影师@王煜文)
▼
飞架洛河南北的立交桥
将老城与新城融为一体
(西苑立交桥,摄影师@张孟尧)
▼
贯通东西的洛阳地铁
仿佛穿越古今
(“洛阳地铁洛阳造”,崭新的列车从洛阳中车公司运往测试场;洛阳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拥有地铁的非省会城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就在这般古今交汇之中
洛阳重生为洛阳
它虽未频繁出现于时代的聚光灯下
但只要你踏上古都之旅
就能体会到它的魅力与传奇
这就是洛阳
它影响了华夏文明数千年
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留下烙印
它历经兴衰浮沉
却依然执着前行
洛阳
不容忘却
也不会被忘却
古老的民族正走向复兴
古老的神都
必将长青
(出自唐代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请横屏观看,灿烂的烟花映亮洛阳夜空,摄影师@李玉杰)
▼
本文创作团队
撰稿 | 北落师门
编辑 | 所长 图片 | 周昫光
地图 | 郑艺 设计 | 罗梓涵
审校 | 长春 丁佳昕 霍伽狓 陈志浩
封面摄影师 | 吴斌
头图摄影师 | 唐振明
【参考文献】
[1]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洛阳市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
[2]洛阳市文物管理局. 古都洛阳[M]. 北京: 朝华出版社, 1999
[3]郭绍林. 洛阳隋唐五代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4]韩建业. 中华文明的起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5]杜金鹏. 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J]. 考古学集刊, 2006
[6]马少萍. 南京国民政府洛阳行都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 2015
[7]丁一平. 1953-1966:工业移民与洛阳城市的社会变迁[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8]白雪.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历史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孙跃杰. 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6
[10]李浩. “梁陈方案”与“洛阳模式”——新旧城规划模式的对比分析与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
星球研究所
解构世间万物,探索极致世界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