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齐舒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生活中,不管是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的、还是亲身经历的,我们难免会因为一些负面事件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波动。由此,我们可能产生愤怒、失望、悲伤、无意义感等负面情绪,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厌世、放弃、报复等负面行为。
图片来源:Veer图库
相比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负面事件,离我们较远的负面事件,比如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的速度变快等,对我们来带的心理影响却相对较小。
都是坏消息,为何我们受到的影响不同?反应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呢?
这就要把视角拉回到事件本身与我们的心理距离上了——
事件与我们的心理距离越近,我们自身感知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越强,看问题更加片面局部,越容易受到负面情绪感染的作用。
什么是心理距离?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大家以自我为中心参考点,所感知到的与客体或事件距离我们的远近。
它包含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与真实性四个维度。具体来说:
从时间维度上看,过去或未来发生的事件(如后年年底、去年过年)属于远距离的事物,而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则是近距离。
空间距离上看,远方的事件(如国外、火星)属于远距离的事物,而此地发生的事情,则是近距离。
从社会距离来看,他人或无关的人(如陌生人)属于远距离的事物,而自己或身边的亲人朋友发生的事情,则是近距离。
从真实性来看,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如彩票中奖)属于远距离的事物,而发生概率极大的事情,例如今天吃午饭,则是近距离事件。
心理学上的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认为,一方面,我们与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近,所感知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高。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烟民,你身边同为烟民的亲戚朋友患肺癌去世,相对于看到新闻报道中某烟民患肺癌去世,你感知到的吸烟的风险会更高,更可能戒烟。
换句话说,负性事件与我们感知到的相关度越高,我们越觉得自己可能会碰上类似的负性事件,越会受到它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相关的反应。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另一方面,我们与事件的心理距离越近,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具体的信息,看待问题更加片面、局部,更容易看到一些瑕疵,而往往无法看到整体,因此过度地纠结个别细节。
例如,在看待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候,家长往往会陷入“数学考试只考了99分,竟然做错了一道选择题”上,而忽视孩子其实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这一整体信息。
再比如,部门领导看待下属写的代码,可能总觉得他写的不够规整,因此感到生气,却可能忽视了这串代码已经足以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且效率很高。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情绪感染?
除了对感知和态度上的影响外,当新闻中主人公距离我们更近时,我们也会受到新闻主人公所传递的情绪的影响,这被称为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Theory,ECT)。情绪感染,是我们通过捕捉他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我们在感受身边人的情绪表达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给予回应,同时产生和对方相同的情绪体验。
换句话说,如果感染我们的人是正性情绪,我们也会感到正性情绪,从而反馈正性情绪。例如,在游乐园中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快乐;看完喜剧电影、参加完派对后,我们就会感到开心。
游乐园(图片来源:Veer图库)
但另一方面,如果感染我们的人持有非常负面的情绪,例如焦虑、抑郁、愤怒、悲伤,我们也会感受到它们并反馈出来。
举例来说,领导今天心情不好,开会的时候语词严厉,那我也可能心情不好,回家对我的孩子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情绪;而我的孩子心情不好,就可能去踢家里的小猫,这就是踢猫效应。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完一些因为人生无望而跳楼、自杀的新闻或深度报道后,会感到压抑、郁闷、难受。
图片来源:Veer图库
这种情绪感染,在群体内的个体间更容易传播。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群体内的某些情绪更加敏感。相似性高会产生更强的共情和情绪感染。因此,大学生对高校的自杀事件的反应会格外激烈。
而那些注意力容易被他人吸引的人群更易受到情绪感染。当然,这也与年龄和性格特质都有相关,独立性强、情绪稳定性强的人更不易受到他人影响。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因为女性对他人的情绪展现更加敏感,同时更善于情绪的表达与回应。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我们该如何应对负面事件的影响?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分母,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无法避免地会接收到铺天盖地的新闻和热点事件。既然无法避免,面对生活中,甚至是身边的负面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以下是我们的几个建议:
提高对不确定性的忍受程度。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和风险,尽量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例如,练就一身强健的体魄、适当地攒钱、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掌控生活的能力,不畏惧负面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接纳自己对于某些事情无能为力。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尽量避免过度沉浸于事件的细节中。从整体、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要“钻牛角尖”。
尽量理性地看待他人的情绪,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不要轻易被带节奏,不要轻易义愤填膺,不了解真相前不要发表意见。遇事冷静吃瓜,不做“键盘侠”,不做“网络喷子”,不被人利用而去左右舆论的风向。
可以尝试将心理距离拉远看问题。不纠结此时此刻此地的好友,而想想远方的他会怎么办。例如,你最好的朋友工作不顺,想要辞职,希望寻求你的帮助。此时,把他当成一个陌生人,或许能更理性地理清他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从而给出更好的、更客观的建议。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将负面事件带来的威胁感升华为改善负面现状的行动。以此为戒,预防为主,控制为辅。例如,面对高校学生自杀、猝死事件频发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呼吁社会关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你可以更多地关心身边的还在读书的小伙伴,平时多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遇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潇, 李文忠, & 杜建刚. (2010). 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8(8), 1236–1245.
2、黄俊, 李晔, & 张宏伟. (2015). 解释水平理论的应用及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3(1), 110-119.
3、Kim, K., & Kim, H.-S. (2018). Time matters: Framing antismoking messages using current smokers’ preexisting perceptions of temporal distance to smoking-related health risks. Health Communication, 33(3), 338-348.
4、Li, J. J., Chen, X.-P., Kotha, S., & Fisher, G. (2017). Catching fire and spreading it: A glimpse Into displayed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in crowdfunding campaig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2(7), 1075-1090.
5、Trope, Y., & Liberman, N. (2010).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17(2), 440-463.
6、Wiesenfeld, B. M., Reyt, J.-N., Brockner, J., & Trope, Y. (2017). Construal level theor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 36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