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6年来,博士后制度不断前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使用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将成为博士后制度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11月,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将在广东省佛山市拉开序幕。
这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既是对博士后工作成果的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推动博士后制度创新发展的一次崭新实践。
1985年,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启了“中国篇章”。
36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36年来,耕耘不辍,薪火相传。
博士后制度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我国博士后群体也从0到1到28万,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冲破藩篱
博士后制度在中国走出新路子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着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困难,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紧缺。1977年,主抓科技、教育的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推动增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等工作。
关注到这一重大举措的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推动建立了中美高层次物理人才培养计划。1983年3月,李政道又就人才培养提出了“建立科研流动站”的建议。
李政道的建议很快引起邓小平的重视。1984年5月,李政道带来了更详细的《如何安排“博士后”科技青年的一些建议》。与邓小平会面时,他对博士后制度进行了介绍,建议尽快建立十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点。
邓小平听完后赞赏地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是一个新的方法,这个方法很好。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十个博士后流动站太少,要建立成百成千的流动站,要成为制度。
自此,博士后这项起源于19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逐渐形成的吸引、培养、使用专业人才的制度,在中国生下了根。
1984年底,中国科学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已在麻省理工学院做了半年博士后研究的陈和生,毅然归国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为我国最早的博士后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陈和生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在1988年首次对撞成功,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试点半年之后,1985年7月,国务院下发《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启动。同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委员会成立,首批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设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这项全新的人事制度,迸发出巨大的改革能量,让“尊重人才”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出台30多项政策,为博士后解决户口迁移、档案调转、子女入学等系列问题,在当年僵化的人事教育体制中开辟“政策特区”,保证人才在安心、舒心的环境中,尽心、全心从事科研工作。
“我先去博管办报到,拿到了调动户口的介绍信,一到派出所就把3个人户口调过来,从来没有这么快。”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回忆说。
经历探索和发展,博士后制度始终紧扣国家发展大局,与时俱进,不断激发博士后人才的动力和活力。
1990年,吉林成为第一个博士后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市,原有二级管理模式变为国家地方设站单位三级管理模式。1992年,在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建议下,北京大学社会学试点招收博士后,设站学科延伸至社会科学领域。1996年,军事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利于军队系统吸引培养人才。2000年,博士后制度加快在西部地区设站步伐,引导更多人才奋斗在西部广袤大地上。2012年,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加强博士后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博士后人才走进经济发展一线,成为企业科研人才的生力军。
1994年,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成立我国第一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99年,国家人事部出台《关于积极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的意见》。2002年,广东顺德鸿昌涂料公司成为首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民营企业。
就这样,大批的博士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科研、生产、经营的实践中不断开拓不断突破。
据统计,仅“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96家,年招收人数增长73%,博士后在站期间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共获得专利总数约4.34万项。时至今日,3800多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领域,成为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催化剂,锻造高级技术专家的孵化器。
聚贤纳才
为国家输送高端科研人才的蓄水池
“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李政道先生以“博士后”三个字嵌入句首题词,寄托了对博士后的殷切期望。
“暗物质、暗能量的理论研究及实验预研”首席科学家吴岳良院士认为,博士后制度是为国家输送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为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英人才,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项有力保证。
目前,中国已拥有7200多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28万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青年英才。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全世界最快巨型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现场,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中心、我军首个实战化大型计算机兵棋系统研发队伍中,出现在我国首条大型复杂激光放大器生产线上、抗击新冠疫情科研一线上……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对国家的科学发展和创新能力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三五”时期,全国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共承担国家级项目9万个,省部级项目8万个,其他各类项目12万个,平均每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承担2个以上研究项目。出站的博士后绝大多数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截至2020年,具有博士后经历的院士达125人,近年来每次新当选院士中有国内博士后经历的人员比例均在18%以上,成为中国学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博士后工作经历,成为他们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的根基和财富。
欧阳钟灿院士提出的“场力与扩散竞争理论”被国外学者评为与著名的“DLA理论”并列的两篇分形生长机制重要文献之一;1986年进入厦门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郑兰荪院士是“原子团簇”研究的开拓者,取得具有国际反响的富勒烯科学研究重要突破;1997年博士后出站的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院士,在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上为中国在世界赢得荣誉……
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博士后工作中成长,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全国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规模迅速扩大,年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平均进站年龄31岁。
随着一批批博士后人才项目相继实施,博士后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流动日益频繁,培养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大大提升。
30岁即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的博士后刘真,与团队率先突破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培育出世界首只体细胞克隆猴; 胜利油田2011年进站博士后唐明研发的完井工具及膨胀管技术被应用在国内外300多口油井;武汉大学“北斗导航”博士后科研团队在刘经南院士带领下,提出分布式广域差分系统技术,建立中国自主的广域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
青年一代的博士后们成为了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活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一线,挥洒青春与热血、智慧与汗水,不断攀登科学巅峰,筑垒起科技强国、创新驱动的新高度。
激发活力
新时代博士后制度深入改革创新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博士后群体,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博士后制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
站在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我国博士后工作持续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制度活力、人才活力。
2012年起,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资助部分优秀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到国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优势学科领域,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通过改革设站和招收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培养考核,促进国际交流,推动博士后制度成为吸引、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重要渠道。
2016年,“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高新技术领域、前沿和基础科学领域,专项资助一批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截至2021年9月已资助2100人。
近年来,各地、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设站单位在深化制度改革、扶持创新创业、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国际交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一批支持博士后发展、激发博士后活力的好政策、好机制、好做法。
以广东为例,2017年,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政策、培养、引才、平台、扶持、服务“六个创新”,加快培养集聚一大批优秀拔尖青年人才;2016年起,连续五年举行全国博士后系列峰会活动,吸引超过3600名博士和博士后等人才参与交流合作;2018年,举办国内第一个专门面向博士和博士后人才的创新赛事,至今4届赛事共有2000多个项目参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紧扣创新创业、推动行业内外各方交流对接的全国性活动,呼之欲出,正当其时。
奋楫扬帆
一场全国性大赛蕴含的四层深意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今年5月,人社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促进产学研融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举办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从赛事情况不难解析出这次大赛的亮点和背后的深意。
面向全国博士后系统,面向国内和海外,大赛同时举办多项活动。这意味着,本次大赛的意义不只是一场普通的创新创业竞赛。它将是覆盖全国、联通海外的博士后创新创业的盛事,是广大博士后和有需求的企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高层次交流对接的国家级平台,是一次高规格、高水平集中展示博士后事业发展成就的盛会,也是一次广泛宣传推荐博士后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博士后事业的良机。
——大赛安排了竞赛、对接、交流等多项活动。这意味着,大赛将更充分地担当舞台、平台的功能,更好地发挥面向全国和海外、集聚全国优秀项目和博士后广阔资源的作用,成为发挥博士后制度作用、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重要举措。
——学术交流是博士后工作的重要一环。大赛覆盖全国、联通海外,吸引国内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举办线上线下的展示、交流、对接等活动。这意味着,大赛将成为促进高水平学术交流、推动青年人才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大赛紧扣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在全国范围汇聚国内博士和博士后创新成果。从已公布的创业赛、揭榜领题赛项目情况看,大部分是紧贴产业需求、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探索。这意味着,举办大赛将是激发博士后创新创业潜能、助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办法。
——创新赛、创业赛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八大重点产业,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揭榜领题赛推动形成知本、智力与资本、企业科研的合作。这意味着,大赛将是有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根据大赛执委会发布的信息,本次大赛共有超过5000个团队/项目报名参赛,经推荐预选后,将有1388个团队、约4000名博士和博士后参加总决赛阶段比赛。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部署,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造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是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举办的一次全国性人才交流活动。
可以预见,大赛或将成为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大力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新起点。
10月1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人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部门职能职责抓好贯彻落实。通知提出,要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大力培养青年创新人才。更好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加强企业博士后工作。举办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作为培养造就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博士后工作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养集聚优秀青年人才,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回望来时路,筚路蓝缕,硕果累累。迈步新征程,砥砺前行,不忘初心。
历史将见证: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蓝图下、在高水平科学自立自强的使命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博士后将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不负人民的期望,继续谱写辉煌新篇章。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简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佛山市人民政府承办,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
大赛以“博采科技精华、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划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八个专业领域进行比赛。共有超过5000个团队/项目报名参加大赛,经推荐预选后,将有1388个团队、约4000名博士和博士后参加总决赛阶段比赛。
揭榜领题赛共征集200个左右技术攻关需求,重点聚焦制约本领域发展的“卡脖子”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难题,涉及项目资金总投入近20亿元,各需求单位提供的成功揭榜奖励总计约5000万元。
经过严格预选,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分别有648个、420个、12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截至10月20日12时,揭榜领题赛共计接收750个技术解决方案。
大赛总决赛将在11月19日~21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除比赛外,大赛还将开展博士后工作成果展示、人才交流和成果转化对接等活动,助推人才、项目、院所、企业、金融间的交流和对接。
缘何选择佛山
1
佛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大赛提供了组织保障。积极申请承办大赛,市领导带头,成立专班,配强力量,各项筹备工作进展有序。
2
佛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大赛提供了现实基础。佛山是国内第17个、广东省第3个万亿级城市,与广州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共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极点之一。佛山作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科技创新需求与日俱增。
3
佛山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大赛提供了人才支撑。特别是博士后工作比较突出,早在1995年就组建了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目前佛山共有3000多名博士,6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