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都高度关注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肺炎,甚至出现了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有的不敢出门购买食物,有的抢购食物,有的半夜刷要闻睡不着觉,有的因为不能回家团聚,三餐总是凑合吃……这是很让人担心的。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更加注意饮食营养,才能保持良好的抗病力。
有关防疫期间的饮食,给大家三个重要叮咛。
第一个叮咛:一定要停止严苛的节食减肥。
哪个冬天都有各种病毒作乱。身体抗病力太差的人,即便中招普通流感,也可能导致并发症,甚至引发多器官衰竭。这次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而最终不治的人当中,以老年人居多,说明身体的抵抗力对康复起到关键作用。
此前已经有很多朋友体验过,在节食减肥过程中,极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这时不仅体力低下,而且抗病力也明显削弱。
比如说,患感冒的次数增加,感冒之后的康复时间延长,各种炎症的康复时间也延长。这些都说明,身体的抗病力下降了,康复能力也下降了。
所以,建议各位女生别严苛节食减肥啦。吃得太少,营养不良,身体连维护机体正常运作都有困难,对抵抗感染性疾病极为不利。和生命安全相比,体重暂时多两三斤又有多大事儿呢?给自己一个理由,快乐地享用美食吧。只要是有营养的东西,鱼肉蛋奶也好,果蔬坚果也好,杂粮薯类也好,就和自己的身体和解,直接吃到饱吧。
当然,每天宅着不动,大吃大喝,也不利于健康。正确的防肥方式是注意少吃油腻食物和零食甜食,饭后做做运动。即便不能去健身房,还可以在屋里跳操、做美丽芭蕾、做瑜伽、做普拉提、做广播操,看电视时原地跑也行啊!
第二个叮咛:精神压力大,情绪特别焦虑,一定要注意增加营养素供应。
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对各方面营养的需要比状态轻松的时候大。
首先,能量供应不能太少。因为应激的时候基础代谢率上升,消耗能量增大,决不能轻易搞「过午不食」、饥饿减肥之类的做法。
由于压力状态下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排出量上升,所以饮食中绝对不能缺乏蛋白质。一个月一两次只喝蔬果汁是可以的,但几天甚至更久时间只吃水果代餐,长期晚餐只吃水果之类的做法会降低蛋白质摄入量,是有害压力应对的。在肌肉减少之后,血糖控制能力会进一步下降,糖尿病风险上升。
压力还会使各种维生素消耗量增大,特别是维生素C和多种B族维生素。肾上腺髓质所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是由酪氨酸转化而来,它需要维生素C的参与,而肾上腺素又是由去甲肾上腺素转化而来的。合成中需要辅酶A参与,而辅酶A含有泛酸,所以,压力期间肾上腺激素水平上升时,维生素C和泛酸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同时,辅酶A的合成又需要维生素B6的帮助。故而,压力期间最好能够增加多种水溶性维生素的供应量。增加蔬菜的供应,把一部分精白米面换成全谷杂粮,在这方面会很有帮助。
压力状态还会使矿物质流失增加,尿钙排出增加。特别是在钙镁元素缺乏的情况下,身体神经兴奋性上升,更会加剧紧张情绪。因此,增加富含钙镁的绿叶蔬菜(涩味重的可以焯烫去掉草酸,没有涩味的草酸很少无需担心),增加镁含量高的豆类食物,适当增加酸奶等富钙食物,都会有所帮助。
压力状态也会引起炎症反应上升,身体自由基产生增加,故而需要供应更多的抗氧化物质。颜色深浓的蔬菜、水果、豆类都是抗氧化物质的来源。
在防疫期间,我很担心人们不敢出门买菜,或者超市中暂时蔬菜供应减少。天天吃精白主食加上加工肉类,既不利于防疫,也不利于防肥。前面说到,在应激反应时,多种维生素的消耗量增加,抗氧化物质也需要增加供应,所以蔬菜水果要吃够膳食指南推荐量。
希望大家一定要保证每天300-500克蔬菜,哪怕白菜萝卜也比不吃好。有绿叶菜橙黄色菜是最好的。其中的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对呼吸道粘膜的健康是必须的。
虽然从果蔬中摄入维生素C是最好的,但如果确实蔬果暂时供应不足,服用维生素C小药片也是可以的(普通OTC药品即可,复合维生素也可)。每天吃两三粒就能预防缺乏出现。
如果已经存在缺乏,或有身体感染,需要适当加量,但建议不超过每天1000毫克。服用维生素并不能保证「提高免疫力」,只是帮助预防因为各种原因,某些维生素确实摄入不足而导致抗病力下降的情况。
第三个叮咛:要警惕「防病」妙招和产品推销
病毒流行季节,趁着人们焦虑紧张恐惧之时,难免会有很多食品、药品、保健品、康复用品等产品,号称能够提升免疫力、抵抗力,通过夸大宣传来获取效益。还会有种种民间传说,各种小妙招,说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能杀灭病毒,预防感染。其中大部分是不科学的,大家千万别轻信。
还要记得千万千万不要吃野味!
越是防疫,越要注重健康生活,不要让恐惧和焦虑打垮我们。
在日常防护基础上,保持好心情,别熬夜,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经常开窗换气,就好啦! 假以时日,病毒感染潜伏期过去,发病者被隔离,没有感染者解除观察,生活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的。祝大家平安度过这个冬天!
微博 / 公众号: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头条号签约作者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