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10月12日领导人在峰会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了主旨讲话。这个讲话的核心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自然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还需要自身的合作,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或者说这三重愿景,构成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向前推了一步,把环境和生物容纳进来,构成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看了主流媒体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文章,我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为什么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核心意涵,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像大熊猫、大象等等这样一些有趣的动物上,把生物多样性看成是对人类的一种有趣陪伴,而不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不过对主流媒体的这种无脑行为不应该感到奇怪。
一、被迫介入生物多样性的拍摄
我关注生物多样性是在1999年的一次被迫参与。我突然接到电话让我尽快回国,单位领导对我说,央视和科技部共同主持一个大型项目叫“生物多样性”,这个项目两年前立项,离预期播出时间只有半年,但是至今只有一个提纲,没有剧本儿,台里投入了500万,花了快一半儿,只是在西沙拍了点资料,现在总导演忙着跟BBC买资料,他们心里没底儿,希望我能接手这个项目。
领导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是因为在这之前,我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带摄影两个人带着几十个片桶,在欧洲拍了三个多月,完成了一部长达2小时40分钟的胶片电影《欧洲建筑》。后来又找到美国大公司的资助,没花本单位一分钱,三个人在美国拍摄近4个月,完成了一部长达6小时20分钟的电视片《开放与合作——信息时代的经营管理》,不但省钱省人,质量也很高。
我当即拒绝了头的要求,因为前一个项目我就上了当。前一个项目是外宣办委托拍摄一部对外宣传片“北京”,外宣办的人直接找到我,我知道和他们不好打交道就拒绝了。但是这个事儿绕了一个圈儿,作为政治任务又派在我的头上。我写了剧本他们不通过,最后我写了一封告状信,外宣办主任李源朝来解决。这个事儿在我的公众号文章“拍电影《北京》的前前后后”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个30分钟的胶片电影,整整耗了我三年时间,耽误了我许多事情。官僚机构可以耗时间,因为他们本来就没什么事儿。我要忙着挣钱,耗一点时间都是巨大损失。这种大项目将来又会面临审来审去的问题。如果创作者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官僚机构因为根本不懂,所以就拿不定主意。要让审查通过得快,就要揣摩他们懂什么,按他们的思路去搞,这种事儿我是坚决不会干。
我对头说,央视的风格就是挥霍加粗糙,风格不适合我。我不会替代原来定的总导演,但是我可以帮忙,帮忙整理思路,在此基础上写出剧本,利用我的关系尽快投入拍摄,进入后期我就退出,不署名不要稿费。
我看了原来的提纲后对总导演说,我认为这个提纲的问题是只讲“是什么”,没讲“为什么”和“怎么”。而且我认为原因也不在于编导者,因为生物学家们也不可能讲出“为什么”和“怎么”。“为什么”和“怎么”不是生物问题,是发展模式问题。而且这个发展模式问题中国的经济学家也不懂,找他们也没用。
二、生物多样性问题不仅仅是个生物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问题。
从1992年开始我就系统研究了经济和管理,1996年写过一本专著(《现代管理新视野》),这本书不知怎么被李岚清副总理看到了,把我们叫到中南海,要了一些书和电视带,说要以他的名义让一些大学校长和经济学家学习。以后我开始了在各部委和大公司讲课,其中包括国家经贸委的1000家特大型企业厂长经理班和我们广电系统的电影厂厂、电视台台长、广电厅厅长管理培训班。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在美国做投资和一些调研和研究。
这期间我对经济学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我看来,主流经济学可以被称为小生产经济学,它基本反映的是农业和工业化前期的经济状况。尽管19世纪中期已经有了纺织业、矿山和铁路这样少量的规模经济,但真正的现代化规模经济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而整个经济学体系并没有转到现代规模经济学上来,只有少数人有一定的研究。想想看,现代企业的规模已经庞大无比,相当一个中型国家,在经济学那里,企业仍然只是一个“黑箱”。
到20世纪末,已经有一些人认识到,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虽然这个生态系统在不断调整,虽然现代规模经济在一个世纪内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但是现代规模经济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了生态系统,造成了这个系统的严重破坏。整个经济发展必须逐步转入生态经济,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讲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是从技术的角度、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的划分,而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存在着小生产经济模式、规模经济模式和生态经济模式的区别。现在人类的经济模式正一点一点被迫转入生态经济模式,而所谓的经济学已经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连规模经济模式都没有进行有效研究,更别提生态经济模式了。
从哲学底蕴上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反规模经济模式和生态经济模式的。但是国外确实有少量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关于经济模式的思路需要得到国外经济学家的启示,中国经济学家一点忙都帮不上。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组织重新采访拍摄,特别注意那些能够体现这个思路的点。我们第1个采访拍摄的人就是李振声院士,他是中国顶级小麦专家。在采访中他讲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他说现在整个人类种植的小麦品种已经很少,趋向单一化,其中一个种植量最大的品种是农林10号的后代。农林10号是日本的小麦品种,被美国人发现了拿到北美进行杂交提纯。现在北美的小麦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农林10号的后代,这就带来了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一个严重的病害会迅速传播开来,短时间内就能造成人类的粮食危机。
现在经过了新冠疫情的传播,我能更深刻地了解他所说的这个危机。
我当时就想,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是工业化在农业上面的体现,如果小麦是这样,那么水稻、玉米、大豆、猪、牛、羊、鸡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也是这样,那么说明工业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已经使农业布满了潜在的生态危机,这样的生态危机潜在地威胁着人类的食物链,消除这种生态危机的办法靠大规模灭杀只能加重食物链危机,不符合现代管理的基本精神,即将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最好的办法是预防这种危机的产生,预防的办法就是生物多样性。这样就能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为什么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逻辑链,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了。
我开始着手联系采访拍摄农业各个方面的专家,结果正如我所料,所有的品种都存在着品系单一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食物链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它是一个系统性危机,宏观性危机,每一个农业专家都知道自己领域所存在的这种危机,但是没有人知道所有这些危机的共同存在,因此他们不能从系统和宏观的角度讲出这个问题,必须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国比中国强。过度商业化是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至于如何保护,问题就更复杂。人类需要大量采集野生品种,建立种群资源库,但是它的前提是这些品种仍然存在,这就需要保护它所生长的那个生态环境,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他们的存在依赖于更大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是地理环境,这就需要更大范围的保护。我在80年代拍过中国风景名胜,与一些风景区保持着联系,还给九寨沟管理处讲过管理课,知道他们在保护方面在20世纪末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美国是世界的典范。早在19世纪,美国就设立了第1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20世纪初,老罗斯福总统就开始设立国家公园体系。美国的所有国家公园我们都去过,从生态环境保护、地理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我们与美国差得太远了,可以说基本概念都没有建立起来,更关键的问题是,在中国一切都被商业化了。
这正是中国自由派经济学家最可恨的地方。在他们的主张下一切都商业化了,人的生长环境,医疗、教育、住房等等都被彻底商业化了,人的生存环境,空气、水、食品等等也被彻底商业化了,人的生物环境、地理环境也被商业化了。
然而他们理论的现实模板美国却不是这样。他们利用一个现实根本不存在的空洞理论将中国带入了生态陷阱,现在中国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扭转这种状况。他们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是空前巨大的,而他们就像瞎子一样不看现实,还在喋喋不休地主张商业化。
所以我主张,无论是从“为什么”和“怎么”的角度,都需要去美国做补充拍摄,即使是从“是什么”的角度,中国可拍的东西也太少了,靠从BBC买资料不是做一部精品的办法,也需要去美国补充拍摄。
四、去美国拍摄。
但是时间实在太紧了,如果按正常公务出国的手续,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流程,那样黄花菜都凉了。我有私人护照随时可以走,那位总导演是从美国学电影回来的,也有私人护照,他可以当摄像。我们还需要一位助理,我推荐了一位大文豪的孙女,因为她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搞到私人护照,这样就剩下签证问题了。
我立刻给我美国新闻总署的朋友打电话,让他交代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处,告诉他们是美国新闻总署邀请我们去,让他们一个星期内把签证批下来,结果三天就批了。这样我们在一个星期内以私人身份启程去美国拍摄了。
我们出发拍摄时已进入初冬,美国新闻总署告诉我们,美国绝大部分国家公园都已关闭,只有佛罗里达的大沼泽国家公园,位于佛罗里达的丁达令鸟岛,位于佐治亚州的国家森林公园皮特芒特,以及一些有暖棚的植物园可以拍摄,他们已经为我们联系了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直接去拍摄了。孟山都公司则是我们在国内已经联系好的。
我们的拍摄受到了这些地方的欢迎,专家们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那里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国家公园系统,国家森林系统和野生动物系统是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
在美国的一路上,我向这位临时给我当摄像的总导演详细说明了我的思路,并且告诉他,我不会替代他的位置,他如果接受这个思路,他可以拿去,我不挂名也不分稿费。他如果不接受这个思路,他可以按照他的想法完成那个由科技部和央视主导的大片,我另外编成一个小的多集片,这样我也算是完成了年度计划,甚至两年计划,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回到国内后,他明确告诉我,他还是要按照他的思路来去做。其实这一点我早就想到了,因为我的这个思路,他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样一个基于发展模式的框架,就连经济学家和生物学家也未必能够马上听得懂,更别说他一个学电影的了。按照我的思路,他一定搞不下去,将来就会非常尴尬。但是他提出要我给他贡献一集关于生态保护的内容,由我做这一集的分导演,我答应了。这样,我很快完成了三个部分一共10集的电视片(见文末附录目录)。
五、中国物种的破坏和物种的利用。
20年之后的今天,我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仅面对一个需要预防食物链生态危机的问题,也面对一个怎样使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化、质量更高的生物产品的问题。
2019年我们开车去了一趟山东、山西和陕北,就让我流了一路的哈喇子。山东的海鲜就不必说了,我父亲的老家潍坊,有一种潍坊萝卜,谚语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80年代初,我参加山东省政府组织的首都记者团在潍坊还大快朵颐,但是现在真正的潍坊萝卜已经买不到了,这次回老家竟然没吃着,据说当地人买也要10元钱一斤。我母亲的老家青州,有一种小青桃好吃得不要不要的,我的表妹们跟我说,网上卖的大多都是假的,真的很难买。
这让我想起来,我在美国时心心念念的是北京的黄瓜,但是等我回国时,这种黄瓜已经绝迹了,现在卖的黄瓜只能说比美国那种又粗又大、极其难吃的黄瓜稍微好吃一点。
2000年我们在圣路易斯植物园采访拍摄时,有一位中国籍的生物学家一直在陪同我们,他叫朱光华,他参与了中美合作的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他告诉我们由于中国工业化开始的比较晚,物种破坏还不像美国那样严重,总体上说中国物种的数量比美国还是要多几倍。
我感觉这20年来,中国对物种的破坏是加速的。不仅仅是潍坊萝卜、青州蜜桃、北京黄瓜吃不到了,过去北京人喜欢吃的天津小站稻也没有了。过去我吃过的五常大米是圆粒大米,又香又黏,根本不需要就菜吃,但是据说现在的五常大米都是和泰国香米杂交后的,因为产量高。
这20年我们也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个别成果,头一个要说的就是海水稻,按照袁隆平老先生的说法,海水稻如果成功,能够再造1~2亿亩水稻田,这对中国是不得了的事情。
我们2019年去逛山西隰县小西天时,发现了一种玉露香梨,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梨,据当地人说是山西农科院用库尔勒香梨和雪花梨杂交成功的,但比库尔勒香梨更大,更甜,水分更多。有一年我们单位发苹果,叫阿克苏糖心儿,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苹果,我年年都买阿克苏苹果,但是都不正宗。我今年在三亚认识了一位朋友,是阿克苏本地人,他说今年给我寄两箱阿克苏苹果,我现在正望眼欲穿呢。
我有一位同事,这些年和她老公两个人开车走遍了全国,她说其实这种特产在各地都有很多,但是你只有开车去才能吃得到。我每天晚上不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就看这个时段的2频道,介绍的都是各地特产和各种好吃的,看到感兴趣的就赶紧记下来,就等着疫情过后好走遍全国吃、吃、吃呢。
20年前我们拍摄时所接触到的一些中国特有品种,今天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伴侣。中国特有品种银杏叶被德国人发现,制作了心血管药银杏叶片,我现在每天吃。中国特有品种猕猴桃被新西兰人发现,现在成了大众水果。中国特有品种沙棘果,现在也被做成了大众饮品。
六、保护我们食物链不出危险,促进我们食物链丰富多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意义。
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味蕾不同胃不同。在美国时,我们有一位朋友半夜给我们打电话,大骂她的美国老公,因为她在中餐馆订了一条清蒸鱼,她的老公根本拒绝吃,只吃汉堡。我们在美国走遍了50个州,每到一地就查看当地最好的餐馆,除了缅因州的龙虾和阿拉斯加的大螃蟹腿儿,其他的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明尼苏达的时候,最好的餐馆竟然是一家汉堡店,我们吃了一半就弃之而去。
中国人的味蕾和胃很特殊,能够满足它们才是真正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升级意义,不但要保护我们的食物链不出危险,而且要促进我们的食物链丰富多彩。我们不是刚从林子里走出来的人,我们是有5000年文化的人。我们有品位的生活只能靠我们自己打造。
七、庆祝和纪念
朱光华博士在31岁时因癌症去世了,据说可能是他接触的许多植物中有的有毒,他倒在了生物战线。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一个好玩的事,但对于生物工作者来说,危险时刻存在。他们为保护我们食物链的安全和增加我们食物链的多样性所做出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和宣扬。
从明天开始将在我的公众号中,连续刊出这10集电视片的解说词,算是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在中国召开的一个个人庆祝,也是对朱光华博士的一个纪念。
附:10集电视片目录:
1,《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一集:多样与单一》
2,《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二集:开发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三集:挽救单一性》
4,《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四集: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五集:希望的田野》
6,《大沼泽国家公园》
7,《鸟类天堂》
8,《皮特芒特的人们》
9,《密苏里植物园》
10《让生命永存》第七集: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