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到井盖后赶紧让周围的人打自己三下,怕会倒霉;不在屋子里打伞,怕会长不高……
以上这些行为其实都没有科学依据,只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善意谎言”。
说“踩井盖会倒霉”是因为踩到井盖会有掉下去的危险,所以路过的时候需要避开;不让在屋子里打伞是因为会不小心碰坏家具,并不是真的因为长不高。
随着科学的普及,大家也知道了这些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不过你以为自然界只有人类有这些“神奇的迷信操作”吗?人类作为生物中最聪明的物种尚且如此,其他的物种当然不能“幸免于难”。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个关于“迷信”与科学思维的动物实验。
01
斯金纳的“箱子”
动物的迷信是怎么被发现的?这里不得不提久负盛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
作为一名行为主义的积极践行者,他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在特定的情况下,当你的行为可能直接导致某些后果,你会合理利用或规避这些行为。
比如因为某种行为受到表扬,以后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因为某些行为受到批评,以后就会减少这种行为。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斯金纳选取了8只鸽子,连续几天对这些鸽子喂少于它们正常进食量的食物,以便在测试时它们处于饥饿状态。
测试过程中,斯金纳每天选取一段时间将鸽子关进箱子里,同时会在箱子内部安装一个食物分发器,每15秒就有食物从分发器里自动落下。也就是说,不管鸽子在做什么,每15秒就会得到一份食物奖励。
图源psych SPACE.com
一段时间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实验结果显示,8只鸽子中的6只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应:一只反复将头抬起、一只开始在箱子里逆时针转圈、一只鸽子开始频繁将头撞向箱子的某一角落、一只鸽子展开双翅翼仿佛在跳舞……
这些鸽子或轻微或明显地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似乎维持这个动作就能得到食物,于是这些单纯的和平鸽慢慢变成了“迷信鸽”。
02
被拉长的时间线&被消失的时间线
得到这一结果后,斯金纳开始了进一步的论证过程,他将食物投放的时间由原来的15秒延长至了一分钟,以此观察鸽子们的反应。此时鸽子们表现出更充沛的精力。由于在15秒的时候没有等到食物,鸽子们普遍更卖力地重复原有的表现,以期食物的到来。
到最后,为了消除鸽子们的行为,斯金纳停止了食物的投放,其中一只习惯性跳舞的鸽子在跳舞反应完全消失前,大约跳了一万多次。
对于这六只在实验中有着明显行为的鸽子,斯金纳是这样解释的:“这一实验可以说是证明了一种迷信。鸽子以为自己的行为与食物之间是有某些因果关系,实际上这种联系并不存在,这些都是它们的美好臆想。”
图源psych SPACE.com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某种偶然行为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在同样的场景中,且难以被改变,这就是对迷信的期望产生的负面影响。虽然鸽子的行为会很快停止,但由于人类的强化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有些迷信常常会持续一生(难怪很多迷信的爸妈很难被说服)。
斯金纳的这个发现还有专有名词: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和我们熟知的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有明显差别,后者动物完全是被动的,前者动物有一定的自主性,由于自己最初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形成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03
为什么每只鸽子的动作不同
无论时间线如何改变,这六只鸽子在等待食物的过程中始终在维持自己的“专有动作”,那么这种固执的行为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图源hippopx
通过录像分析,这是因为在最初食物出现的时候,鸽子们的动作是不同的。由于那个时候它们都处在饥饿状态,正在到处乱窜寻找吃的,突然伴随某个动作食物出现了,鸽子们意识到:难道这个动作能带来食物?
于是在验证的过程中,每隔15秒就会出现“食从天降”的情况,这也让鸽子们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并很快建立起了因果联系:原来做这个动作就能有食物!
04
“迷信”产生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这个看起来十分幼稚的测试可以产生这么深刻的迷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行为的主体缺乏科学思维。
在原始社会、缺乏科学的年代,人们正是凭借这种“直觉”躲避灾难。例如上午在树上摘了一个陌生的果子吃掉,下午开始拉肚子,面对这种情况,大脑会迅速将这个原因归纳为果子有毒。
如果这个规律是错误的,无非就是少吃口果子;如果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则是可以帮助人类顺利生存并繁衍的法则。
因此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这种迷信的思想在遗传的过程中根深蒂固的留在了我们的基因中。
图源hippopx
依靠直接的判断可以称得上“迷信”,科学思维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它是反直觉、反进化的,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但也只有科学思维,才能消除迷信。
迷信简单,理性思考才是困难的,但它非常重要。下次遇到长辈们的“老话说”,记得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哦,虽然说服他们很难。
审核:朱广思,北京科普作协会员。
来源:蝌蚪五线谱
责编:心与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