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桂竹的名字,是看到《山海经•中山经》中的描述:“云山,无草木,有桂(筀)竹,甚毒,伤人必死。”尽管知道《山海经》很难追究真实性,但当看到刚竹属(Phyllostachys)下确实有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时,还是很好奇这种竹“毒”在何处?后来看到一种解释:“锐以刺虎,中之则死”,说明这种竹材坚韧,“甚毒”主要指它适合制作杀伤性武器,被人类加工使用的历史也颇为悠久。
桂竹 | Marco Schmidt / Wikimedia Commons
《中国竹类植物图志》所收录的桂竹别名甚多,如五月季竹、麦黄竹、麻竹、刚竹、钢铁头竹、烂头桂、苦竹、箭竹等等,不过,后两种别称很容易和原本的苦竹属(Pleioblastus)、箭竹属(Fargesia)发生混淆。作为黄河流域及以南分布最广泛的材用竹种之一,它自古以来就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并不“头铁”的“钢铁头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辨清全世界的3族、约123属、1400多种竹子确实太难了。桂竹很符合人们心目中对竹子的基本认知:秆(gǎn)高通常达11-20米,直径8-10厘米,高大坚韧,枝叶碧绿,风来飒飒有声。桂竹上半部分的叶丛茂盛,古人形象地描述为“上密防露,下疏来风”。
竹秆上部每节有两个分枝,每个竹节的秆环、箨(tuò)环部位都是隆起的(竹秆每节上有相距很近的两环,上环叫“秆环”,下环叫“箨环”,两环痕间生有木质横隔壁),此外,新生桂竹的竹秆表面,不像毛竹竹秆那样有“毛”和白粉(细胞分泌的蜡质沉积),可以依此特点来辨识它。
凸起的竹节 | Green / Wikimedia Commons
古人曾概括竹的应用包括“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桂竹除了竹笋有苦涩味,不一定适合食用外,其它的用途都可以胜任。桂竹出笋时间在小麦黄熟的农历五月左右,较其他竹迟,容易因遭虫害而导致顶稍部位受损,所以得到了“烂头桂”的别名,“麦黄竹”之名也是因出笋时间而取的。
桂竹还是目前发现竹种中开花间隔最长的,约130年左右。观测发现,当竹的开花时间到来时,同一种无论地理位置远近、或是气候条件,都会同时开花、结实后死亡,这一现象的原理目前尚无定论。
日本售卖的桂竹笋 | Uo3rt / Wikimedia Commons
日历娘の小知识
日历娘:桂竹的开花周期是130年(也有说120年的),这意思并不是说桂竹活到130岁,就要开花、结籽、死去。事实上桂竹的地下茎平均寿命只有10年。当130年的开花期到来的时候,所有竹子不管年龄大小,一齐开花。当然,也有许多竹子一辈子都没有赶上这个开花期。有趣的是,移栽到海外,比如英国和日本的桂竹,也同样遵守这个130年开花的周期,可谓天涯共此时了。
由于竹子开花结实难得一见,古代往往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太平广记》里就记录了唐代遭遇旱灾时竹子结实的情况:唐天复甲子岁,数千里内大旱,忽然山中竹子纷纷结籽,饥民以此为生,活人无数,千蹊万谷的竹子随即枯死。家里有粮不贫者,食之呕吐中毒。竹米并没有毒性,传说大概是为了强调“这是救济饥民的食物”,为它赋予了神秘色彩。
苏轼在给朋友王君全的信里写道:“有一紫竹轿子,未有竿,欲乞两枝饱风霜紧小桂竹”,可见桂竹应用之广。图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抬轿 |Wikimedia Commons
玳纹滴沥画难如
在“BBS”流行的时代,“斑竹”(版主的谐音)曾经是一个时尚的词,现在和“耦呮湜個伝説”一样退出历史舞台。在此之前,人们对“斑竹”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红楼梦》里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千百竿翠竹遮映”。
斑竹(P. bambusoides f. lacrima-deae Keng f.et Wen)是桂竹的一个变型,最大的特征就是竹秆和分枝上的紫褐色斑点,长期以来都是著名的观赏竹,古人还将它和湘水女神的传说结合在一起:“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泪挥竹,竹尽斑。”所以斑竹的其他名称经常和娥皇、女英的故事相联系,“湘妃竹”、“泪竹”皆出于此,以斑竹为材料制作的用具名称也往往和“湘水”相关,比如湘管、湘帘、湘簟(diàn)等。
斑竹 | Farm / Wikimedia Commons
斑竹在诗词中的意象十分凄美:“冰蚕丝断琅(láng)玕(gān)折,湘妃竹死青冥裂”,“嫦娥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泪竹繁”。斑竹上的泪迹,也和《红楼梦》中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前身是“还泪”的“绛珠仙草”相呼应。
“渭川千亩竹”“淇园之竹”的猜想
桂竹是一种耐寒能力很优秀的竹子,山东省林科院曾对2014-2015年在济南、威海种植的31种观赏竹抗寒性、成活率进行综合统计和评价,桂竹名列榜首 。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渭水流域和淇水流域曾是重要的竹子产地,虽然没有竹子种类的明确记载,但以桂竹为主的可能性较大。《史记》记载“渭川千亩竹,此其人与千户侯等”,《诗经》中也以“瞻彼淇奥,绿竹猗(yī)猗”起兴。自汉至唐,历代都在渭水附近的盩(zhōu)厔(zhì)(今陕西周至)设置专门的“司竹园”。
桂竹的另一变型金明竹P. bambusoides var.castillonis ( Marliace x Carriere ) Makino,别名“黄金间碧玉”,也是比较常见的观赏竹,特征是竹竿金黄,竹节间和分枝一侧有数道绿色的竖向条纹 | Pixabay
淇水流域生长的竹子在历史上更有名,汉武帝命汲仁、郭昌治理黄河支流瓠子河时,“下淇园之竹以为楗(jiàn)”,就是砍伐淇园的竹子,将河流的决口堵塞住;东汉将领寇恂(xún)曾命人将淇水边的竹子制成上百万支箭矢,“伐竹淇川,致矢百余万,以输军资”,竹林之多可见一斑。后来随着历史上几次小冰河期到来,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了多方面影响,产竹地逐渐南移,今天在黄河以北已经不容易见到茂盛的天然竹林,只留下一些与竹相关的地名。
桂竹竹鞭 | Kuebi /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