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5日
中南海怀仁堂
周总理正在接见外宾时
一位秘书匆匆走了进来
对他耳语了几句后
总理脸色一变,站了起来
一架伊尔-14飞机
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坠毁
飞机上当时有十几个人
只有一个幸存者
他后来回忆说
“在飞机剧烈晃动的时候
有一个人曾大喊‘我的公文包!’”
最终,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
郭永怀同警卫员
紧紧地相拥在一起
保护了这份
用于热核导弹研制的宝贵资料
牺牲时年仅59岁……
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10秒里
本能的反应不是保护自己
而是用自己的躯体
保护中国的核事业
1968年12月25日
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爆炸试验成功
但这一刻
他无法再看到了
▲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爆炸试验成功!
1909年4月4日
正是清明时节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
一户家境殷实的农家
郭永怀从小就聪明伶俐
10岁那年,他被送进学堂
从那时起,这位天赋过人的少年
开启了学霸模式
从农村学堂
一路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
29岁时
他通过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招生考试
登上了海外留学的轮船
然而,轮船还没有起航时
郭永怀却气愤地撕毁了护照
那时,正值日军侵华战争
能出国留学实属不易
可上了船的郭永怀
却发现自己护照上有日本签证
上面写道:在日本横滨停船三日
上岸游览
郭永怀握紧拳头,宁可不留学
也绝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
为捍卫民族尊严
他不惜牺牲这一次难得留学机会
与20多名同学一起
当即拎起行李、马上走下轮船
▲1940年8月,郭永怀乘坐“俄国皇后号”邮轮去加拿大求学
直到一年后的1940年8月
郭永怀与同学们才再次起航
他和钱伟长、林家翘
都进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
并且三人仅花了半年时间
就同时拿下了硕士学位
1945年,郭永怀拿到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去了康奈尔大学
成为航空研究院的创立者之一
后来
郭永怀因在科学界的成就名声大噪
成为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但在郭永怀的心里
一直有一个不变的心愿:
一定要回国
为新中国效力
亲手烧毁了自己所有的
研究成果和资料
1950年,美国将侵略的战火
烧到了鸭绿江边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
他和钱学森一样
都是美国万般阻挠
不肯放走的人才
听说郭永怀要回国
同事大惑不解
“搞科研
美国有全世界最好的条件
你为什么非要回去呢?”
郭永怀目光澄澈
朗声答道:
“我来留学
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呀!”
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
举行了一次野餐会
在美国的朋友纷纷前来为他们送行
在这次聚会上
郭永怀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
他当着所有朋友的面
亲手烧毁了自己所有的
研究成果和资料
他将厚厚的书稿
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
将自己所有的心血烧成了灰烬
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但她明白
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
郭永怀则安慰她
“没关系
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
他们拿不走”
1956年9月
一艘驶往遥远东方的邮轮起航了
郭永怀凭栏远眺
心潮澎湃
忽然
身边响起女儿郭芹稚嫩的童音:
“爸爸,咱们的新家
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家三口在美国别墅前
那是一幢样式古朴的住宅楼
灰砖、黑瓦
朱红色的木窗
那是国家专门建造的条件最好的专家公寓
可年幼的女儿觉得
还是从前的房子漂亮
三层楼带地下室
外加一个独立车库
二楼有个宽敞的露天阳台
可不知为什么
迁入简朴的新居后
父亲却天天眉开眼笑
从那时起
每天一大早
郭永怀总是提前走进
中科院力学所的办公楼
风雨无阻
有时候,夜已经深了
窗帘后面依旧灯火明亮
新中国的科研事业刚刚起步
有太多事情需要努力
宿舍楼的东侧有个大花坛
下班路过
郭永怀会偶尔驻足观赏
葳蕤的草木中
他最喜欢迎春花
如果有人凑过来
他会指着花花草草逐一报出学名
并说明分属哪一纲,哪一科
实际上,他的爱好很广泛
摄影,集邮……
最痴迷的是音乐
然而,自打搬进新居
那些从国外带回来的黑胶唱片
也被他冷落了
▲图为青海金银滩原子城
1958年,青海省的金银滩草原
因为一项特殊的使命
神秘地从地图标记上消失
那一年,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221基地在这里悄然建立
对外称呼为青海省机械厂
1960年3月的一天
钱三强突然来到郭永怀的办公室
请他来参加国家的一项绝密任务
正是这一次拜访
郭永怀的名字和
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
1963年,郭永怀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
他踏上了青海这片荒凉之地
组织力量开展原子弹的结构设计
强度计算、环境试验和
引爆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只有秘密,没有生活
妻子李佩的心里出现了一处空缺
她有时会呆呆地愣神儿
心底的疑问又清晰浮现:
丈夫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到底在忙些什么?
此刻
郭永怀正伫立在沙漠中
一片空旷的靶场上
朔风凛冽
气温低至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出发前
同志们都穿上了配发的空军地勤服
郭永怀个头偏高
没有合适的尺寸
大家劝他留在家里等候答复
可他无论如何不答应
人们拗不过他
只好找来一件皮大衣
和一双毛皮靴凑合穿
实验场区没有帐篷,也没有座椅
站乏了,冻透了
只能咬牙坚持
终于挨到开饭时间
郭永怀就和大伙
用开水把冻得硬邦邦的馒头泡软
就着咸菜,凑合一顿
在研发过程中
为了取得满意的爆炸模型
郭永怀带领科研人员反复试验
有时,甚至跑到帐篷里亲自搅拌炸药……
这些事,李佩都不知道
她只知道
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她失联的丈夫又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李佩心疼地瞅着丈夫
看上去,丈夫更瘦了
脸颊凹陷,双眼里透着疲惫
让她感到奇怪的是
带去的茶叶居然原封不动带了回来
怎么回事?
难道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丈夫没有说话
琢磨了一路
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
是啊,他不能告诉她
青海金银滩基地海拔三千多米
水烧开了只有八十多摄氏度
他更不能告诉她
因为粮食短缺
许多人得了浮肿病……
有关工作和生活的任何细节
都必须守口如瓶
因为,它们涉及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
郭永怀离开的每一天
李佩都在担心、不安中度过
分离成为了一种常态
思念成为了一种煎熬
终于有一天,李佩举起剪刀
将她心中的全部抱怨
发泄于一家人幸福笑颜的合影上
郭永怀打开门锁
迎接他的是莫名的寂静
他放下提包
拎起暖壶,水竟是凉的
他疑惑地咕哝了一句
转身走向厨房
忽然看见旁边的橱柜上
一张好端端的全家福被剪成两半
他的心一沉
仿佛一脚踩空了
定睛再看,剪开的照片上
妻子冷冷地望着他
顿时,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涌上心头
“来,为了祖国的事业干杯!”
▲60年代,郭永怀手拿爆炸成型试件
1964年10月16日清晨
新疆,罗布泊腹地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已经被吊装到
一个高达102米的铁塔顶部
郭永怀和同事们
静静地伫立在荒漠上翘首以待
下午3点
倒计时开始了
——十、九、八、七……
郭永怀感到浑身发紧
后背的肌肉俨若绷直的钢丝
“轰隆隆——”
一声巨响,石破天惊
伴着熊熊火焰
巨大的蘑菇云缓缓升腾
刹那间,郭永怀如释重负
他开心地笑了
孩子似的,笑得那么灿烂
喜讯传开,举国欢腾
女儿郭芹捧着喜报
兴奋地对妈妈说:
“这些科学家真了不起
我好想给他们献一束花呀”
说着,困惑地眨眨眼:
“可是……鲜花到底该献给谁呢?”
妈妈摇摇头
少顷,又轻轻颔首
或许,她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几天后,王淦昌备好家宴
特邀郭永怀夫妇、彭桓武夫妇小聚
这是三人一起工作四年来的
第一次家庭聚会
三个科研战线上的亲密战友把酒言欢
憔悴的脸庞都显得神采奕奕
李佩惊讶地发现
平时极少沾酒的丈夫居然一反常态
主动举杯:
“来,为了祖国的事业干杯!”
李佩浑身一震
一直堵在胸口的东西
顿时烟消云散
通透的瞬间
她什么都明白了
▲刚回国的郭永怀和在青海核武器基地的郭永怀(右一)
来自女儿的特殊任务
1968年,热核导弹(氢弹)试验
正处于最关键时期
每天奔波忙碌的郭永怀
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这个特殊的任务
来自他的女儿郭芹
那时,郭芹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
已经去了内蒙古农区插队
▲一家三口在北京中关村家中的合影
这是郭芹生平第一次
写信给远在青海的父亲
展开信笺
郭永怀的神情有些恍惚
他仿佛看见不满两岁的女儿
跌跌撞撞地跑过来
稚嫩的笑声像啁啾的小鸟
时间过得真快
仿佛就在昨天
他笨手笨脚地从护士手中
接过刚出生的女儿
一眨眼的工夫
她就会坐了,会走了
想到这里,他粲然一笑
谁知,笑容刚刚漾开又陡然消失
原来
他看到女儿用一枚小小的邮票
寄来一个小小的央求
她说,呼伦贝尔天寒地冻
希望父亲给她买双过冬的棉鞋
因为,她的脚已经冻伤了
他吸了口气
丢下信纸
怔怔地立在那儿
他想起女儿临走时
自己到车站送行
列车启动的那一刻
他冲着车窗挥了挥手
不知怎的,视线变得模糊
眼泪就流了下来
现如今,女儿遇到了难处
只好向父亲求助
为此
一向不喜欢逛商店的郭永怀
走进了科研基地的小卖部
售货员递过厚实的狗皮棉鞋问道:
“多大尺码?”
郭永怀一头雾水
他还真不知道女儿的脚有多大
售货员啼笑皆非:
“连尺码都没搞清楚
咋就跑来买鞋呢?”
在随后的回信中
他对女儿说:
“棉鞋暂没有
你是否画个脚样来
待有了货,一定买……
初劳动时要注意
过猛和粗心是一样的
都是不对的”
在温情脉脉的时候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和普通的父亲并无二致
可是郭永怀一直没能再去一次商店
女儿郭芹没有想到
在父亲的这封信寄出32天后
竟与她永别……
1968年12月4日
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
郭永怀决定当晚乘飞机赶回北京
参加次日一早的会议
夜幕降临时
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赶到兰州机场
没想到,数小时后
意外发生了
凌晨时分
飞机抵达北京的机场时发生了事故
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
清理现场的时候
人们惊讶地发现
两具烧焦了的遗体紧紧搂抱在一起
通过那只残破的手表
同事们辨认出遇难者
就是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当两具尸骨终于分开时
人们的脑袋“嗡”地炸开了
那只熟悉的公文包
就紧紧贴在郭永怀的胸口
生死关头
科学家的第一反应
就是保护科研资料
一位同事小心翼翼地拿起公文包
打开一看
里面的资料竟然完好无损
旁边的同事扑通跪倒
痛哭失声……
唯一以烈士身份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在山东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里
一队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
静静地走进被复原的郭永怀的卧室
床头的白墙上
挂着一个紫檀色的相框
戴着金丝眼镜的郭永怀
双目含笑,若有所思
郭永怀
寂静中,讲解员的声音饱含深情:
“郭永怀牺牲后
力学所的同事经常去看望他的妻子
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
那只孤零零的枕头
不知什么缘故从床头挪到了床尾
随后,探望者恍然大悟
原来,这样调整后
只要躺到床上
李佩就会在第一时间
看见丈夫的照片
就这样
李佩整整守望了四十八年
直到因病去世……”
▲李佩与女儿郭芹
1999年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中央隆重颁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以表彰二十三位
为研制两弹一星
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郭永怀是其中一位
他一生横跨
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是唯一以烈士身份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来源 | 综合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客户端、北洋之家
编辑 | 李 鑫
校对 | 麻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