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让谣言止于你我——2021“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举办第五期线上培训

北京科技报社
原创
爱科学 懂科技 有未来,北京科技报出品
收藏

撰文/记者 赵天宇

12月1日,由房山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教委、区文旅局联合主办的2021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第五期线上培训成功举办。本期培训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谣言”进行了解读,北京科技报社全媒体部主任刘昭带来课程《让谣言止于你我》。来自科学加APP、一直播、新浪微博等平台的6万余名观众,以及城关小学新城校区科学小记者们在线观看了直播。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科学谣言”则是谣言当中涉及科学理论知识的部分,因为披着“伪专业”的外衣,科学谣言具有更强的迷惑性和煽动性,容易造成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

“辟谣”是北京科技报作为专业类科技媒体的使命与职责。在培训当中,刘昭以学校当中“不写作业口口相传”的事例作为切入点,阐述了谣言的特征——没有事实依据,并以此分析了谣言的危害与传播特点。

刘昭强调,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谣言在网络空间的传播速度和危害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现实空间,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这种危害更加显著,应当引起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手段应对谣言危害。

“在与科学相关的领域 ,谣言和科普构成了一对矛盾,其对垒的一个关键方面就在于传播力的比拼。对于科学小记者而言,传播科学、打击谣言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义务。”刘昭说。

那么,“智”止谣言的方式有哪些呢?讲座第二部分,刘昭从“传播”和“科学”两个角度分析了“终结”谣言的有效方式:谣言之所以容易流传,与其有极强的“时效性”“针对性”“通俗性”和“模糊性”有关。

明辨谣言,刘昭建议从以下角度加以判断:要尊重客观事实,对于太夸张的表述要谨慎;要考虑信息发布者及传播者的身份;要相信官方媒体报道,平时多关注权威主流媒体、专业自媒体、官方机构正式发布的信息;对于疑惑消息,暂勿直接转发扩散,要多方求证核实以后再做判断。

破除谣言,传播科学也是北京市科协的重点工作之一:据了解,自2014年开始,市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发布每月“科学”流言榜,并举办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活动,提高公众对科学类流言的免疫力,提升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北京地区发起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品牌活动。

“谣言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怎样才能制止别人相信谣言?”互动提问环节,刘昭和科学小记者们就谣言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互动交流。下一步,科学小记者培训活动将结合更多热点内容,为小记者和社会公众,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今年的“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由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组成。到目前为止,线上培训活动已经进行了五场,前四场内容聚焦“短视频创作”“新闻内容挖掘”和“新闻标题创作”“采访中常见的误区”等话题,后期将邀请更多资深编辑记者老师加入,为科学小记者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