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科院”公开展览的“天弓”3导弹
从“天弓”3导弹的尺寸看,发动机功率和燃料容量明显增大。台军宣称,“天弓”3导弹对战机拦截距离达到200千米、拦截高度30~25 000米,对战术弹道导弹拦截距离应在5~30千米。单从数据上看,“天弓”3导弹射程较远,超过了“爱国者”2,即使弹道导弹拦截距离也超过了“爱国者”3。但如果参考“天弓”系列导弹和“机动长白”雷达探测能力,这些数据水分很大。“天弓”3导弹的飞行速度为5.5马赫,较“爱国者”导弹大,这可能得益于发动机功率的增大,但由于其较大的战斗部和缺乏侧向和姿控系统使末段机动能力较低,因此对高机动目标的拦截能力并不强,特别是对弹道导弹类小型高速目标,威力有限。
由于用户有限,为降低开发成本,并尽可能实现装备通用,从“天弓”3计划启动开始,台就将其定位为海陆通用。为此台军规划了“天弓”3海陆通用、两弹合一部署的发展策略。“天弓”3在设计上兼顾了军舰配置,不但可搭配“标准”1/2型导弹,还可和目前的“爱国者”2/3及“天弓”1/2型防空导弹混合部署。这要求“天弓”3系统的弹体设计要兼顾舰射发射系统,而且指控和通信系统还要兼容现有导弹系统的数据软硬件标准,并能与海空军“寰网”与“大成”等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融合。由于需要兼容多个自动化指挥系统,且“机动长白”相比原来的固定“长白”无论是功率还是信道数量都大幅减少,导致系统引导导弹数量和监视目标数量都有所降低。与“天弓”2相比,“天弓”3接战目标数从24个降为9个,抗饱和攻击能力有所降低。
演练中的“天弓”3发射系统
正在发射的“爱国者”2防空导弹
从系统构成来看,“天弓”3与“天弓”2最大区别在于“天弓”2的射控系统和“天弓”1共用,且固定“长白”雷达与指控中心建于同一处。这种集中固定部署,降低了战时生存力。而“天弓”3系统采用了与美国“爱国者”系统类似的地面机动的雷达和发射系统,且指控与雷达及发射车独立设置,不但战时可机动,而且分散配置也增大了打击难度。应该说,从“天弓”3系统开始台军才真正掌握了地面机动防空系统的设计,但这种设计似乎又不彻底。从“机动长白”雷达照片看,其与“爱国者”MPQ-53雷达不同的是,MPQ-53雷达天线车与射控车(接战控制中心)是分开的,射控车上的人员可以避免反辐射导弹攻击,而“机动长白”雷达车上配置了部分雷达控制设备,这使其抗毁能力较之“爱国者”系统仍显不足。
外界认为,“天弓”3导弹的单发拦截概率约为70%,双发拦截概率超过90%。美军透露“爱国者”3系统的拦截概率为83%,双发拦截概率达95%。因为“天弓”3导弹缺少侧向发动机无法实现末段高速机动,因此其不可能达到“爱国者”3的能力,外界估计其最乐观只具备改进型“爱国者”2(PAC-2+)的能力。因此“天弓”3总体性能介于“爱国者”2和“爱国者”3之间。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估计可能有些乐观。据曾目睹“天弓”3导弹测试人士称,该型导弹在拦截弹道导弹目标时先爬升至一定高度,之后转而向斜下方俯冲加速,至来袭目标预期飞行路径的下方时,又转为向上拉升,并启动主动雷达导引头,以迎面拦截的方式引爆弹头炸毁(撞毁)来袭的导弹。这种奇怪的弹道主要用于应对速度和攻击倾角不大的短程战术导弹,而对于高速大倾角目标无疑无能为力。台媒称,由于“天弓”3俯视、锁定低空小型目标的能力不错,因此其应对巡航导弹和中低空飞机的能力要比反弹道导弹能力显著。
台湾媒体报道的“天弓”3试验照片
“天弓”3系统使用的“机动长白”雷达
“天弓”3系统采用的“机动长白”雷达比原来的“长白”雷达阵面要小得多,这意味着其收发阵元要少很多,探测距离也要比“长白”雷达的480千米小得多。这与台军透露的该雷达探测距离2~270千米是相符的,但又比“爱国者”160千米的探测距离要高出110千米。此外,“机动长白”雷达水平探测范围和“爱国者”2的MPQ-53雷达同为90°,而非“长白”雷达的120°,底座也与MPQ-53雷达一样可旋转,以增加接战范围。推测其对战术弹道导弹探测距离应减少到160千米。虽然其探测距离较远,但是从固定“长白”雷达的情况看,“机动长白”雷达的可靠性估计并不会太高。由于固定“长白”雷达是台“中科院”将美国几家公司的技术强行攒到一起的,导致系统稳定性较差,平均故障间隔时间短。据称,当初“长白”雷达射控系统的整合曾经多次发生重大故障,在试验中计算机甚至频频死机。时任“中科院”院长刘曙唏曾透露称,“长白”雷达的可靠度只有60%。虽然在“机动长白”雷达研制时,台科研人员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核心技术仍从美国引进,且杂糅了诸多“爱国者”2和“爱国者”3技术,导致了整体可靠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