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陕西西安江村大墓、河南洛阳正平坊遗址、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等3项重要考古成果。
会上,江村大墓墓主身份正式揭露——开启“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与西安市区相对位置。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江村大墓地处西安东郊白鹿原的西端,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北部约2100米处为原国保单位霸陵所在“凤凰嘴”地点。
有观点认为,霸陵“因山为藏”, “凤凰嘴”的高崖就是霸陵址。此说法流传千年之久。然而,此前考古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为霸陵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说江村大墓,才是霸陵?
江村大墓: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四周有115座外藏坑
汉霸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西端,陵区包括世传为文帝陵的“凤凰嘴”、窦皇后陵、江村大墓、薄太后南陵,分布总面积约30平方千米。
2014—2016年冬、春之际,犯罪分子先后盗掘了江村大墓外藏坑、薄太后陵外藏坑,盗出鎏金编钟、彩绘陶俑等汉代珍贵文物数百件。
鉴于江村大墓和薄太后南陵所面临的安全形势,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汉陵考古队,对薄太后南陵西侧、江村大墓东北和西南区域内被盗严重的外藏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介绍,本次发掘以保护和抢救文物为出发点,按照国家最新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采用坐标控制整体布方、全面发掘的思路,对整个陵区(约20km²)确定一个基点,统一布方,逐层揭取,全面提取资料。
他们注意运用航拍、三维建模、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等多种技术手段,加大科技考古的含量,系统全面地获取发掘信息,做好陵区各类信息的全面采集、记录和利用,建立了统一的考古资料数字化平台。
总体来说,江村大墓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73米、深30余米,东墓道最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0—40米。墓室四周有115座外藏坑,平面形制多为长条形,长4—90米,宽5米左右,深5—9米。其西南角发现的38座外藏坑规模较小,长度多在2—3米,宽1—2米,深8—10米。江村大墓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名“石围界”),边长约390多米,宽1.5米,石围界外侧四面正中有门址。推测可能为独立的帝陵园。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还通过勘探、试掘发现了夯墙遗址,东西残长1200余米,南北宽863米,墙宽约3.5米,应为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址,推测共处同一座大陵园内。
在外园墙以内,江村大墓东、西两侧发现两组外藏坑,其北侧探出建筑遗址1处;窦皇后陵周边也有3处建筑遗址。另外,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之间发现一座“甲”字形墓葬。
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西、北3000—4000米的区域内分布有数十座“甲”字形大型汉墓,目前发现3组20多座。这些墓葬长36—64米,墓室边长在11—20米之间,深11.5—17.3米。根据其位置与规模来看,这些墓葬应为霸陵陪葬墓。
挖出了什么:出土各类陶俑,明器官印多枚
本次考古工作自2017年持续至今,勘探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
2017年开始,考古队对江村大墓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位于西南角的两座小型外藏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形制,长3.5米,宽2米,深7.5—9米,坑内清理出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余外藏坑均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长度在6.5—72米之间,宽3—6米,深度6—9米不等。坑壁两侧有“之”字形台阶,底部有木椁遗迹。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个别戴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遗迹等。
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仓印”、“厩廥”等明器官印多枚。根据文献记载,“内官”和“千人”、“司空”都是当时的中央官署机构的职官名称。考古研究表明,西汉帝陵的外藏坑代表地下王朝的中央官署机构,只有皇帝或者诸侯王身份的人才能这样陪葬,既然江村大墓的外藏坑出现了西汉中央官署的名称,那么,其墓主的身份只能是当时的高等级贵族人物。
2018—201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东西长20米,宽18米,深16米。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伎乐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另外,其它墓葬还出土了带有“襄城家”铭文的铜鋗等文物。
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马永赢说,根据以上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成果来看,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它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
马永赢说,考古工作者也及时提供汉文帝霸陵区,特别是江村大墓的最新考古资料及相关建议,协助规划编制单位、地方政府划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范围,以促使其尽快公布汉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的保护规划。
◎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摘自马永赢研究员的报告PPT
编辑:张琦琪
审核:岳靓
终审: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