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不是孩子的问题,
是成人的世界‘病’了。
我们不允许弱,
不能接受不符合标准,
不允许差异。
我们要求孩子去做到的正义、尊重、爱和勇气,
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做到。
沈 旭 · 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格致论道第66期 | 2021年4月27日 广州
大家好,我是沈旭,来自一家公益机构——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
我今天要和大家谈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它将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我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给少年的你们一点力量。
我们机构主要做的就是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面对成长中的困境,干预校园欺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直接和间接干预的中高危校园欺凌个案达1231例。在2020年,我直接干预了26起儿童、青少年的自杀个案,其中三分之二与校园欺凌有关。虽然这并不能说明校园欺凌是引起自杀的原因,但它的确是将孩子推向绝境的一个因素。
被欺凌女孩小A的故事
已完成:10% //////////
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小A的故事。小A今年16岁,她是我们干预个案中的一个女孩。她在小学时曾经历了六年的校园欺凌,在这期间她沉默过、反抗过、哭过,甚至为了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她开始刻意地不学习,让自己的学习成绩下滑。但她仍然被排斥、被孤立,被各种难听的话羞辱,甚至在她主动交朋友的时候,被对方要求下跪、舔鞋。
小A第一次被排斥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有一个小男孩小D,他智力发育迟缓,经常流口水,其他小朋友都躲着他走。有一次,老师在每个桌子上都放了一个装有5块橡皮的小篮子,但是每个桌子有6个小朋友,老师要求大家用完橡皮就放回篮子里,给其他小朋友继续使用。
小A和小D坐在同一个桌。同桌的小朋友们都拿到了橡皮,小A没有拿,她想等其他小朋友用完了放回来再用,结果没有人把橡皮放回来。这时,小D把他手里那块沾满了口水的橡皮递给了小A,小A接过了橡皮,擦了擦口水就开始用。从那天之后,大家躲着小D走,也躲着小A走,而且还说他们俩是相好的一对。
这件事情老师并没有及时干预,认为这只是小孩子之间在开玩笑。后来因为小A推开了把她堵在厕所的一个女生,被老师批评,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小A先道歉。
▲ 被欺凌者的孤立无援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她没有加入到嘲笑和恶搞他人的行列,大家就认为她是另类。又因为她长得很好看,成绩也不错,老师就很喜欢她。有一些女生就觉得她很别扭,开始找她茬,故意地诬陷、造谣她,再后来发展到全班都很排斥她。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成人相信她被欺凌了。他们都认为这是同学之间的玩笑;或是小A的性格问题,是小A太计较、太矫情、太敏感了;又或是小A不太会沟通、不会社交。总之都是小A的错。结果事情就这样一天天的恶化,直到小A不再走出家门。从初一到初三,这三年的时间她没有再走入校园。
很多人都说这些幼儿园的小孩子不懂事,他们不是恶意的。但是,老师选择性地轻视欺凌的态度,让被欺凌的孩子更加孤立无援,也进一步导致了欺凌程度的恶化。
小孩子总是会从小恶开始,去试探成人的界限,然后观察成人的处理方式。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正视欺凌的发生和存在。
如何界定校园欺凌?
已完成:30% //////////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这是201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全国10个省市的中小学生的调查。
▲ 中小学生被校园欺凌的频率
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人偶尔被欺凌,6.1%的人经常被欺凌,其中被欺凌的孩子遭受精神暴力的比例达到94.32%。
什么是精神暴力?精神暴力包括贬低、嘲笑、羞辱、造谣、威胁、孤立、排斥和忽略。大家一定要注意,欺凌不仅仅是肢体上的暴力,还有语言上的暴力、关系上的暴力和网络的暴力。
在2017年教育部联合11个部委发布的减低校园欺凌的通知中,对中国的校园欺凌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它也提醒大家,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它不仅发生在校园内,也发生在校园外。
我们不仅要重视多次发生的欺凌事件,也要重视单次发生的欺凌事件。因为单次欺凌事件的背后,可能掩盖和隐藏了大量的隐蔽性欺凌,也就是威胁、恐吓、忽视、排斥和孤立等等。
在欺凌的定义里,我们最难界定的就是恶意。如何判断恶意?老师和家长说,他们遇到的孩子经常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开了一个玩笑,我们闹着玩呢。”
什么是玩笑?我们成人可以体会一下。如果你经常被人说“你好蠢,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或者你的文件经常被损坏;或者当你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大家都视你为空气,故意不理你;或者你在参加某个重要聚会的时候,有人故意撞你、碰你,让汤汁洒在你身上;或者在工作的QQ群里,有人说你喜欢某某人。你们是什么感受?这些事件还是不是玩笑?玩笑是双方都知道彼此是在互相逗趣,是可以嬉笑怒骂的,那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校园欺凌并不是平等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欺凌者很清楚被欺凌者的感受,但是仍然要伤害对方,让对方难堪。这就不是玩笑,而是恶意。
引发校园欺凌的原因
已完成:40% //////////
可能有人会问,被欺凌的孩子都知道是恶意,知道自己很难受,为什么不反抗?事实上,他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反抗和保护自己,但是因为权力和力量上的不对等,导致他们很难走出困境。我们在界定校园欺凌的时候,权力和力量的不对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种不对等是如何产生的呢?我经常听孩子跟我说,“我觉得他很奇怪,我看他很不顺眼”,“我觉得他跟别人不一样,我就是要制止他”,或者是,“他让我很不舒服,我看他很难受,我想让他离我远一点”。
▲ 离奇怪的人远一点
小A的妈妈曾经也让小A离奇怪的人远一点,那舔手算不算奇怪?小A说,当她接过小D橡皮的时候,她觉得小D只是舔了自己的手,又没有舔别人的手,她并不觉得奇怪。
在孩子的眼中,什么是“奇怪、不顺眼、另类”呢?他们认为某个事件不符合某个社会的标准就是“奇怪”,而这些标准也构成了权力和力量上的不对等。
▲ 外形上的“标准”
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标准?在外形上,我们对美的追求、对外貌的审美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精致。比如我们脸上的一道疤痕、一颗痣、一个胎记;是不是有过多的粉刺;有没有戴牙套;是不是地包天;有没有戴眼镜;甚至有的孩子是斜视,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我们的高矮胖瘦等等。这些小问题都可能成为被嘲笑的对象,更不必说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和肢体障碍,以及自闭症、多动症和智力发育迟缓等。
▲ 带人工耳蜗的男生被同学排挤
我有一个学生天生双耳失聪。在他9岁的时候,他植入了一个人工耳蜗,需要在背上背一个小盒子来充电,他每五六个小时就要去充一次电。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就开始排斥他。今年他上了高二,大家仍然认为他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每到一个新环境,他都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 因车祸脸上留疤被同学排挤
我还有一个学生,因为出了车祸,脸上留下了一道疤。大家认为他是一个会带来厄运的人,为了不沾染上厄运,大家都排斥他。
还有一个女孩子,她在五年级的时候就有1米72的身高,大家觉得她鹤立鸡群,傻不拉唧,就叫她“傻呵呵”。这些举动导致这个女孩子很自卑,总是低着头走路,她上初二的时候被诊断为抑郁症。
▲ 家庭背景的差异也能引发欺凌
除了外貌之外,家庭背景的差异也能引发欺凌,比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家长的性格和身体状况等。我有些学生个人发展得还不错,但是因为他的父母中有一方可能在监狱服刑,可能有精神疾病,可能身体残疾、瘫痪,或者是离异,他们就会被视为是奇怪的人。只要身边有一些负面的事情发生,大家就可能会认为是他做的,或者是他导致的。他们没有得到公平地对待。
▲ 性别特质与性取向
在我们处理的校园欺凌的个案中,很多严重的个案都与性别歧视有关。当我们的社会要求男生必须阳刚的时候,如果有男生长得很白净、很纤细,说话柔声细语,或许他喜欢玩玩偶或者做手工,他就会被认为是阴柔特质,不符合男性的气质。我们的调查显示,阴柔特质的男生比阳刚特质的女生更容易遭受到欺凌。
在性取向上,欺凌者选择同性的人实施欺凌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异性的人。前一阵网上曝出一个男生被同宿舍的男生性侵,可能有人会惊讶,男生为什么会被性侵?因为他认同了自己的女性特质,认为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者。结果大家就认为他很奇怪,对他性侵,然后羞辱他,这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认为这个男生被性侵了,认为他不是被欺凌,甚至还告诉他最好表现得正常一些。
我国还没有将男童被性侵这种情况纳入到法律中,但是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已经将这种情况纳入到法律中了。男童被性侵是要被保护的,因为男生被性侵、被性骚扰更不敢说出来。传统上,我们一般会认为男孩子怎么会被性侵,他没有反抗吗?可是我们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很多人压在底下,你觉得他的反抗还有效吗?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心理优势?当你符合某一种标准的时候,这种标准可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支持、资源,更容易受欢迎,甚至你可以控制、命令、威胁别人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心理优势。
▲ 心理优势是相对的
我举一个例子,在一个环境中,当成绩优异成为一种标准,成绩优秀的孩子欺负一个成绩差的,或行为有偏差的孩子,老师很可能会相信是被欺凌的孩子在造谣。
如果换一个环境,会发生什么呢?在一个学风差的环境里,这些孩子都不愿意学习,认为努力是一件特别装的事情,不认同读书有用的观点,那些成绩好又努力的孩子反倒成为被欺凌的对象。我们在个案中也碰到过这种情况。
所以,在不同的文化和环境里,因为标准的差异,心理优势会发生转换。当我们过于强调积极、外向、资源、聪明的时候,那些内向、沉默、不愿意说话的孩子,甚至资质平庸的孩子,他们就处于弱势的位置,因此就形成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
▲ 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允许不符合标准的存在。不允许差异,也不允许弱,我们只接受强者,这些都导致了校园欺凌的发生。
成年人的价值观也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们会以此来判断谁能进入这个圈子,谁应该被排除在这个圈子之外。美国的一个学者芭芭拉提到,校园欺凌的根本是轻蔑。轻蔑就是对弱的、不符合标准的人,我们可以无视他们的痛苦。
我们来聊一聊,我们是如何不接受弱者的。小A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和她妈妈说她被欺负了,她妈妈说“是不是你太矫情了,你太敏感了”。四年级的时候和妈妈讲,她妈妈又说“怎么别人只针对你,不针对别人呢,是不是你有问题?”当她后来自残、想死的时候,她爸爸说“那你不如早一点去死,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一个废物,你太懦弱了。”成人把被欺凌视作无能,视作一种无力,他们为此感到很挫败、很绝望,甚至感到很愤怒。
我再来讲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条件非常优秀,各方面看起来都很优异,家庭条件也很优越,但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她被欺凌了。我在干预的过程中发现,她的家庭要求她只能优秀,不能落后,而她也不能接受自己不优秀。
她在初中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她。在一次考试中,这个女孩的成绩超过了她,使她不能成为年级的第一。她就开始用各种方式排挤、打压这个女孩,让这个女孩不能专注于学习,得了抑郁症后退学回家。戏剧性的是,等她到了高中以后,她也碰到了相似的事情。另外一个看似比她条件更好,同样也不服输的女孩子,开始打压她、排斥她,让她患了抑郁症。
在我们干预的个案中,我们发现因为不能接受弱,要用控制、命令、威胁、强迫和排斥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强,争夺回自己优势位置的时候,欺凌和被欺凌常常在戏剧性的转换。
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
已完成:70% //////////
那孩子们怎么看待这种弱呢?有的孩子和我说,被欺凌让他受伤,但是更让他受伤的是,成人不承认、不接受他被欺凌的事实,让他独自承担。
有的孩子说,他觉得老师和校长是懦夫,因为他们不敢承认、也不敢接受学校和班级里发生了欺凌事件。还有的孩子跟我说,当他有能力去面对欺凌的时候,再次去看这件事,他觉得父母是懦夫。因为父母不能够接受他被欺凌的事实,父母不能接受自己养育了一个这样的孩子,他们觉得很失败。
所以,校园欺凌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成人的世界“病”了。我们不允许弱,不能接受不符合标准,不允许差异。我们要求孩子去做到的正义、尊重、爱和勇气,其实我们自己并没有做到。
▲ 校园欺凌的伤害
校园欺凌带来了很多伤害,包括身体伤害、精神伤害和学业伤害等等。它会造成很多学业问题,比如辍学、退学。很多研究也证明,青少年的抑郁和自杀其实和校园欺凌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发现,即使及时发现了欺凌事件,被欺凌的孩子还是不能够很好地叙说,因为他害怕成人不恰当的干预造成更多报复事件。
还有的孩子被欺凌了很多年,他已经变得不愿意多说话,沉默寡言,很难沟通,学业也下降了。但是,家长和老师都认为他在学业上不够努力,是他自己的性格有问题,不愿意承认这是欺凌所造成的。
还有的孩子,在初中的时候辍学,直到19岁找到我们的时候,他妈妈才知道原来初中的时候他被欺凌了,导致他有六年的时间都没有上学。
为什么遭受欺凌后,被欺凌者即使脱离了被欺凌的环境依然很难复原?无论是国外,还是我们的实践都表明,很多欺凌行为是很隐蔽的,在被发现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当一个人长期遭受语言的暴力,被威胁、被排斥、被孤立、被羞辱的时候,这些言语会损伤他的大脑神经。这种慢性的生理性损伤会造成精神伤害,甚至会改变他的思维方式,以及对自己、对人、对世界的态度。
在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数量达到了80%以上,而那些有勇气的、有策略的、有爱的、能够行动起来的人只占到5%-7%。难道是孩子们不愿意去干预欺凌吗?不是。每次我们走入校园做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的眼睛是闪亮的,他们不是没有勇气。
▲ 成人不接纳“弱”的表现
在很大程度上,是成人的干预方式也让很多孩子不敢也不能去干预。因为成人们习惯去惩罚欺凌者,或者让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握手言和,他们就觉得问题快速解决了。但实际上,之所以有些孩子会成为欺凌者,背后有非常多复杂的原因。他们也需要支持,他们同样需要关爱和辅导。
我们对被欺凌者的态度是什么?我们总是去劝说他们,“你要正常一点,你要看开了,你要坚强一些”。但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实际的支持。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如果被欺凌者感觉自己做不到,他会更加无能为力,会认为是他自己不够大气,不够包容。
如果旁观者长期做不到声张正义,失去了行动力,有一天他们长大成人,也会成为老师、律师或者法官,成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他们如何去发挥正义感呢?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应该如何去培养一个有爱的、能够发挥正义的孩子呢?
所以,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成人必须担负责任。众多研究表明,成人的正确态度和方式对于预防校园欺凌是非常重要的。
干预校园欺凌
需要成人正确的态度和方式
已完成:90% //////////
在此我要提醒成年人,当你再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质疑孩子们,不要说“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是不是他们在开玩笑,是不是你太敏感了,是不是你太脆弱、太懦弱了”。我们要花一点时间去耐心地倾听孩子说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尽量去理解他们的情绪。
▲ 欺凌的干预需要成人的正确态度
你可以告诉他,“我听到这件事情,我感受到你很难过,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很糟糕”,“无论发生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不应该这样对你,这不是你的错”,让孩子感觉到他没有被拒绝、没有被否定。哪怕他说谎了,也请你相信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跟你表达。
另外,不要急着给孩子建议,因为你的建议有可能不适合他。你跟他说,“你怎么不大声喊出来,你就不能坚定地说‘不’吗?”但是,一个人能坚定地大声喊出来,需要很大的鼓励,需要他内心有力量才行,不是给他讲一个道理就可以解决的。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很多建议有可能是一种压力,是一种负担,让他感到自己更加的无能,他便不愿意再和你讲了,结果会导致他更加孤立无援。
在遭遇校园欺凌之后,被欺凌者的复原之路是很漫长的,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十几年,甚至我遇到很多成人,几十年还生活在这种痛苦的阴影中。
面对校园欺凌,最好的干预就是预防。我希望孩子们再遇到班里有孤立、排斥、嘲笑他人的事情时,不是一个人站出来,而是能团结起来拒绝欺凌。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站出来的人会担负很多风险,他也会害怕,我们要理解这种害怕。
▲ 我们的行动
我们希望校园欺凌能够及时被发现,及时被制止,避免伤害的发生。我们启动了“和平守护者计划”,希望能支持到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让他们成为有力量的人,成为能够表达爱的人,给孩子们更多的支持。我们开启了“零欺凌教室”的计划,期望和老师、孩子们一起,共同创造一间零欺凌的教室。我们不只是给孩子们讲道理,而是教他们亲自去行动。我们还有一个“魔光青少年夏令营”的活动,让我们支持更多的孩子成为有温暖力量的人,能够去行动的人,能够自信的人。
最后,我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战争始于思想,故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如果需要了解更多的校园欺凌的信息,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光合作用在行动”。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END -
文章和演讲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格致论道讲坛立场。
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欢迎关注格致论道官网:self.org.cn,微信公众号:SELFtalks,微博:格致论道讲坛。